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解答自已设下的疑问从而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由于这样的做法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故而近年来,这样的被动式的学习已经越来越多地让位于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式教学”。
所谓“问题式”的教学过程即指: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课前预习→学习过程中的边读边思边质疑→学习后的解疑,将问题学习权完全下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高兴的是,我们看到不少学生由于获得了“质疑”、“解疑”的权利与方法后,学习较以前更主动、更积极了。然而,在这种以“问题”为本位的教学中,不容忽视地存在着多多少少的片面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以问题为本,强调让学生质疑再质疑,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情感因素,它包括价值观教育、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甚至还包括领悟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无疑,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此,光靠“问题式”教学是无能为力的。
语文教学是美的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教会学生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帮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的情感,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甚而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的手段。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黄山怪石》是一篇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的课文,如果一味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除了“怪石怪在哪里?”“怪石为什么会如此千奇百怪?”外,恐怕很难有其它更佳的问题,而根据这些问题解疑,也不过是就事论事地搬弄一下课文中现成的答案,从而忽略了文章的更深刻的内涵。怪石以怪为美,黄山以怪石为奇,这就需要老师以情感去引导,以“感悟法”贯穿教学。纵观小学阅读教学,九成以上课文都离不开对于思想情意的感悟。
因而,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了“感悟式教学”,并且将“感悟”的重点放在“真”、“情”、“活”三个字上。
(一)以“真”唤情。
“感悟式”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是一个“真”字。教师要用真诚的教态、真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和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去创设课文情境,从而感染学生,呼唤他们的真情,开阔他们知识的视野,从而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引起师生间的共鸣。
如上文提到的《黄山怪石》,在教学中抓住“怪”字做文章,细细体味黄山怪石的别具一格:或而来历扑朔迷离,或而形态让人诧异不已,或而变化神秘莫测,或而传说凄迷动人;怪石的怪就是一种独特的美,而这种奇特的美又为黄山覆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激起了学生欲一探究竟的好奇;在学习之后,又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要保护、开发黄山资源的想法,让它的明天更加璀璨、迷人……谁说探究性学习的“火花”只有在“问题式”教学中才能产生?由学生真情感悟所产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有时也可产生发自内心的探究的欲望、动力和方法。
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故而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借助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正是“以真唤情”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感悟式”教学最关键的一环。
(二)以“情”达意。
我们将以情达意的重点放在语感教育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在“读”。语言的情感功能和情绪色彩主要体现于言语对象遣词造句的方式和它的语音语气之中。同一表达对象如果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使之具有不同的意蕴、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情调、不同的韵味,从而传达不同的感情信息和表达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用朗读来体悟课文意蕴。在《蝴蝶王国》一文中,作者先是概括地描绘了“台湾蝴蝶的数量和种类世界第一”,而对于初涉课文的孩子而言,这一切都犹如远在天边。凭空想象,很难达到以情达意。而当教师配上小提琴协奏曲《粱祝》中群蝶飞舞时欢快场面的音乐,再用辞情并茂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古木参天、蝴蝶无数的黄蝶幽谷时,学生的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他们有的独自吟诵,有的离开座位与自己的好友共同分享这份美的感受,更有的来到老师身边进行表演,在读中细细咀嚼蝴蝶王国的美;在读中表现了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化难为易,领悟作者深厚的情感,使语感深化,萌发内心的创作欲望。课后,学生所附上的赞美蝴蝶王国的小诗、对联、蝴蝶王国考察报告、黄蝶幽谷的小型网页……都是以情达意的最好见证。
刘绍堂先生的《老师领进门》一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老师的尊敬、仰慕。这些语言凝练传神、感人肺腑,因此,我们更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以情达意,更要把文中那些重点的、刻画入微的语句作为学生语感的培养点,在读中进行比较、品味、欣赏,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不仅仅能读、能诵,更能与自己的经验、生活相联系,以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
(三)以“活”激兴。
陶行知先生在提出“活的教育”主张中提出了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鼓励教师尽量去挖掘教材中“活”的东西,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
所以,“感悟式”的教学很主张在备课时就注意“三变”:①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②把被动接受的变成双向交流的;③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四个“带进”:把鼓励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形象带进课堂。用各种“活”的方式、“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麻雀》是一篇情节生动、扣人心弦,文字十分简练传神的课文。还没有在课堂上学习,就已经紧紧吸引了好奇孩子的心。于是教师把握住了这一有利因素,在课堂上,用神秘而紧张的音乐激发了在座孩子对文中麻雀的关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己寻来的影像资料,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老麻雀不顾生死用自己身躯掩护小麻雀,准备同猎狗进行生死搏斗。鼓励孩子们用上各种科学的方法,想象老麻雀与猎狗搏斗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场面……微笑与趣味征服了每一个学生,笑声和时不时的争论声汇成了课堂中的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了“感悟式学习”明显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领悟与把握能力,他们能怀有饱满的情绪赏析、品读文章,见解十分独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感悟式学习”能弥补学生在质疑、解疑能力培养上的不足。而这一点不足,则需要用“问题式学习”来弥补。因此,该如何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整合起来,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难题。当然,我们的整合不能以“问题导向式学习”为本,也不能以“感悟式学习”为本,而只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让学生得以发展的学法才是最需要的,只有让学生得以发展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所谓“问题式”的教学过程即指: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课前预习→学习过程中的边读边思边质疑→学习后的解疑,将问题学习权完全下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高兴的是,我们看到不少学生由于获得了“质疑”、“解疑”的权利与方法后,学习较以前更主动、更积极了。然而,在这种以“问题”为本位的教学中,不容忽视地存在着多多少少的片面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以问题为本,强调让学生质疑再质疑,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情感因素,它包括价值观教育、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甚至还包括领悟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无疑,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此,光靠“问题式”教学是无能为力的。
语文教学是美的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教会学生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帮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的情感,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甚而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的手段。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黄山怪石》是一篇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的课文,如果一味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除了“怪石怪在哪里?”“怪石为什么会如此千奇百怪?”外,恐怕很难有其它更佳的问题,而根据这些问题解疑,也不过是就事论事地搬弄一下课文中现成的答案,从而忽略了文章的更深刻的内涵。怪石以怪为美,黄山以怪石为奇,这就需要老师以情感去引导,以“感悟法”贯穿教学。纵观小学阅读教学,九成以上课文都离不开对于思想情意的感悟。
因而,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了“感悟式教学”,并且将“感悟”的重点放在“真”、“情”、“活”三个字上。
(一)以“真”唤情。
“感悟式”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是一个“真”字。教师要用真诚的教态、真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和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去创设课文情境,从而感染学生,呼唤他们的真情,开阔他们知识的视野,从而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引起师生间的共鸣。
如上文提到的《黄山怪石》,在教学中抓住“怪”字做文章,细细体味黄山怪石的别具一格:或而来历扑朔迷离,或而形态让人诧异不已,或而变化神秘莫测,或而传说凄迷动人;怪石的怪就是一种独特的美,而这种奇特的美又为黄山覆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激起了学生欲一探究竟的好奇;在学习之后,又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要保护、开发黄山资源的想法,让它的明天更加璀璨、迷人……谁说探究性学习的“火花”只有在“问题式”教学中才能产生?由学生真情感悟所产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有时也可产生发自内心的探究的欲望、动力和方法。
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故而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借助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正是“以真唤情”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感悟式”教学最关键的一环。
(二)以“情”达意。
我们将以情达意的重点放在语感教育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在“读”。语言的情感功能和情绪色彩主要体现于言语对象遣词造句的方式和它的语音语气之中。同一表达对象如果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使之具有不同的意蕴、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情调、不同的韵味,从而传达不同的感情信息和表达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用朗读来体悟课文意蕴。在《蝴蝶王国》一文中,作者先是概括地描绘了“台湾蝴蝶的数量和种类世界第一”,而对于初涉课文的孩子而言,这一切都犹如远在天边。凭空想象,很难达到以情达意。而当教师配上小提琴协奏曲《粱祝》中群蝶飞舞时欢快场面的音乐,再用辞情并茂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古木参天、蝴蝶无数的黄蝶幽谷时,学生的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他们有的独自吟诵,有的离开座位与自己的好友共同分享这份美的感受,更有的来到老师身边进行表演,在读中细细咀嚼蝴蝶王国的美;在读中表现了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化难为易,领悟作者深厚的情感,使语感深化,萌发内心的创作欲望。课后,学生所附上的赞美蝴蝶王国的小诗、对联、蝴蝶王国考察报告、黄蝶幽谷的小型网页……都是以情达意的最好见证。
刘绍堂先生的《老师领进门》一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老师的尊敬、仰慕。这些语言凝练传神、感人肺腑,因此,我们更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以情达意,更要把文中那些重点的、刻画入微的语句作为学生语感的培养点,在读中进行比较、品味、欣赏,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不仅仅能读、能诵,更能与自己的经验、生活相联系,以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
(三)以“活”激兴。
陶行知先生在提出“活的教育”主张中提出了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鼓励教师尽量去挖掘教材中“活”的东西,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
所以,“感悟式”的教学很主张在备课时就注意“三变”:①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②把被动接受的变成双向交流的;③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四个“带进”:把鼓励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形象带进课堂。用各种“活”的方式、“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麻雀》是一篇情节生动、扣人心弦,文字十分简练传神的课文。还没有在课堂上学习,就已经紧紧吸引了好奇孩子的心。于是教师把握住了这一有利因素,在课堂上,用神秘而紧张的音乐激发了在座孩子对文中麻雀的关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己寻来的影像资料,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老麻雀不顾生死用自己身躯掩护小麻雀,准备同猎狗进行生死搏斗。鼓励孩子们用上各种科学的方法,想象老麻雀与猎狗搏斗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场面……微笑与趣味征服了每一个学生,笑声和时不时的争论声汇成了课堂中的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了“感悟式学习”明显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领悟与把握能力,他们能怀有饱满的情绪赏析、品读文章,见解十分独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感悟式学习”能弥补学生在质疑、解疑能力培养上的不足。而这一点不足,则需要用“问题式学习”来弥补。因此,该如何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整合起来,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难题。当然,我们的整合不能以“问题导向式学习”为本,也不能以“感悟式学习”为本,而只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让学生得以发展的学法才是最需要的,只有让学生得以发展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