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路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施工单位将工程投入到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当中。但是在公路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桥头跳车的现象,特别是在软土质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并且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维修的难度。如何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公路桥头跳车的现象,并保证行车的安全与舒适是目前养护部门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公路桥头跳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浅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期为养护部门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路桥头跳车;形成原因;综合治理;措施
公路桥头跳车现象是当前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质量通病,根据调查统计,发生此现象的地区通常是在软土质地区。当公路出现这一问题往往会缩短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是公路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当行车行驶到这一位置时,不仅车辆遭到一定的冲击,而且桥面也会出现裂缝而被破坏,也在维修的过程中增加的经济成本。当公路桥梁出现跳车的情况,轻则给司机及乘客带来颠簸感,对汽车具有一定程度的损坏;重则使众多车辆在此处放慢速度,这就会造成车辆追尾等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养护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共同探讨出解决这一问题合理措施。
一、桥头跳车形成的原因
1.地基强度不同
在桥梁建设过程中,桥涵、通道、路基都是一同平行建造的,由于建设的特殊性,桥涵的施工要求地基的强度非常大,以保证桥梁的地基不变形或者不沉降;相反的是在桥头的建设过程中,它的施工要求需要柔性结构,通常情况下,填高不得少于3m,这是因为桥头在成型之后会因为自重作用力的影响而压缩变形。这样的两种施工,往往会造成桥头处与路基之间由于刚度与柔性结构的差异而形成台阶,这样就极大程度上引起跳车的现象。
2.设计不周及控制不严引起的路基沉陷
在对桥头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一是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师没有将各种外界的作用力以及自身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没有对桥台的台背排水系統进行考虑;二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为了节省费用,或者贪图便宜,往往将桥头的地基当成是施工场地,挖掘泥浆池、拌制混凝土等等,此时,由于桥梁的地基受到水的浸泡,以致于降低了桥头的承载力,此时,只能将填料过程延后到最后一步,所以施工人员往往会将桥头的高度预留得很高,到最后工期越来越紧迫,也就不按照规定要求来进行填料,这就使得桥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三是在施工管理上。由于施工单位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以及现场管理不足,检查不彻底,或者是对于桥头填土的意识不慎,以致于含糊验收,这样就会致使桥头的路基沉降或变形,从而形成桥头跳车的现象。
3.后台填料不当
施工时对桥台后台的回填土未能慎重考虑,施工人员用料不当、控制不严,未能达到设计要求。但需特别指出,施工不良比材料不良更易造成构造物后台填料的下沉。
4.地基浸水软化
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等造成路基沉降。
5.桥台伸缩缝的破损
综上所述,形成桥头跳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路桥结构的不同、桥头填料质量的差异、设计的不周、施工控制质量不严和自然因素等都是导致桥头跳车的重要原因。
二、桥头跳车综合治理的“七原则”
地基加固处理
为消除桥台和台后填方段的差异沉降变形,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尤其是特殊地基,如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河流相冲击洪积物地基等更需进行特殊处理。
2、换填颗粒土
为使桥头两侧的填土达到最佳密实度,将桥头两侧一定范围内含水量超标准的土壤全部清除,然后换填含泥量小于5%、摩擦角大的粗砂、砂砾和碎石土。
3、薄层碾压
根据压实机具有不同,一般采用不同的压实厚度,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用18-20t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由于台背路基压实作业面狭小,工作区域受到限制,为了保证不损坏构造物,大型机械不能使用,必须选择小型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0cm。
4、台后搭板、桥头打桩
在以往解决桥跳车的方法中,有很多也采用了桥头搭板的方法,搭板长度3-8m不等。但由于桥涵与路基是同步施工。与桥涵头相接的土基为路基的端头,在路基压实成型时,此处无法压实。同时桥涵端墙处的形状不规则,机械压实作业面狭小,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桥台和路基衔接处形成一定范围的压实盲区。单纯使用桥头搭板,搭板的长度是有限的,它的一端势必要搭在压实盲区范围之内,这部分路基没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搭板端头会随着路基同步下沉,在该处形成凹陷。解决这种沉陷的方法,可以采用桥头打桩和台后搭板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搭板的尾部打入钢筋砼桩,然后破桩头浇筑枕梁,通过此桩支撑搭板,避免搭板端头下沉。
5、台背填方碾压方法
施工过程中尽可能扩大施工场地,以便充分发挥一般大型填方压实机械的使用,认真施工,给以充分压实。为了便利大型压实机械的使用,当受场地限制时,可采用横向碾压法,以能使压路机尽量靠近台背进行碾压。对于压路机不能靠近台背时,采用小型压路机配合人工夯实、碾压,最终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
6、设置完善排水设施
填方的排水措施对填方的稳定极为重要,特别是靠近构造物背后的填料,在施工中及施工后易积水下陷,因此,设计及施工时,应保证施工中的排水坡度,设置必要的地下排水设施。另外也可以在桥台与填方段结合处及过渡段的路面下设置垫层,防止路面下渗水进入填方体。
7、加大管理力度,驻地监理严把施工质量关
加强质量管理是防治桥头跳车的主要手段。指挥部实行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检查要结合,从指挥到各业务部门,几乎天天深入施工第一线巡回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充分体现了指挥部的权威性。监理人员认真负责、死看死守、跟 班作业,及时处理现场出现的问题,对施工质量严格把关。施工单位也严格坚持自检制度,坚持行之有效的分工序检查验收,对桥头回填进行分层验收,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必须监理工程师严格检查验收签章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并随时接受指挥部的不定期检查,时时把质量放在首位,把许多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缓解桥头跳车现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桥头跳车是公路上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针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总而言之,在进行桥梁建设施工中,不管是在设计方面、施工方面,还是在施工管理方面,施工单位必须要对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把关,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跳车的现象,养护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应该根据这一现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有效的控制桥台和路基的沉降差异,在情况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将其记录下来,为日后的维修提供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从而延长公路桥梁的施工寿命,并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
参考文献
[1] 单佳宏. 公路桥头跳车的病害分析及治理对策[J]. 民营科技. 2007(05)
[2] 苏梦玮. 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7(07)
关键词:公路桥头跳车;形成原因;综合治理;措施
公路桥头跳车现象是当前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质量通病,根据调查统计,发生此现象的地区通常是在软土质地区。当公路出现这一问题往往会缩短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是公路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当行车行驶到这一位置时,不仅车辆遭到一定的冲击,而且桥面也会出现裂缝而被破坏,也在维修的过程中增加的经济成本。当公路桥梁出现跳车的情况,轻则给司机及乘客带来颠簸感,对汽车具有一定程度的损坏;重则使众多车辆在此处放慢速度,这就会造成车辆追尾等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养护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共同探讨出解决这一问题合理措施。
一、桥头跳车形成的原因
1.地基强度不同
在桥梁建设过程中,桥涵、通道、路基都是一同平行建造的,由于建设的特殊性,桥涵的施工要求地基的强度非常大,以保证桥梁的地基不变形或者不沉降;相反的是在桥头的建设过程中,它的施工要求需要柔性结构,通常情况下,填高不得少于3m,这是因为桥头在成型之后会因为自重作用力的影响而压缩变形。这样的两种施工,往往会造成桥头处与路基之间由于刚度与柔性结构的差异而形成台阶,这样就极大程度上引起跳车的现象。
2.设计不周及控制不严引起的路基沉陷
在对桥头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一是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师没有将各种外界的作用力以及自身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没有对桥台的台背排水系統进行考虑;二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为了节省费用,或者贪图便宜,往往将桥头的地基当成是施工场地,挖掘泥浆池、拌制混凝土等等,此时,由于桥梁的地基受到水的浸泡,以致于降低了桥头的承载力,此时,只能将填料过程延后到最后一步,所以施工人员往往会将桥头的高度预留得很高,到最后工期越来越紧迫,也就不按照规定要求来进行填料,这就使得桥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三是在施工管理上。由于施工单位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以及现场管理不足,检查不彻底,或者是对于桥头填土的意识不慎,以致于含糊验收,这样就会致使桥头的路基沉降或变形,从而形成桥头跳车的现象。
3.后台填料不当
施工时对桥台后台的回填土未能慎重考虑,施工人员用料不当、控制不严,未能达到设计要求。但需特别指出,施工不良比材料不良更易造成构造物后台填料的下沉。
4.地基浸水软化
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等造成路基沉降。
5.桥台伸缩缝的破损
综上所述,形成桥头跳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路桥结构的不同、桥头填料质量的差异、设计的不周、施工控制质量不严和自然因素等都是导致桥头跳车的重要原因。
二、桥头跳车综合治理的“七原则”
地基加固处理
为消除桥台和台后填方段的差异沉降变形,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尤其是特殊地基,如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河流相冲击洪积物地基等更需进行特殊处理。
2、换填颗粒土
为使桥头两侧的填土达到最佳密实度,将桥头两侧一定范围内含水量超标准的土壤全部清除,然后换填含泥量小于5%、摩擦角大的粗砂、砂砾和碎石土。
3、薄层碾压
根据压实机具有不同,一般采用不同的压实厚度,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用18-20t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由于台背路基压实作业面狭小,工作区域受到限制,为了保证不损坏构造物,大型机械不能使用,必须选择小型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0cm。
4、台后搭板、桥头打桩
在以往解决桥跳车的方法中,有很多也采用了桥头搭板的方法,搭板长度3-8m不等。但由于桥涵与路基是同步施工。与桥涵头相接的土基为路基的端头,在路基压实成型时,此处无法压实。同时桥涵端墙处的形状不规则,机械压实作业面狭小,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桥台和路基衔接处形成一定范围的压实盲区。单纯使用桥头搭板,搭板的长度是有限的,它的一端势必要搭在压实盲区范围之内,这部分路基没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搭板端头会随着路基同步下沉,在该处形成凹陷。解决这种沉陷的方法,可以采用桥头打桩和台后搭板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搭板的尾部打入钢筋砼桩,然后破桩头浇筑枕梁,通过此桩支撑搭板,避免搭板端头下沉。
5、台背填方碾压方法
施工过程中尽可能扩大施工场地,以便充分发挥一般大型填方压实机械的使用,认真施工,给以充分压实。为了便利大型压实机械的使用,当受场地限制时,可采用横向碾压法,以能使压路机尽量靠近台背进行碾压。对于压路机不能靠近台背时,采用小型压路机配合人工夯实、碾压,最终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
6、设置完善排水设施
填方的排水措施对填方的稳定极为重要,特别是靠近构造物背后的填料,在施工中及施工后易积水下陷,因此,设计及施工时,应保证施工中的排水坡度,设置必要的地下排水设施。另外也可以在桥台与填方段结合处及过渡段的路面下设置垫层,防止路面下渗水进入填方体。
7、加大管理力度,驻地监理严把施工质量关
加强质量管理是防治桥头跳车的主要手段。指挥部实行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检查要结合,从指挥到各业务部门,几乎天天深入施工第一线巡回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充分体现了指挥部的权威性。监理人员认真负责、死看死守、跟 班作业,及时处理现场出现的问题,对施工质量严格把关。施工单位也严格坚持自检制度,坚持行之有效的分工序检查验收,对桥头回填进行分层验收,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必须监理工程师严格检查验收签章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并随时接受指挥部的不定期检查,时时把质量放在首位,把许多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缓解桥头跳车现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桥头跳车是公路上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针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总而言之,在进行桥梁建设施工中,不管是在设计方面、施工方面,还是在施工管理方面,施工单位必须要对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把关,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跳车的现象,养护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应该根据这一现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有效的控制桥台和路基的沉降差异,在情况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将其记录下来,为日后的维修提供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从而延长公路桥梁的施工寿命,并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
参考文献
[1] 单佳宏. 公路桥头跳车的病害分析及治理对策[J]. 民营科技. 2007(05)
[2] 苏梦玮. 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