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整容27次的男孩,最后活成了善良的奇迹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在人群中十分慌张的时刻,或许是幼稚,或许是穿得不够好看,或許是不经意犯了错……你和大家格格不入。你不知道别人的打量中是否带着恶意,也不知道友善的背后是不是会有不屑的嘲讽。你在人群中,却和人群隔了一道厚厚的墙,你无法直面世界,像一个把自己藏在头盔背后的小孩。
  
  在电影《奇迹男孩》里, 奥吉就是一个这样的小孩。出生后,他因为脸部畸形,先后做了27次整容手术,却依然长得“很不一样”。
  他小学五年级以前的功课都由妈妈在家里辅导完成,没有去过学校。奥吉最喜欢的节日是万圣节,只有这一天他可以戴着面具正大光明在人群里奔跑嬉闹,同陌生人击掌,不用担心别人打量、抵触自己的目光。
  万幸的是,小奥吉出生在一个有爱的中产家庭。妈妈为了他放弃了研究生论文答辩,在家悉心照顾他,爸爸和姐姐也给了他十足的关爱。
  用豆瓣网友王大根的话来说:“在这种家庭里做一只宠物都好啊。”
  在爱里长大的奥吉虽然有些自卑,但心态还是比较平和健康,对人友好又俏皮,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小孩。
  但是这一切都在奥吉得知自己要去学校读五年级时崩塌了。离开了家人为他撑起的保护伞,奥吉在学校的遭遇可想而知。尽管老师和校长都很和蔼可亲,但没有小朋友愿意主动靠近奥吉,甚至还有一些小孩以取笑作弄奥吉为乐。
  小孩子一直是天真无邪的代名词,可是,他们的恶意,一样伤人。伤人而不自知,他们不知道自己无心或有心的伤害可能带给别人一辈子的阴影。就像我有一个朋友,在小学时曾经因为被同学说“你爸爸穿得像个乞丐”,心情抑郁了大半个学期。
  其实,就算和普通人一样,就算长相很好,也有可能经历类似的恶意。电影里奥吉的姐姐维娅说:“如果你想当普通小孩,就免不了遇上这种事。”
  维娅是在安慰自己的弟弟,也未尝不是有感而发。长相好看,性格温顺的她在学校几乎没朋友,唯一的好朋友米兰达新学期开始后一直排斥她。
  维娅有很多烦恼,她爱自己的弟弟,有时却也嫉妒弟弟占据了父母大部分的爱,而最懂她疼爱她的奶奶已经去世。
  奥吉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身边人的样子。在背后说奥吉坏话的同桌,其实只是个努力合群的穷小孩;疏远维娅的米兰达,是因为羡慕维娅美满的家庭,在外人面前把维娅的故事套在自己身上,所以心生愧疚。就连校园霸凌的小反派,也能从他的父母身上找到他恶作剧的因由。
  导演的善良之处在于,他没有给角色定性,也没有用赤裸裸剖开他们伤口的方式获得观众同情。他把生活中这些微小的细节拼凑在一起,还原了人物的多面性。宝剑有双锋,铜钱有双面,我们不能只看自己受伤的那一面,也要知道如何让伤口愈合。
  电影里的孩子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同一种方式——善良。维娅即使自己不开心,也愿意领着受了委屈的弟弟过万圣节,出去讨糖果;米兰达把演主角的机会让给了渴望父母关注的维娅;小同桌在别人说奥吉坏话时勇敢出手维护自己的朋友;小胖子在高年级同学欺负奥吉时挺身而出……
  他们用善良消解了自己的戾气,给原本郁闷的生活找到了另一个出口。
  电影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幕是,欺负奥吉的小男孩被校长请来家长,家长却丝毫不愿承认自己孩子做错了什么,反倒是把一切归咎于奥吉有疤痕的脸。他们说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无情。
  但真相是,心怀恶意的人,通常看不见生活的美好,也就无法感知善良,传递善良。当善良变成被嘲弄的笑话,才是一个社会最可悲的时刻。前面提到孩子的恶意,从来不是凭空出现,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哪怕为了孩子,也请努力选择善良。
  就像校长在宣布奥吉获奖时说的那样:“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如果想要了解他们,只需要用心去看。”
  我们或许无法去用心了解参与过自己生活的每一个人,但起码可以选择善良。
  在新闻热点事件自己还不太清楚真相时不要立刻口出恶言,这是善良;看到残疾人时不刻意盯着人家,这是善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善良。
  我们还应该知道,善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也不是自我感动的悲悯,而是平等待人的尊重。
  对此,我想化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来表达:“最要紧的是,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尊重,再其次是真诚与理解。”
  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会不会像《奇迹男孩》一样,所有的善良都能换来善良,所有的尊重都能收获尊重。但我确定的是,我们选择善良,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甚至是,改变世界。
其他文献
惯常意义上的书籍,无一不以印刷品的形态呈现。也就是说,我们是印刷品的儿女。公元二世纪有了纸张以后,我们是纸张文明的后代;十五世纪印刷品被大量生产出来后,我们是印刷文明养育下的子孙;直到互联网发明前,我们的生命仍与印刷品息息相关。  即使在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的今天,书籍仍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比互联网更重要的角色。我想说,即使互联网占据大半壁江山,书籍仍不会消失。一个经历了近两千年风雨的“物种”,如非
风吹着早晨,也吹着黄昏  空气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知道,哪一粒氧离子  会进入我的血液  哪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是从你的肺中呼出  空白向四围延伸  我们在无限中移动  灵魂若有形状  它一定是四边形  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  我总是固执地在白纸上  画上更多的三角形  在风中,在不確定的空气中  给旋转的球体  二百七十度的谅解
《红楼梦》第60回写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吃的菜上面有一味“飘马儿”。  这味“飘马儿”对于现今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了。什么东西是“飘马儿”呀?这“飘马儿”究属何物?启功先生曾对此作出过译解。据启功先生说:用熟鸡蛋片、熟鸽蛋片或各色蔬菜做菜品上的装饰物,叫“飘马儿”亦称“顶马儿”。因为那蛋片或蔬菜是氽在汤上面的,所以又称为“顶飘儿”。  那“飘马儿”说白了是装饰或点缀在汤品菜肴上的蛋皮片或蛋皮丝之类
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满目碧绿在辽远处渐渐接入天际。  夏日里那温婉又娇艳的荷花,早已随秋风凋零而去。荷叶依然亭亭如盖,就像一群高傲不羁的调皮少年,一阵风吹过,满塘挤挤挨挨摇曳舞动着,卷起一波又一波富有节奏的绿浪。莲蓬饱满朴实而又挺拔壮硕,与荷叶的柔软顺从不同,它们高耸在荷塘里,棱角分明。  荷塘边的草丛中,几只野鸭慵懒地趴卧着,偶尔探出头来,叼几口青草,嘎嘎地叫两三声,享受着独属于鸭的单纯
在《变形记》这个篇幅有限的作品中,卡夫卡成功地刻画了一只甲虫的形象:小市民萨姆沙一家年轻的儿子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他知道自己是格里高尔,正在一家服装公司做旅行推销员;他要带着衣料样品去赶清晨五点钟那班火车,可眼下力不从心。常年在外奔走、不停地倒换火车、恶劣的饮食弄得他心力交瘁,以至终于发生了这可悲的一幕。他一边艰难地适应着身体的突如其来的改变,一边仍在盼望出现转机。下一
空山新雨  清晨,像我刚醒来的小女儿  各种翠绿的蔬菜  长出好看的腰身  大地新鲜  此时,多么适合做个干净的人啊  在炊云寺  我把自己打扮成树上飘下的叶子  还是不够轻  惊动一颗打坐的露珠  从宽大的莲叶上滚落水中——  “咚”的一聲  像寺院的晨钟  在天空中,荡起涟漪
没有欢乐的降世,没有痛苦的离开,中间是时光荏苒,流年似水。  忙忙碌碌地,在找寻着什么?也许我们只是一个字母,上帝早已在他的文章里安排好了我们的位置。但,脚下的步子又为何一刻不停?甚至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步子还未停留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  时光没有定格在童言无忌的过去,你不再是无忧无虑享受父母照顾的儿子,你将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另一个家庭的贡献者。  幸福也不会定格在你成功的那天,或许你那天成了强者
2019年1月1日是美国作家塞林格诞辰100年的日子,此时重新翻阅《麦田守望者》,我发现这部著作的经典性在于文本呈现的孤独世界至今依旧迷人。少年与现实的疏离、对自我存在感的寻找,通过“霍尔顿”这个男孩在整本书中的“自言自语”被人深刻感知。  塞林格用了十年时间写下这部小说,创作背景横跨他求学、参军、退伍后重新面对世界的三个人生阶段。任何时候,这个少年心性十足的男人都不愿被物质、年龄、俗世教条驯服。
花台里生出三枝扁豆秧来。我把它们移种到一块空地上,并且用竹竿搭一个棚,以扶植它们。每天清晨为它们整理枝叶,看它们欣欣向荣,自然发生一种兴味。  那蔓好像一个触手,具有可惊的攀援力。但究竟因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发展,有时会钻进竹竿的裂缝里,回不出来,看了令人发笑。有时一根长条独自脱离了棚,颤袅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个摸不着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怜。这等时候便需我去扶助。扶助了一个月之后,满棚枝叶婆
我从未追求过文字  我的追求  不过是他们经历的蛛丝马迹  犹如银色长路漫漫  阳光掠过青草  也或月光绘于海面  文字的影子  就是我的猎物——  而要猎取他们是一门技巧  最好的技能从长者学得  长者懂得  一个词语  没有什么比它所投射的影子  更加珍貴  而没有投影的词语  已经失去了词汇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