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学期初,通过反复研究,我校初步探索出语文"五读"教学特色,即"通读、悟读、品读、演读、拓展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本色,形成了以"自学、质疑、读议、表演、拓展"为基本教学模式的新型课堂。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
关键词:语文"五读" 通读 悟读 品读 演读 拓展读
本学期初,通过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复研究,我校初步探索出语文"五读"教学特色,即"通读、悟读、品读、演读、拓展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本色,形成了以"自学、质疑、读议、表演、拓展"为基本教学模式的新型課堂。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体现"通读、悟读、品读、演读、拓展读"五读特色呢?具体有如下做法:
一、把握课文大意--通读
通读,是把课文读通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是"五读"特色的起始环节,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一般是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读顺句子,读通全文。要做到读书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读破句、不指读。通读后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 抓住重点词、句、段--悟读
悟读,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段去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悟读"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体验与领悟阶段,采用的读法是略读、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综合性阅读方法。
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通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议论"等形式去实现"悟读",在"理解"上下工夫,力求"自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
三、剖析遣词造句的意味--品读
品读,是指学生对课文遣词造句的独到性进行品味、欣赏和评价。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的品读,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增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价值。
读议课文时,一般是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体会表达方法的运用,探讨读写技巧,从而更深层次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性。正是"读了又思,思了又读",反复品读,才能入情入境。"悟读"与"品读"往往可以灵活结合在一起,在品中悟,悟中品。
"品"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换词换句,通过词语、句子的比较形式,感悟这样表达的好处。比方"非常"一词可以换成"很"、"特别"、"尤其"、"格外"等类似的词汇。"那还不容易!"换个说法就是"这很容易。"
其次还可以品读重点词句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在《蜗牛的奖杯》一课,三个成语"遥遥领先"以致"得意洋洋",最后"天长日久",蜗牛就和奖杯粘在了一起。让学生领悟要正确对待荣誉,不断进取,否则将会退化,落伍,甚至被淘汰。
四、内化文本,活化文字--演读
演读,就是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并将其"外显"的表演过程。能培养学生各个感官的综合技能,训练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实现技能的转化。成功的表演是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内化与活化,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升华。其趣味性更能增强学习效果。
所以说,"演读"是阅读教学的升华,它使无声的教材语言成为有声有色的生活话剧,实现了课文教学的最大效能。
五、超越读本,知识外延--拓展读
"拓展读",就是依据课本内容进行的拓展训练。也就是说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立足文本,超越文本的训练。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放飞想象,借助课文中所渗透的的知识向外延伸,让学生走出读本,走进生活,去实践、去体验、去创造,培养创新意识。
拓展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来延伸。
课前拓展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交流资料,又如学习《三顾茅庐》时,每位学生都看到了《三顾茅庐》这篇文题目的左边有一枚邮票,不知大家对这三国演义的邮票有多少了解?布置预习任务,进而知识共享。
课中的拓展大多是在学习课文内容上的延伸或表达方法上的拓展练习。比如《放小鸟》一课,学习文中小鸟的形象描写,写一写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这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拓展,进行说写能力的训练。
课后拓展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课文自主拓展,扩展他们的视野,将语文实践向课外延伸发展,可以举行故事会、展览会、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等。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读议全文后,创造一个机会:"如果现在你是小骆驼,遇到小红马的直言,你会怎么做,又怎么说呢?"从而加深了科普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对待别人在你面前所说的话,更好的认识自己。
总而言之,"五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本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通过"通读、悟读、品读、演读、拓展读"五读特色的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会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新《语文课程标准》
[2]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五读" 通读 悟读 品读 演读 拓展读
本学期初,通过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复研究,我校初步探索出语文"五读"教学特色,即"通读、悟读、品读、演读、拓展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本色,形成了以"自学、质疑、读议、表演、拓展"为基本教学模式的新型課堂。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体现"通读、悟读、品读、演读、拓展读"五读特色呢?具体有如下做法:
一、把握课文大意--通读
通读,是把课文读通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是"五读"特色的起始环节,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一般是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读顺句子,读通全文。要做到读书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读破句、不指读。通读后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 抓住重点词、句、段--悟读
悟读,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段去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悟读"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体验与领悟阶段,采用的读法是略读、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综合性阅读方法。
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通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议论"等形式去实现"悟读",在"理解"上下工夫,力求"自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
三、剖析遣词造句的意味--品读
品读,是指学生对课文遣词造句的独到性进行品味、欣赏和评价。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的品读,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增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价值。
读议课文时,一般是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体会表达方法的运用,探讨读写技巧,从而更深层次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性。正是"读了又思,思了又读",反复品读,才能入情入境。"悟读"与"品读"往往可以灵活结合在一起,在品中悟,悟中品。
"品"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换词换句,通过词语、句子的比较形式,感悟这样表达的好处。比方"非常"一词可以换成"很"、"特别"、"尤其"、"格外"等类似的词汇。"那还不容易!"换个说法就是"这很容易。"
其次还可以品读重点词句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在《蜗牛的奖杯》一课,三个成语"遥遥领先"以致"得意洋洋",最后"天长日久",蜗牛就和奖杯粘在了一起。让学生领悟要正确对待荣誉,不断进取,否则将会退化,落伍,甚至被淘汰。
四、内化文本,活化文字--演读
演读,就是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并将其"外显"的表演过程。能培养学生各个感官的综合技能,训练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实现技能的转化。成功的表演是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内化与活化,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升华。其趣味性更能增强学习效果。
所以说,"演读"是阅读教学的升华,它使无声的教材语言成为有声有色的生活话剧,实现了课文教学的最大效能。
五、超越读本,知识外延--拓展读
"拓展读",就是依据课本内容进行的拓展训练。也就是说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立足文本,超越文本的训练。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放飞想象,借助课文中所渗透的的知识向外延伸,让学生走出读本,走进生活,去实践、去体验、去创造,培养创新意识。
拓展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来延伸。
课前拓展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交流资料,又如学习《三顾茅庐》时,每位学生都看到了《三顾茅庐》这篇文题目的左边有一枚邮票,不知大家对这三国演义的邮票有多少了解?布置预习任务,进而知识共享。
课中的拓展大多是在学习课文内容上的延伸或表达方法上的拓展练习。比如《放小鸟》一课,学习文中小鸟的形象描写,写一写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这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拓展,进行说写能力的训练。
课后拓展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课文自主拓展,扩展他们的视野,将语文实践向课外延伸发展,可以举行故事会、展览会、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等。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读议全文后,创造一个机会:"如果现在你是小骆驼,遇到小红马的直言,你会怎么做,又怎么说呢?"从而加深了科普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对待别人在你面前所说的话,更好的认识自己。
总而言之,"五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本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通过"通读、悟读、品读、演读、拓展读"五读特色的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会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新《语文课程标准》
[2]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