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简要探索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师生关系体现为“师道尊严”,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师生关系需要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需要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以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可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仅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进行简要探索。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体现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高校校园作为老师传道、授业以及解惑的场所,学生汲取知识、技能以及完善人格的地方,其最高宗旨就是让学生日后能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宗旨,构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目标。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要把学生视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来对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人格,正视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但勿记把宽容作为最主要标准,对于学生过分的自由化,偏激的思想以及不符合学生身份的行为,作为老师决不能姑息纵容,要起到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正确引导的教育作用。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尊师教育,大力提倡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礼教观念,让学生们甚至包括他们的父母懂得尊师这一人伦常刚。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需要加强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力度。近年来,我国高校师生情感关系中出现,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等现象,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因此,加强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力度,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我们要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需要。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能动性,因此,老师在教育过程,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愿意跟老师亲近,跟老师学习,老师自然而然的就能够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营造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这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社会的最新潮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便跟学生建立更畅快的沟通关系。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体现在师者更加宽容学生行为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时候,常把老师的地位与双亲并立,学生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的社会观念的过时和新教育的提倡下,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权威”的角色也受到严厉的挑战。因此,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者必须更加宽容学生,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由于教师与学生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造成了师生之间对于角色观念、角色行为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些相互不相容的认识共存于同一时空,就促成了师生关系观的矛盾与冲突,并加重了理解的分歧,深化了师生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解决师生间的文化分歧,加强文化整合是一个可供采纳的合理策略。一般来说,文化整合包括同一种文化内容各要素的整合和同一时空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两种情况。前一种的文化整合实际上是指当社会处于一般的平稳发展期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弥散、渗透到社会的各种亚文化中。而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时,这时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协调,并在此基礎上,通过选择、综合合适的文化成分,进行文化创新,形成新的主流文化。现文化整合在此指的是后一种含义。
要实现这样的文化整合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的参与,需要双方坚持宽容的精神,加强理解的意识,进行创造的活动。但在操作上,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由学生的实际状态决定的,同时也是社会对教师更高的要求。
宽容的精神是进行文化整合的前提。惟此,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才能相互尊重,才能相互对话、理解,达成共识并加以分享,从而实现可能的创造。师生间的宽容,需要师生间相互尊重,在人格上实现平等。人们常以“严父、慈母”来形容教师,这表明师生双方在心理上处于不同态势:教师处于高势,学生处于低势。教师应避免由于这种心理态势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师生间的宽容,还需要提倡一种相对自由的民主的态度。与消极管理的思想相反,这种态度是让学生有自己思考、选择、判断的自由,但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指导,以确保学生选择、判断的正确性。
加强理解意识,即要求师生间达成认同,追求平等的对话。这首先强调师生间在观念上要相互认同,从而才有可能在师生的具体交往过程中进行合作,使相互关系达到和谐的境界。因此,还需要强调师生间的“合作”精神。理解的实现,还需要注重师生间情感上的沟通。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师生间非正式交往,使师生实现内在体验的真实交流。
参考文献:
[1]方跃平,谢刚.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1):43-45.
[2]王华.浅谈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师,2009,(12):115.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师生关系体现为“师道尊严”,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师生关系需要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需要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以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可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仅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进行简要探索。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体现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高校校园作为老师传道、授业以及解惑的场所,学生汲取知识、技能以及完善人格的地方,其最高宗旨就是让学生日后能够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宗旨,构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目标。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要把学生视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来对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人格,正视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但勿记把宽容作为最主要标准,对于学生过分的自由化,偏激的思想以及不符合学生身份的行为,作为老师决不能姑息纵容,要起到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正确引导的教育作用。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尊师教育,大力提倡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礼教观念,让学生们甚至包括他们的父母懂得尊师这一人伦常刚。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需要加强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力度。近年来,我国高校师生情感关系中出现,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等现象,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因此,加强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力度,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我们要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需要。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能动性,因此,老师在教育过程,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愿意跟老师亲近,跟老师学习,老师自然而然的就能够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营造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这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社会的最新潮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便跟学生建立更畅快的沟通关系。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体现在师者更加宽容学生行为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时候,常把老师的地位与双亲并立,学生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的社会观念的过时和新教育的提倡下,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权威”的角色也受到严厉的挑战。因此,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者必须更加宽容学生,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由于教师与学生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造成了师生之间对于角色观念、角色行为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些相互不相容的认识共存于同一时空,就促成了师生关系观的矛盾与冲突,并加重了理解的分歧,深化了师生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解决师生间的文化分歧,加强文化整合是一个可供采纳的合理策略。一般来说,文化整合包括同一种文化内容各要素的整合和同一时空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两种情况。前一种的文化整合实际上是指当社会处于一般的平稳发展期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弥散、渗透到社会的各种亚文化中。而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时,这时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协调,并在此基礎上,通过选择、综合合适的文化成分,进行文化创新,形成新的主流文化。现文化整合在此指的是后一种含义。
要实现这样的文化整合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的参与,需要双方坚持宽容的精神,加强理解的意识,进行创造的活动。但在操作上,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由学生的实际状态决定的,同时也是社会对教师更高的要求。
宽容的精神是进行文化整合的前提。惟此,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才能相互尊重,才能相互对话、理解,达成共识并加以分享,从而实现可能的创造。师生间的宽容,需要师生间相互尊重,在人格上实现平等。人们常以“严父、慈母”来形容教师,这表明师生双方在心理上处于不同态势:教师处于高势,学生处于低势。教师应避免由于这种心理态势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师生间的宽容,还需要提倡一种相对自由的民主的态度。与消极管理的思想相反,这种态度是让学生有自己思考、选择、判断的自由,但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指导,以确保学生选择、判断的正确性。
加强理解意识,即要求师生间达成认同,追求平等的对话。这首先强调师生间在观念上要相互认同,从而才有可能在师生的具体交往过程中进行合作,使相互关系达到和谐的境界。因此,还需要强调师生间的“合作”精神。理解的实现,还需要注重师生间情感上的沟通。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师生间非正式交往,使师生实现内在体验的真实交流。
参考文献:
[1]方跃平,谢刚.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1):43-45.
[2]王华.浅谈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师,2009,(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