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数学逻辑性强,既要求学生们能够迅速灵活地接收新的知识点,又要求学生们能够在不断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综合性地应用,这对学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过程中,这一问题反映极为明显:学生们刚结束小学阶段的感性的、直观的算术学习,对于初中数学的归纳性、推理性的知识内容往往呈现出不适应的情况。如何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堂互动?如何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保持教学进度?近年来“板块三串式”教学法大行其道,颇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赞许,究其原因,不在于这一教学法的形式,而是这一教学法的内在思想精髓能够有效地帮助化解上述种种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一、 板块三串教学思想简述
长期以来,困扰教师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关注程度;其次,如何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最后,如何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进行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完全由教师掌控,学生仅仅是扮演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虽然教师有心营造互动的环境,却往往为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所限,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大,常常出现教师试图以提问形式开展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最终却由于无人响应而不得不自问自答的尴尬场景,课堂氛围塑造无从谈起。至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运用情况进行了解,传统的方法为课堂提问和定期测试,前者覆盖面太窄、思考深度不够,难以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后者则缺乏时效性,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机动性不足。
在此大背景下,“板块三串”教学思想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上述种种问题。“板块三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将教学、巩固、反馈三个阶段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无缝对接,首先对知识点以层层分解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以合适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互动,调动学习氛围,同时以定期和即时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在摸底过程中,既充分考虑“面”的覆盖,也考虑“底”的深入。
二、板块三串思想对于当前数学教育的借鉴意义及在教学中的体现
笔者以为,板块三串教学思想对于当前数学教育的借鉴意见主要有三:其一,强调将教学、巩固、反馈三个阶段整合成一个整体,而非传统教学法中泾渭分明,这种新式的、相互穿插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强调问题分解,以旧带新,既在对原知识点的温习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引导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其三,强调反馈,通过问题分解的方式,既授新知,又温旧习,同时还能够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即时地、全面地反馈。如笔者曾以如下方式分解知识点,成功运用该教学法思想,取得不错的效果。
例:教学目标:通过动态地展示图形变化,让学生观察、探究,在温习切线长定理的过程中,领悟切线长定理是切割线定理的特殊情况这一知识。
(1)已知: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图1),则PA·PB与PC·PD有何关系?为什么?
学生:连结AC、DB,由△APC∽△DPB可得PA·PB=PC·PD。
教师:板书“相交弦定理”。
(2)若AB、CD的交点P在⊙O外(图2-1),上述结论成立吗?
学生甲:成立.连结AC、BD,由△PAC∽△PDB可得PA·PB=PC·PD。
学生乙:成立.连结AD、BC(图2-2),由△PAD∽△PCB可得PA·PB=PC·PD。
(3)对图2,令PA绕P点旋转,使它和圆相切(图3).上述结论有何变化?
学生:此时A点与B点重合,即PB=PA,可猜想上述结论变为:PA2=PC·PD。
教师:板书“切割线定理”。
(4)对图3,再令割线PC绕P点旋转,直到和圆相切,此时结论又如何呢?(图4)
学生:此时C点与D重合,即PC=PD。
∴上述结论将变为PA2=PC2,即PA=PC(负值舍去)。
按传统教学方法,在完成“相交弦定理”知识点教学后,应当立即举例,或进行课堂练习,进行巩固,然后,笔者却没有这样行事,而是将其后的“切割线定理”一并带出,让学生体会几何变换的真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好奇心理,因此,不要急于归纳总结或巩固练习,不要墨守成规,而是应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隐含于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这正是板块三串教学法所强调的整体式教学的根本思想所在。
一、 板块三串教学思想简述
长期以来,困扰教师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关注程度;其次,如何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最后,如何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进行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完全由教师掌控,学生仅仅是扮演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虽然教师有心营造互动的环境,却往往为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所限,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大,常常出现教师试图以提问形式开展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最终却由于无人响应而不得不自问自答的尴尬场景,课堂氛围塑造无从谈起。至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运用情况进行了解,传统的方法为课堂提问和定期测试,前者覆盖面太窄、思考深度不够,难以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后者则缺乏时效性,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机动性不足。
在此大背景下,“板块三串”教学思想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上述种种问题。“板块三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将教学、巩固、反馈三个阶段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无缝对接,首先对知识点以层层分解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以合适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互动,调动学习氛围,同时以定期和即时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在摸底过程中,既充分考虑“面”的覆盖,也考虑“底”的深入。
二、板块三串思想对于当前数学教育的借鉴意义及在教学中的体现
笔者以为,板块三串教学思想对于当前数学教育的借鉴意见主要有三:其一,强调将教学、巩固、反馈三个阶段整合成一个整体,而非传统教学法中泾渭分明,这种新式的、相互穿插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强调问题分解,以旧带新,既在对原知识点的温习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引导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其三,强调反馈,通过问题分解的方式,既授新知,又温旧习,同时还能够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即时地、全面地反馈。如笔者曾以如下方式分解知识点,成功运用该教学法思想,取得不错的效果。
例:教学目标:通过动态地展示图形变化,让学生观察、探究,在温习切线长定理的过程中,领悟切线长定理是切割线定理的特殊情况这一知识。
(1)已知: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图1),则PA·PB与PC·PD有何关系?为什么?
学生:连结AC、DB,由△APC∽△DPB可得PA·PB=PC·PD。
教师:板书“相交弦定理”。
(2)若AB、CD的交点P在⊙O外(图2-1),上述结论成立吗?
学生甲:成立.连结AC、BD,由△PAC∽△PDB可得PA·PB=PC·PD。
学生乙:成立.连结AD、BC(图2-2),由△PAD∽△PCB可得PA·PB=PC·PD。
(3)对图2,令PA绕P点旋转,使它和圆相切(图3).上述结论有何变化?
学生:此时A点与B点重合,即PB=PA,可猜想上述结论变为:PA2=PC·PD。
教师:板书“切割线定理”。
(4)对图3,再令割线PC绕P点旋转,直到和圆相切,此时结论又如何呢?(图4)
学生:此时C点与D重合,即PC=PD。
∴上述结论将变为PA2=PC2,即PA=PC(负值舍去)。
按传统教学方法,在完成“相交弦定理”知识点教学后,应当立即举例,或进行课堂练习,进行巩固,然后,笔者却没有这样行事,而是将其后的“切割线定理”一并带出,让学生体会几何变换的真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好奇心理,因此,不要急于归纳总结或巩固练习,不要墨守成规,而是应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隐含于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这正是板块三串教学法所强调的整体式教学的根本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