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批改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批阅作业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效果,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反思,诊断教学中的症结,修改、完善并做出第二次教案,便于教师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加以注意,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还能促进学生通过教师给予的评价与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矫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进一步弥补缺陷,巩固基础知识,是促进师生双边有效活动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性,是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并促进作业批阅与反馈的实效性,我在实践中实施了一下步骤:
一、准备工作:
1、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倘若我不加选择地给全班同学布置一样的作业,强求他们按同一个要求“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凭自身努力确实不能完成,有的可能会应付性地马马虎虎完成,基础差的后进生往往会选择走“抄袭作业”这条违规路。因此在作业布置时,我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全部学生,因人而宜,因材施“业”。让学生能体会到我对他们的理解与这种作法的苦心,首先赢取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使我对他们接下去要提出的做作业与订正要求 有被接纳的可能。
2、优化组合“顾问小组”:从学生中选出5~8位数学学习态度认真,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顾问小组”,主要职责:①监督班内同学做数学作业情况,对个别同学出现的抄袭现象进行制止;②对结对的后进生或其他同学出现学习困难时给予辅导;③收集同学们做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在作业互批过程中同学发现的共性问题(并向老师汇总),并和老师一起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张贴“纠错栏”供学生参阅订正;④收集作业中解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并及时记录张贴于“学习园地“中让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二、作业批阅实施阶段:
1、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与多数学生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批阅方式:一类是学生能操作,适合互批的。第二种是内容较抽象,一半左右学生理解或解答有困难的,宜采用分层批阅与分层下发作业的。
2、作业上交顺序:学优生→中间生→后进生,并允许那些作业确实有困难的学困生延缓上交,但前提是作业必须独立完成;同时为有效堵住部分学困生与那些懒于思考总是借口“参考”的中等生较易从身边找到可“借鉴”或抄袭的源头,我与学优生约定:尽可能在每日放学前把作业完成上交;允许其他部分的学生提前上交当日的作业, “谁先交的谁优先面批”,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后的有效记忆时间内及时独立完成作业, 使自己能尽快获得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获得老师或同学的指导、帮助,把每日的数学问题在当天解决,少留“夹夜饭”。
三、作业批阅方式:
1、随堂批阅作业:在新授课结束前,根据课堂提问与课堂练习的反馈情况,同时结合授课剩余时间,一般安排4~5分钟的时间布置书中“作业题”单元板块中稍简单、多数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作业(一般以填空、解答题为主),让学生当堂完成。
2、由我负责管理的自习课,除对那些单元性测试中总在60分左右徘徊的学生与学困生多给予指导的同时,让学生把已完成的作业摆在自己的课桌边,便于我在四周巡视过程中及时批改,通过随堂批阅,收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共同性错误,利用课堂5~10分钟的时间让出错学生把原先的错误过程原封不动板书,允许该生在错误旁边进行第二次解答,若仍不会订正的则允许该生指定一个同学(最好是四人同组学习伙伴)给予帮助纠正,我或学生自己搭配的“小老师”给予该生解题思路指导。全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对上述板演过程进行“会诊”,并由指定发言人发表本组的“会诊”结果,若有其他方法或自己认为更简捷的思路,可上台板演过程。通这种集体“会诊”方式,让每一个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即二次练习),发现自己作业解答过程中的问题或错误,并要求学生及时订正,我或“小老师”进行第二次作业批阅。
3、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般根据座位)安排成四人小组,由老师或教师已阅过的“顾问小组”成员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自由组合对调批改,并向老师或“顾问小组”汇报典型错误范例与不同错误类型。
4、教师分层批阅:根据作业的上交顺序,在当天先及时批阅学优生上交的作业,对其中的错误让学生在办公室内订正(一般学生能在下课时间内完成);这些学优生在正确掌握解题过程与答案的基础上,能更有效地协助教师辅导结对的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作业订正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教师分层批阅与后续辅导的时间;教师可把更多时间放在对作业反馈质量的分析与对中间生的辅导工作上;并加强对后进生或中间生“谁先交上谁优先批阅”的面批工作,让学生一边参与教师的批改,一边听取老师对作业中错误的分析,使学生明确错在何处、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纠错。
5、第二次批阅结合学生“自省式”批改:在学生做下次作业前,要求每个学生对上次作业进行检查,了解自己上次所做作业中的错误是否进行过订正,教师可下教室检查并对已订正过的作业进行第二次批阅,并在学生中提倡“自省式”批改: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作业病历卡”,学生收集每次作业中的错误,把作业中错误的题目连同不正确的解答过程一起记录下来,并划出错误的地方,要求学生最好能在一边反省错误的原因,并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四、改变传统的批改符号与评价方式,使作业批阅更有人情味与激励性、科学化、明确化:
除根据学生解答过程的正误,给出合适的“√”“×”外,对其中不合理处用“﹋”标出,使学生能清楚找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根据学生作业的质量给出不同的分数,全对并有独特解法的作业给予肯定,并让学生把自己的解答过程张贴于教室后墙“巧思妙解”栏。
总之,学生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有效的作业批改不但是对学生作业本身的评价,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一种综合有效的手段,更是师生进行情感沟通的纽带。
一、准备工作:
1、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倘若我不加选择地给全班同学布置一样的作业,强求他们按同一个要求“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凭自身努力确实不能完成,有的可能会应付性地马马虎虎完成,基础差的后进生往往会选择走“抄袭作业”这条违规路。因此在作业布置时,我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全部学生,因人而宜,因材施“业”。让学生能体会到我对他们的理解与这种作法的苦心,首先赢取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使我对他们接下去要提出的做作业与订正要求 有被接纳的可能。
2、优化组合“顾问小组”:从学生中选出5~8位数学学习态度认真,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顾问小组”,主要职责:①监督班内同学做数学作业情况,对个别同学出现的抄袭现象进行制止;②对结对的后进生或其他同学出现学习困难时给予辅导;③收集同学们做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在作业互批过程中同学发现的共性问题(并向老师汇总),并和老师一起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张贴“纠错栏”供学生参阅订正;④收集作业中解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并及时记录张贴于“学习园地“中让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二、作业批阅实施阶段:
1、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与多数学生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批阅方式:一类是学生能操作,适合互批的。第二种是内容较抽象,一半左右学生理解或解答有困难的,宜采用分层批阅与分层下发作业的。
2、作业上交顺序:学优生→中间生→后进生,并允许那些作业确实有困难的学困生延缓上交,但前提是作业必须独立完成;同时为有效堵住部分学困生与那些懒于思考总是借口“参考”的中等生较易从身边找到可“借鉴”或抄袭的源头,我与学优生约定:尽可能在每日放学前把作业完成上交;允许其他部分的学生提前上交当日的作业, “谁先交的谁优先面批”,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后的有效记忆时间内及时独立完成作业, 使自己能尽快获得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获得老师或同学的指导、帮助,把每日的数学问题在当天解决,少留“夹夜饭”。
三、作业批阅方式:
1、随堂批阅作业:在新授课结束前,根据课堂提问与课堂练习的反馈情况,同时结合授课剩余时间,一般安排4~5分钟的时间布置书中“作业题”单元板块中稍简单、多数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作业(一般以填空、解答题为主),让学生当堂完成。
2、由我负责管理的自习课,除对那些单元性测试中总在60分左右徘徊的学生与学困生多给予指导的同时,让学生把已完成的作业摆在自己的课桌边,便于我在四周巡视过程中及时批改,通过随堂批阅,收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共同性错误,利用课堂5~10分钟的时间让出错学生把原先的错误过程原封不动板书,允许该生在错误旁边进行第二次解答,若仍不会订正的则允许该生指定一个同学(最好是四人同组学习伙伴)给予帮助纠正,我或学生自己搭配的“小老师”给予该生解题思路指导。全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对上述板演过程进行“会诊”,并由指定发言人发表本组的“会诊”结果,若有其他方法或自己认为更简捷的思路,可上台板演过程。通这种集体“会诊”方式,让每一个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即二次练习),发现自己作业解答过程中的问题或错误,并要求学生及时订正,我或“小老师”进行第二次作业批阅。
3、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般根据座位)安排成四人小组,由老师或教师已阅过的“顾问小组”成员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自由组合对调批改,并向老师或“顾问小组”汇报典型错误范例与不同错误类型。
4、教师分层批阅:根据作业的上交顺序,在当天先及时批阅学优生上交的作业,对其中的错误让学生在办公室内订正(一般学生能在下课时间内完成);这些学优生在正确掌握解题过程与答案的基础上,能更有效地协助教师辅导结对的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作业订正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教师分层批阅与后续辅导的时间;教师可把更多时间放在对作业反馈质量的分析与对中间生的辅导工作上;并加强对后进生或中间生“谁先交上谁优先批阅”的面批工作,让学生一边参与教师的批改,一边听取老师对作业中错误的分析,使学生明确错在何处、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纠错。
5、第二次批阅结合学生“自省式”批改:在学生做下次作业前,要求每个学生对上次作业进行检查,了解自己上次所做作业中的错误是否进行过订正,教师可下教室检查并对已订正过的作业进行第二次批阅,并在学生中提倡“自省式”批改: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作业病历卡”,学生收集每次作业中的错误,把作业中错误的题目连同不正确的解答过程一起记录下来,并划出错误的地方,要求学生最好能在一边反省错误的原因,并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四、改变传统的批改符号与评价方式,使作业批阅更有人情味与激励性、科学化、明确化:
除根据学生解答过程的正误,给出合适的“√”“×”外,对其中不合理处用“﹋”标出,使学生能清楚找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根据学生作业的质量给出不同的分数,全对并有独特解法的作业给予肯定,并让学生把自己的解答过程张贴于教室后墙“巧思妙解”栏。
总之,学生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有效的作业批改不但是对学生作业本身的评价,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一种综合有效的手段,更是师生进行情感沟通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