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合的利与弊并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寻求正确应用的方法,以期在教学中达到各种教学手段的融合,取得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利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9-0027-02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逐步深入,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我们仍需要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进行深入探索,兴利除弊,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三利”
1.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直观化。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出示字词、图片、讨论题等,就可以鼠标一点,轻松完成。既能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时间,加快课堂教学节奏,还能使教学更加直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利用PowerPoint能分能合的功能,分析《孔乙己》《故乡》等课中的人物形象时展示孔乙己、闰土不同时期的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对比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神情态度、衣着穿戴,进行比较,激发学生寻找造成人物惊人变化的深刻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情境化。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境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安塞腰鼓》《黄河颂》等文,可先展现安塞腰鼓火爆壮观和黄河波澜壮阔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看、听、想,融入教学情境,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能事半功倍。
3.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信息化。电脑信息量大、传输快,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大信息量输入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复习训练中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试题组成题库,分设各个等级,能够既利于存储和筛选试题,同时避免了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在作文评改中,可直观地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行之有效的互动批改及讲评。在思考讨论时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平台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 “五弊”
1.为用而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以为好像不用多媒体就落伍了,甚至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列为评课必备标准之一。于是,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类的语言》时,将鹦鹉学话设计成动画,在大屏幕上展示。鹦鹉学舌不会随机应变这一现象尽人皆知,对初三学生来说,动画设计实在是画蛇添足。
2.盲目拿来。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教学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以辅代主。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
4.忽视文本。当前一些语文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录像,看毕即让学生讨论人物的形象;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蜜蜂飞来飞去的情景。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5.新瓶旧酒。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以此为准则,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出现了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没能摆脱“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窠臼。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做法,虽然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是背离现代教学理念的,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如何兴利除弊
1.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会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充分考虑语文学科性质,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课件制作坚持以人为本。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教师应自己驾驭多媒体手段,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多媒体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
3.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恰当应用提供保证。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课件,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课堂,追求本真的教学境界,在整合中求融合,在整合中讲实效,在发展中创新,这样才能适应语文课的要求,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
【责任编辑 薛春科】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利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9-0027-02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逐步深入,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我们仍需要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进行深入探索,兴利除弊,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三利”
1.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直观化。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出示字词、图片、讨论题等,就可以鼠标一点,轻松完成。既能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时间,加快课堂教学节奏,还能使教学更加直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利用PowerPoint能分能合的功能,分析《孔乙己》《故乡》等课中的人物形象时展示孔乙己、闰土不同时期的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对比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神情态度、衣着穿戴,进行比较,激发学生寻找造成人物惊人变化的深刻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情境化。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境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安塞腰鼓》《黄河颂》等文,可先展现安塞腰鼓火爆壮观和黄河波澜壮阔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看、听、想,融入教学情境,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能事半功倍。
3.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信息化。电脑信息量大、传输快,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大信息量输入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复习训练中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试题组成题库,分设各个等级,能够既利于存储和筛选试题,同时避免了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在作文评改中,可直观地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行之有效的互动批改及讲评。在思考讨论时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平台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 “五弊”
1.为用而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以为好像不用多媒体就落伍了,甚至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列为评课必备标准之一。于是,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类的语言》时,将鹦鹉学话设计成动画,在大屏幕上展示。鹦鹉学舌不会随机应变这一现象尽人皆知,对初三学生来说,动画设计实在是画蛇添足。
2.盲目拿来。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教学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以辅代主。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
4.忽视文本。当前一些语文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录像,看毕即让学生讨论人物的形象;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蜜蜂飞来飞去的情景。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5.新瓶旧酒。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以此为准则,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出现了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没能摆脱“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窠臼。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做法,虽然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是背离现代教学理念的,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如何兴利除弊
1.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会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充分考虑语文学科性质,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课件制作坚持以人为本。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教师应自己驾驭多媒体手段,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多媒体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
3.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恰当应用提供保证。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课件,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课堂,追求本真的教学境界,在整合中求融合,在整合中讲实效,在发展中创新,这样才能适应语文课的要求,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
【责任编辑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