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的雨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v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没去保国寺了。
  说是很久,也只是三五年。三五年的时光算长吗?我也不知。总觉得该再去看一看。我并没有对它是如何挂念于心,又或者已经在谋划着要前去拜访。只是,偶尔想起这么个清凉的所在,想到世上总有可去之处,不免有些安慰。
  去过两次保国寺,每次都是在雨天。
  第一次去,是在初冬,有朋自北地来。青女生于北方,长于北方,此前从未来过这长江以南的城市。飞机一落地,她就被这厢绵绵的阴雨冻得直跺脚。脸色发僵,眼睛却亮了起来。说,这会儿学校里的梧桐叶子都扑啦啦地灰了、掉了,哪儿都不好看。
  是了,这时节的北京城,一排排的落木,架在树枝上的那些硕大的乌鸦巢应该也都暴露了,日暮时不断有翅膀从脑袋上挥过,发出阵阵肃杀之气。季节垂垂老矣,人也跟着懒散起来。窝在开足暖气的房间里,除了对下雪的期待,似乎别无可恋。而江南,青山妩媚依旧。这里的时节一直是在翠华中流转。翠中有绿,翠中露黄,翠中绽艳,哪怕翠中带着枯败的萧条,依旧是高冷的精神抖擞。雨落下来,这冷色又上了层薄釉,更见质地清亮。
  这一年,我毕业不久,在离单位不远的三江口的老小区租了个房子。房子虽旧,却也宽敞。“不如喝点酒吧。”她来了兴致。我二人平素均不太沾酒,不过小酌微醺也好,便依言温了一盅。黄酒生香,也生了氤氲之气。要是再折几枝花养在清水里就好了,“花气袭人是酒香”,可以假装坐在大观园的暖阁里,闲闲与谈,不知此乡是何乡。
  京城一别,很多同学再也没能相见。青女怪我怎地不继续求学,我也怪她怎地不继续读博,相对哑然失笑。她一直跟着导师做学术会议,两岸四地地跑,除了会议筹备,平日也算清闲。“导师也没说不让我读,只说是悟性不够,先跟着做些课题,当是学术训练。”她有些黯然,“我也不知自己行不行。”“有什么不行的呢,你看看我。”我读的是古代文学,现在却看起了时下人写的各类文章。偶尔也向琼女请教。琼女是读研时的舍友,主攻现当代诗歌。埋首故纸之余,常听她说起开会时所见诗人的种种情状,惟妙惟肖,令人拊掌大笑。说着有趣,听着也有些意思,只当是消遣。后来琼女跑去丽江做起了青旅的前台,每日跟着个兵哥哥在束河边练练散打,潇洒自在。我却和写诗之人打起了交道。
  “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锁麟囊》里这么唱着,唱得人柔肠百转,泫然泣下。幸运的是,某一部分的自己还可以停留在原来那个地方。我看着她,像看着另一个人,谈着建安风骨魏晋风流,说着“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磊落洒脱,似乎四海风云尽在眼底;羡慕她,还被那名为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尽管,那或许只对自己有意义。
  既然来了,也该四处走走。我展开地图,西北角,一个绿点孤悬在外,与市区相隔。保国寺,不如就去那里吧。次日一早,公交车蜿蜒驶出热闹的市区,渐行渐远渐少人迹。到了郊外,路虽不宽,视野却开阔了起来。车子也如野马一般奔腾着,不时打在路两侧垂下的树叶上,叫人心一惊。目之所及,多的是破落的村庄和各式小型加工厂,在绿水青山之间显出些人气。
  抵达景区,雨不大,我们也只是信步游走,周围的景致都是陪衬,并没有细瞧。只记得当时一番雨过,满目都是枝叶树梢上的波光流转。山门的墙上挂满了清华、交大等各个高校教学基地的牌子,庄严肃穆。大殿里空空的,没有佛祖。这里曾经也是供过佛的,只是在特殊的年代里被請走了。这里有回廊蜿蜒,有楼阁幽深,却并无禅房佛音。没有了香火,这座重建于北宋时期的宝殿更少了人间的气息。这也没什么不好,热闹都是人间的,热闹一时,清冷一时,佛祖也只是看着。虽无佛祖在,心却不觉宁静虔诚了起来。“保国”二字分外郑重,仿佛任他世事纷扰,江山稳固如初。
  “此地甚好,可再来。”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两人就此达成了共识。如此雅正清净游人少的去处,实在不多。
  再来,是一年后,却不是和青女一道。同样是有客自远方来,同样是雨天,只是这次来客众多,雨水也盛大,扑在树上,扑在屋檐上,最后台阶都铺满了水,雨水中的我们也成了湿漉漉的绿植。因有人接待,行程热闹了很多。保国寺是可以热闹的啊。
  人一多,我自可缄默。大殿前的庭院里种了很多樟树,树身修长,高过了寺院的飞檐;树冠秀丽,如烟雨湿了绿鬓。树与树相间着恰当的距离,根部虽然相离,枝梢却在空中相迎,朝暮招摇。那摇摆的树枝并不茂盛,只是如同毛笔般洒落在天空中,让天空与大地连接在一起,只见空旷与洒脱。安静自然是安静的,听不见钟磬音,只有雨落的声音和着来自尘世的脚步声,给人以无限放空的遐想。
  来客中有几位老者,他们小心翼翼地拾阶而上,亦步亦趋地跟随着导游,饶有兴趣地打探着这个千年古寺。我们几个年轻人则洒洒落落地跟在后面,隐隐约约地听着导游的讲解。保国寺的前身是东汉的灵山寺,后在唐武宗的灭佛运动中被废。当时寺宇被拆,僧尼还俗。唐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保国寺。当时的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唐僖宗李儇赐额保国寺。
  复拆复立,复修复毁,这大概是历史上任何一座建筑都难以逃脱的命运。眼前所见的这座空空的大雄宝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宋真宗时,亦可见当时国力之昌盛。然而,保国终究未能保全国家,盘固侯也未能盘江山永固。
  大雄宝殿重建的一百年后,在离明州城不远的太湖发现了一块巨型的太湖石,高约五层楼。为了将此石运往首都汴京,一个叫朱勔的官员费尽了心思,不仅建造了专门的船只,且一路上遇桥拆桥,最后直抵汴京城中宋徽宗引以为傲的万寿山。徽宗大悦,封太湖石为“盘固侯”。石既受赏,运石之人也自此飞黄腾达,不仅他本人被封为节度使,连同其子孙也被大肆封官。皇帝一笑,怕也足以倾国倾城。盘固侯入主万寿山仅仅三年之后,靖康之变,二帝被虏,北宋灭亡。
  在离家万里的边寒之地,回首繁华如梦渺,真真是残生一线付惊涛。不知徽宗是否会念及那个被寄予他美好愿望的盘固侯,又或者,对那些被他弃如草芥在战乱中四散逃离的子民可曾心怀愧疚。   徽宗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闻之令人失笑,不知这“仁德”二字从何谈起。若说唐太宗是“揽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宋徽宗则是“觅人间珍奇尽入吾袖中”。彀,是箭能射及的范围,自然是宋徽宗所不爱的。箭的杀伐之气太重,苍白孱弱的体格如何能经受住。他也是看不见人间疾苦的。百姓是用来践踏的泥,把底下的泥踩实了,才能在高处尽享风流。而他,却是要出淤泥而不染的。
  他设了花石纲。十艘船称一“纲”,顾名思义,花石纲就是专为徽宗搜罗奇花异石的运输团队——盘固侯就是其得意之作,逼得原本家境尚可的方腊造反起义。他还用乐尺算计了自己的百姓。乐尺是个长度单位,根据礼乐的要求设计,一乐尺小于一尺。按照乐尺来丈量田地,计算出来的田地亩数自然要比用原本的尺丈量出来的多,但是税率不变。朝廷由此就能大大增加一笔收入,而百姓则更加困顿不堪。他们不仅要供奉辽国(此时宋每年要送给辽国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以此免战),还要被克扣去手里本就不多的粮食。
  多少人追慕宋朝,追慕的是皇帝的、士人的,或许还有商人的生活。唯独不是农民的。他们匍匐于地,以卑微低贱的生命供奉上流的声色犬马。
  盘固侯我尚無缘一见,但这千年前的古寺想必是瞧见了的。它瞧见了北宋如何覆灭、如何退守江南,瞧见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城里没有盘固侯,盘固侯被遗弃在了汴州城里。王朝繁华兴衰,人世浮沉更迭。在这南方的阴雨之下,大殿透出刺骨的凉意。
  寺院的一侧,设有茶室,玻璃杯中的绿叶在沸水的浸泡下慢慢舒展开来,来客们从雨水中抽身而出,纷纷捧杯烘手取暖。满室茶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有点这样的意思。歇着脚,剥着果盘中的瓜子儿花生闲聊。有的聊文坛逸事,有的聊近来状况,有的开始玩纸牌游戏,有的只是单纯对着手机发呆,忘了手边的水已渐渐热气散尽。热茶添了一遭又一遭,这屋子里的热闹不减分毫。
  茶室外不时有黑影掠过,我好奇跟了出去,才发现是一群小猫。其实差不多也都算成年了,只是身体异常灵活,看上去柔软娇小。原本它们聚在一处吃食,听闻人的脚步声登时便四处逃窜,唯有一只,胆怯之下还是留了下来。剥了花生远远地投给它,小舌头熟练地一卷;再投,再卷;越投越近,它浑然不知自己已走到了我的跟前,也忘了害怕。
  听帮厨的人说,这些都是野猫,在这山林里出没。偶尔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就会聚到这边来寻食。他们喂得久了,这些猫咪也成了半家养的了。只是陌生人一来,它们还是保持了极高的警觉性,倏忽之间就不见了踪影。茶室内的氤氲之气,茶室外的云水之气,两者在敞开的窗扉中穿插弥漫。窗内是谈笑的人世,窗外是自在的猫生。这场绵延的细雨,把我们困守在了同一个屋檐下,各自优哉。
  用餐时,几只胆大的猫咪从门口窜了进来,意欲一争芳泽。夹了几筷子给它们,就毫不客气地用爪子按着啃食起来。只是嘴巴小了些,吃个鱼骨头也费上半天。用餐完毕,又径自绝尘而去,并无半点留恋。屋内的灯光透过镂空的窗棂打在庭院里的樟树上,在雨中形成了一团令人眩晕的色彩,绿的更绿,暗的更暗,而那些猫咪,已经不知所踪。
  想来我们都只是保国寺的过客,闲谈用餐完毕,便相互道别,各归来处,继续那些未竟的事业。而那些猫咪,才是这山林的主人,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每个角落都有它们熟悉的气味,这里的风霜雨雪由它们来见证,又有谁能奈它们何?就像这清冷的雨水,该落的时候便落了,不管季节繁华或凋零。唯有那底下经过的人,一时欢笑一时惆怅。眼前的那一番温存,或许是保国寺千年里的一次冥想吧。
  念及人世之短暂,不免令人神思恍惚。常说恐龙昙花一现,但在足下这片土地上的存在却远比人类要久远得多。千年尚且不过如此,吾生之须臾想来更是不可思议。能奈何?无奈何。但是吾生于岁月虽短,但岁月于吾生何尝不是如此。阳明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花随心走,既然来了,就想着该多看看才是。一片土地,有一片土地之岁月沉淀,能从中叩问得教,便自觉长进了几分。又或者,也不为看别处的风景、别处的人事,更多的,只是想要暂离此处,好像别处的自己与此处的自己不同。于是囊中有余资,就总有心思想四处走走。
  保国寺里没有极致的热闹与清冷;或者说,极致的热闹与清冷,安放在这空荡荡的大雄宝殿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它不亲昵,也不决绝;它已享有盛名,也无须故作神秘。就像它所在的位置,既不在繁华的市中心,亦不在深山老林,它只是敞开着自己,让众生的来去都变得容易。
  六和寺,似乎也是如此。这一年,鲁智深来到了杭州这座离钱塘江不远的寺庙。正值八月十五。夜静风轻,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听得以为是战鼓,摸着禅杖一跃而起,正待厮杀。他这半生恣情任性,洒脱热闹得很,拳打镇关西、醉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后上梁山,被招安,随众人南征北战,身染鲜血无数。而此刻,更是生擒方腊、立下大功归来。自己就是这般模样吧,手中的禅杖就是用来杀伐的,他想。众僧见他紧张,赶忙告知这不过是钱塘江潮信而已。鲁智深闻言顿悟,笑而圆寂。
  杀之伐之又如何,潮水年年如期而至,可他的弟兄们再也回不来了。他们以惨烈的代价赢得的那场胜利,更像是为诀别而举行的仪式。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如梦初醒,他从热闹中抽身而出,找回本真,度了自己。六和寺接纳了鲁智深,也接纳了那场喧腾热闹燃烧后的余烬。
  方腊被杀次年,太湖中的一块石头,踏上了前往汴京城的漫漫长路。
  我去过湖州,路过太湖,却没见到太湖石。不知道这太湖底下,还沉睡着多少的盘固侯。
  冬天又到了,阴雨时落时歇,风在树梢簌簌而过。想必保国寺还是原来的样子,至少在我有限的人生里,它不至于有太大的变故罢。几时会再去呢,又有谁人与我同行?也可能只是独自前往吧。不知数年前一起躲雨的小野猫们,过得如何,可还曾记得我。
  (选自2021年第3期《作家》)
  原刊责编  谭广超
其他文献
教书的第三年秋天,我们学校分来了一位师范生。这个师范生对我说,我一定要再考出去,考研究生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很谈得来,谈到最后才知道他还能踢得一脚好足球,于是我又把那只瘪了多年的足球找出来,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打气,好不容易才打了个半饱。球就这么踢了起来,很多学生在放学后都不回家,看着我们在泥操场上对跑着传球。   泥操场的东边长了一丛杂生的苦楝树,大部分是苦楝果落下来长成的,所以我们就用两棵苦楝
期刊
一顿中午饭的辽阔  早饭后,牧家游主人问我上哪里。我说我去明安草原看望诗人毕力格巴特尔,他说他家有上百匹骏马、三百多头羊,壮观得很。这个宽大的圆脸红彤彤的中年男人坚持自己开车送我去。  出发时9点过,到达交接的地方已是中午12点。不习惯一大早就吃大肉,肚子鸣响如鼓。毕力格巴特尔自己驾车,在公路边接到我,方向盘一转,就进入草原。  这才是真正通向草原深处的路,那是碧绿的草丛中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子,从前
期刊
那时候我是个梳辫子的小丫头  我在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时完全不知道舞台美术是怎么一回事,迎头碰上了《铁甲列车》绘景任务,给我上了一堂严酷的舞台美术实践课。后来我才慢慢懂得了,舞台美术家不是“画室画家”,其创作重在舞台上的实践和体现,是十分“物质化”(指其采用的材料)的“行为艺术”。舞台美术家的宿命是永远隐身幕后。  我于1959年8月3日进剧院报到时,是个15岁的梳着两根辫子的小丫头。舞台美术学员
期刊
江湖的菜和厨中的侠  在食客的世界里,江湖和武侠、码头、恩怨无关;和那些摇橹东去,最终被虚构成小说的梁山无关。一口锅里的江湖,只和民间、游鱼、美食、老饕有关;只和厨中的人、盘里的芬芳、月亮下各种颜色的空酒瓶有关。  那么,江湖里的一尾游鱼究竟有多少种吃法?这个问题就像小姐姐有多少抽丝剥茧的心事,或者只有明月能够说清。我所居住的山城重庆,江河纵横,水源肥美,烹鱼的手段各有短长。鱼的江湖,生煎、红烧、
期刊
辣椒  我小时候,老家徐州乡下有句话很流行:窝头就辣椒,越吃越添膘。那时几乎家家吃红薯窝头。新出锅的窝头黑亮亮的,中间的凹坑里放一勺辣椒泥,就(掺和)着吃,哧哧溜溜的吸气声中,不知不觉,一筐窝头就被全家人消灭掉了。  徐州乡下的窝头很大,赛过拳头,这么大个的窝头,其他地方不知有没有。那时生活困难,一天到晚只有红薯吃,不免让人厌烦,需要菜肴相佐才咽得下,俗称“哄饭”,即利用菜的好味道把饭骗进肚子里之
期刊
馋——舌头最锋利坚硬的刃。  为了不被人发现我的秘密,每次经过,我都低头快走。那家麥当劳开在青年路与人民中路交叉口,也钉在我痛痒的十字上。只有坐74路公交车从人民中路转向青年路时,隔着两层玻璃窗,我才敢看向那亚当的苹果、我的诱惑。  但车在移动,车窗昏花,鲜亮的麦当劳幻化成幽深变幻的隧道迷宫。我的目光被扭曲、拉长,最终被横进眼幕的坚硬楼房铡断,坠入无涯的空漠。篆刻的眼睛隐痛,我用力眨了一下眼,摇头
期刊
我呼吸到人生之旅的第一缕空气,有着潺潺水流映照植物的芳香,五月植物与太阳的浓荫熏染了我的最初生命——以至于后来的我总是主观感觉,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自己才对各种植物花卉发自内心地喜爱,仿佛是我生下来,她们就已然在我的生命中了,与我不可分割……  据母亲说,我小的时候,内向得很。六岁还怕见生人,到哪里都不说话,被人打了不会还手,被人骂了不会还口,母亲为此很是担心,她常常对着我无奈地说:“从小看看,到老
期刊
在东西方思想者那里,人文精神宛若一座灯塔,为人类照亮了精神的指向。当大多数人在为衣食忙碌着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在构想着人类精神的蓝图。漆黑的夜色下,当人们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他们仍在绞尽脑汁,为沉睡者设计着清醒后理想的生活。  一身布衣的孔子在古旧的时光里缓缓前行,且吟着独创的灵魂曲:仁者爱人。他吃着素食,四处奔走游说。他提醒人们,除了吃穿,你们还要注重道德,要有泛爱之心。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向
期刊
在青阳听青阳腔  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  最近两年,我三次到皖南的青阳县,也三次到陵阳镇,这个在春秋时期即为江南名邑的小镇子,有徽墨歙砚的静逸气,清婉淋漓的水气,也有梨花入井栏的人间烟火气。传说古之仙人陵阳子明于此地得道成仙,镇子因而得名。仙人的居所,自然是上佳福地,陵阳镇往古来今富贵安乐,每次来都生欣羡之心。镇上的谢家村却是第一次来,走在被脚板磨得发亮的青石路上,看瓦舍人家古祠石狮,如入南朝
期刊
引言  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八月十五,昌吉屯田遣犯不满屯官盘剥压迫而聚集数千人举行暴动,他们杀死屯官,占领昌吉城,并向乌鲁木齐进发。  引自《乌鲁木齐大事记》  昌吉的月亮  这一天是八月十五,月亮很圆,像一面刚刚出炉的金黄馕饼。正当收获时节,月亮颜色像熟透哈密瓜的黄色。  眼前就铺满了馕饼、哈密瓜、石榴,还有酒。酒香弥漫,有一种节日气氛笼罩,也许有种先兆但人们还一点没看到。  三天前,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