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动手“做数学”的快乐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忆硬背的内容,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即鼓励学生动手“做数学”,又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思维,将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
  一、动手操作,诱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在教学认位置时,先结合人的行为习惯中不对称的动作来识记“左”“右”,举手发言时用的是右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的手,引发了认知左右的兴趣。接着让两个同学合作,面对同一方向,举右手或举左手。通过操作,学生会开心地发现,面对面他们看的左右位置是相反的。
  二、动手操作,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教师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来提示其本质属性,这样把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真地、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就能很轻松地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在教学认识2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然后一根一根的数,当他们觉得数得很慢时,就出现了两根两根的数,五根五根的数,最后得出数10根扎成一捆,这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数,再用计数器的珠子表示同一个数,计数器上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学生也理解了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十几里面有一个十和几个一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动手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思维是动作的内在,动作是思维的操练,可见大脑的思维与双手的操作是密切相关的,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操作,能启发、拓宽解题思路。
  如在解答13-9时,学生望着桌上1捆带3根小棒,思考怎样拿掉9根呢?有的先拿走3根,又把一捆拆开拿走6根,其思路是把9分成3和6,13-3=10,10-6=4;有的直接把一捆拆开,拿走9根,其思路是把13分成10和3,10-9=1,1 3=4,这样,通过操作,形成了多种计算思路。再如计算7 2 3,如果不用摆小棒,学生都会按顺序做7 2=9,9 3=12,摆了小棒后,就不同了,有的把2根3根先合起来,2 3=5,7 5=12;有的把7和3合起来,7 3=10,10 2=12,这使学生体验到一题多解的乐趣,也渗透了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先让学生从一个“机器人”身上找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初步建立图形的概念,然后,看看怎样搭出或折出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可用剪刀把一张正方形纸制成一副七巧板,再用七巧板拼一拼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通过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还初步了解了这三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同时也让他们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多種感官参加活动,让他们在玩中积累,玩中思考,玩中创新,真正完成了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繁荣的基本支撑点,是为生产乃至整个社会活动提供基础性条件的重要产业。然而,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企业的经济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一、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兴趣第一”的原则  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对某些娱乐
理论联系实际是从事一切工作所要遵从的基本原理,对于化学教学,教学实践表明:密切联系理论及社会生活实际操作,可以强化学生的整体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增强社会责
目的:分析我国省属医科院校的投入与产出效率,促进医科院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方法: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以我国24所省属医科类院校为研究对象,利用医科类院校
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推进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然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总是把握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