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忆硬背的内容,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即鼓励学生动手“做数学”,又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思维,将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
一、动手操作,诱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在教学认位置时,先结合人的行为习惯中不对称的动作来识记“左”“右”,举手发言时用的是右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的手,引发了认知左右的兴趣。接着让两个同学合作,面对同一方向,举右手或举左手。通过操作,学生会开心地发现,面对面他们看的左右位置是相反的。
二、动手操作,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教师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来提示其本质属性,这样把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真地、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就能很轻松地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在教学认识2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然后一根一根的数,当他们觉得数得很慢时,就出现了两根两根的数,五根五根的数,最后得出数10根扎成一捆,这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数,再用计数器的珠子表示同一个数,计数器上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学生也理解了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十几里面有一个十和几个一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动手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思维是动作的内在,动作是思维的操练,可见大脑的思维与双手的操作是密切相关的,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操作,能启发、拓宽解题思路。
如在解答13-9时,学生望着桌上1捆带3根小棒,思考怎样拿掉9根呢?有的先拿走3根,又把一捆拆开拿走6根,其思路是把9分成3和6,13-3=10,10-6=4;有的直接把一捆拆开,拿走9根,其思路是把13分成10和3,10-9=1,1 3=4,这样,通过操作,形成了多种计算思路。再如计算7 2 3,如果不用摆小棒,学生都会按顺序做7 2=9,9 3=12,摆了小棒后,就不同了,有的把2根3根先合起来,2 3=5,7 5=12;有的把7和3合起来,7 3=10,10 2=12,这使学生体验到一题多解的乐趣,也渗透了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先让学生从一个“机器人”身上找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初步建立图形的概念,然后,看看怎样搭出或折出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可用剪刀把一张正方形纸制成一副七巧板,再用七巧板拼一拼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通过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还初步了解了这三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同时也让他们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多種感官参加活动,让他们在玩中积累,玩中思考,玩中创新,真正完成了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
一、动手操作,诱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在教学认位置时,先结合人的行为习惯中不对称的动作来识记“左”“右”,举手发言时用的是右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的手,引发了认知左右的兴趣。接着让两个同学合作,面对同一方向,举右手或举左手。通过操作,学生会开心地发现,面对面他们看的左右位置是相反的。
二、动手操作,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教师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来提示其本质属性,这样把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真地、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就能很轻松地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在教学认识2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然后一根一根的数,当他们觉得数得很慢时,就出现了两根两根的数,五根五根的数,最后得出数10根扎成一捆,这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数,再用计数器的珠子表示同一个数,计数器上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学生也理解了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十几里面有一个十和几个一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动手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思维是动作的内在,动作是思维的操练,可见大脑的思维与双手的操作是密切相关的,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操作,能启发、拓宽解题思路。
如在解答13-9时,学生望着桌上1捆带3根小棒,思考怎样拿掉9根呢?有的先拿走3根,又把一捆拆开拿走6根,其思路是把9分成3和6,13-3=10,10-6=4;有的直接把一捆拆开,拿走9根,其思路是把13分成10和3,10-9=1,1 3=4,这样,通过操作,形成了多种计算思路。再如计算7 2 3,如果不用摆小棒,学生都会按顺序做7 2=9,9 3=12,摆了小棒后,就不同了,有的把2根3根先合起来,2 3=5,7 5=12;有的把7和3合起来,7 3=10,10 2=12,这使学生体验到一题多解的乐趣,也渗透了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先让学生从一个“机器人”身上找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初步建立图形的概念,然后,看看怎样搭出或折出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可用剪刀把一张正方形纸制成一副七巧板,再用七巧板拼一拼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通过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还初步了解了这三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同时也让他们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多種感官参加活动,让他们在玩中积累,玩中思考,玩中创新,真正完成了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