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马湘生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国庆50周年陆航空中受阅部队中他的职务最高——副军职;
  他驾驶过的直升机种类最多——42种;
  直升机飞行员中他获得各国奖章最多——20余枚;
  他无数次地完成重大军事演习和抢险救灾任务;
  他现在是将军,是中国陆军航空兵的领军人物,总参陆航部部长——
  
  印象
  
  他很“男人”,1米80的个头,精神健硕、目光机敏:他很有魅力,干练利落,娴于辞令,说起话来单刀直入而富有韵味。他也很“军人”,走近他,一股鲜明的职业军人的气场顷刻把你笼罩。他就是马湘生,我军陆军航空兵部门的最高领导,总参陆航部部长,少将。和他谈久了,你会发现,这名飞行员出身的将军也有儒雅睿智的一面,应该说,这种儒雅睿智是高级指挥军官必备的素质。
  1935年,美国成立了陆军航空兵总部。六七十年代以来的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陆军航空兵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出动武装直升机上百万架次。至70年代后期,拥有现代化陆军的国家都相继组建了号称“空中铁骑”的陆军航空兵。
  “现代战争的发展,使各国军事家看到了这样一个现实,‘空中杀手’直升机的出现,使争夺地面低空优势,成为陆军角逐的新战场”马湘生说。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1968年初入伍,同年9月从陆军选飞到空军航校学习飞行,毕业后在空军某部飞直升机。1985年中国空军首次进行飞行员等级评定,他是第一批特级飞行员,当时标准是200选10;他是我国第一批武装直升机飞行员,也是第一批到国外培训的飞行员,是我国第一支武装直升机部队的建设者。
  马湘生说:“陆军装备直升机可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其任务是在战役战术范围内实施空中火力支援,特别是反坦克作战,因此,武装直升机被誉为‘坦克的克星’。直升机还可为陆军进行航空侦察、校正炮兵射击、进行电子对抗、开设通讯枢纽、运送伤员和物资等。总之,直升机进入陆军家族使陆军如虎添翼。”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1985年,在军队建设实行战略转移、全军裁员百万的特定背景下,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决定组建中国陆军航空兵。马湘生就出现在了这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他从空军又回到了陆军。
  创业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筹建陆航部队之初,只有从空军接过来的86架直升机,其中包括已经确定淘汰的“直5”飞机20多架,飞行员100多人。马湘生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这批人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是第一代陆航人,一定要当好创业者,当好铺路石,当好栽树人。所谓创业者,就是要为陆军航空兵的建设发展打牢基础,为后人留下业绩,咱们是创业,创业是艰难的,不艰难就不需要我们这些人,但是创业要留下业绩;当好栽树人,就是你栽的树要枝壮叶茂,可供后人乘凉,不能只栽下一个杆;所谓铺路石,就是要把自己当作一块顽石铺平道路,让后人从我们的身上平稳地踩过去,而不是绊脚石,我觉得这是我们第一代陆航人的奋斗目标。”
  1988年,人民解放军第一支陆军集团军直升机大队在华北某地成立。它的成立使我军陆军的作战能力开始实现由“地面合成”向“立体合成”的飞跃,标志着我军现代化建设又向前跨出新的步伐。
  
  荣誉
  
  1993年,马湘生有过一次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经历。这一年,美国恩斯特隆公司的TH28新型直升机到中国参加北京民用航空器展览会。在北京军用机场进行性能试飞表演前,中方要求必须由中国飞行员单独驾驶。但美国人坚持要亲自考核后才行。马湘生接受了这个挑战。
  见到马湘生,美国恩斯特隆公司飞行部长、前美军陆航上校T先生用傲慢的语气说:“我飞了2000多个小时。”马湘生平静地回答:“我飞了3000多小时。”T先生盯着马湘生又说:“我是上校。”“我是大校。”马湘生回答。
  美国人一听,乐了;“我不管你是上校还是大校,只要你不符合要求,我就不准你把飞机飞走。”
  。
  “好,上机。”马湘生并不介意T上校的态度,反而对他的认真劲头感到满意。因为驾驶直升机在超低空飞行时离地面只有几米,稍有闪失就会机毁人亡。马湘生自信地跨进了驾驶舱,凭他对国外先进直升机的掌握,只要一起飞,他就能对飞机的性能掌握个八九不离十。直升机刚离地面,马湘生就做了几个高难度动作:快速旋转、侧飞、后退上升转俯冲……,T上校愣住了。表演在继续进行,直升机在空中连续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过关斩将,T上校不住地点头。
  最后落地是考核的关键一环。地面上画有一个大圈,内有一个小圈,小圈中有两条竖杠,如果把直升机的两个滑橇落在圈内,特别是精确地落在两条杠上,需要超高水平和经验。马湘生在完成了几个技术动作后,没有停顿片刻,落地动作干脆利落,一下子就把两个滑橇落在了两条杠上。T上校高兴地手舞足蹈,大叫:“Very good!”
  马湘生精彩的表演在展览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这个机型成为这次展览会上最成功的机型。马湘生折服了美国上校,也为年轻的中国陆军航空兵赢得了荣誉。
  
  历险
  
  “九死一生又出生入死,”这就是马湘生多年飞行生涯的写真。在无数次与死神打交道中,马湘生谈到了他的3次历险:
  一次,马湘生在福建某地驾机担任战备值班任务,直升机在云中飞行,由于旋翼严重结冰,操纵失灵,失去平衡,直往下扎,在高度急剧下降的危机时刻,马湘生没有惊慌失措,他沉着地全力稳住操纵杆,飞出云层,勇敢地沿着悬崖峭壁,在山沟中超低空飞行,冰开始融化,直升机渐渐恢复正常,返回机场落地后,机身两侧还有许多冰没有融化。战友们戏称他到“死神”那作客刚回来。
  第二次遇险是直升机旋翼发生故障。当时直升机已接近着陆,旋翼配重条在空中突然甩出,旋翼上下飞舞,一旦打到尾梁上,直升机就会空中解体。马湘生急中生智,果断地关掉了发动机,切断了旋翼挥舞的动力来源,直升机猛然偏转180度后,像铁砣一样从天而落,摔在了地上。幸亏直升机发生故障时离地面不高,损失不严重,只是旋翼把机尾斜梁打变了形。一场直升机空中解体的悲剧就这样避免了。
  


  第三次遇险是发动机漏油。当时马湘生驾驶直升机在山中飞行,突然发现发动机漏滑油,一旦滑油漏完,发动机就会磨擦过热起火,接着可能导致机毁人亡。马湘生毫不迟疑地在一个弹丸之地的山头,紧急降落,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自豪
  
  199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晴空万里,金秋送爽。天安门广场,25架直升机编成战斗队形腾空而起,巨大的旋翼翻动高天的滚滚气流,犹如天马行空,令人叹服不已。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直升机最壮观的一次飞行,接受党和人民 的检阅,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
  “入伍多年以来,我最感自豪的是担任了国庆50周年大阅兵直升机梯队的带队长机。”马湘生说。国庆50周年首都大阅兵,是首次动用陆军航空兵,马湘生成为带队长机,的确值得自豪和当之无愧。
  直升机空中受阅要求“零”秒到达天安门广场,与地面机械化方队配合得天衣无缝。要求直升机的航线正好对准人民英雄纪念碑。由25架武装直升机和勤务直升机组成的5个梯队,离地面只有250米,各梯队长僚机空中间隔和距离只有30×30米,稍一大意,就会空中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我是领队长机,必须高标准、高质量,我不能‘零’秒准时达到,5个梯队全都无法按时到达。我飞不正,整个队形都跟着偏。”马湘生不负众望,他要求每个飞行员阅兵训练飞行不能少于100小时,他在百忙中带头飞了180小时。
  “北京高层建筑高达270米,开始超低空飞行时,部分同志不适应。其实离障碍物还有一定的高度,但心理因素作怪,总怕撞上高层建筑,这样就很难达到规定的250米的高度,达不到壮国威、振军威的效果。”马湘生说,“只有加强适应性训练,大胆降低飞行高度。”
  马湘生在训练中要求飞行高度100米,并且率先垂范。经过逐步降低高度至100米的适应性训练,大家克服了心理障碍,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上空如鱼得水,飞行自如,完全达到了250米的直升机空中受阅标准。
  马湘生就是这样既当飞行员、教练员,又当空中指挥员,带领大家闯过了一个个受阅难关,在共和国50岁生日那天,终于把陆军航空兵的辉煌写在了共和国的蓝天上。
  
  传奇还将继续
  
  马湘生还有着飞行近4500小时的经历;有着在《军事学术》、《国际航空》、《外国军事学术》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的经历;有着一次荣立二等功、七次荣立三等功的经历;有着到法国陆军航空兵战术飞行培训的经历;有着到俄罗斯、美国、意大利等陆航发达国家考察的经历;有着驾驶法国“美洲狮”、美国“黑鹰”、俄罗斯“米-171”、德国BO-105等42种型号直升机的经历。
  马湘生,陆航飞行员乃至陆航部队的缩影,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中国陆航部队的希望和未来。我们相信,他和他的陆航战友们将会创造出更多更辉煌的传奇。不知怎么,看到他,你总会想起一首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他文献
“旋风”作为多国部队一支空中力量,参加了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是在很快就取得空中优势的条件下作战的,所以参战飞机的数量、出动的架次、投放弹药和摧毁目标的数量都是空前的。在这场战争中,共有128架“旋风”参战。其中,对地攻击型86架,包括英国48架(其中有“旋风”GR.1A侦察机)、意大利8架、沙特阿拉伯30架,主要任务是攻击伊拉克的重要纵深目标;防空截击型42架,包括英国18架、沙特阿拉伯24架,王要
期刊
冷战期间,美国海军以马汉的“海权论”作为战略指导,大力建造大型战舰,力图同苏联争夺制海权。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前苏联海军那样规模庞大的舰队,海上舰队决战争夺制海权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美军的作战对象和作战环境都有所改变,因此,美国海军对其原来的作战方针和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由海到陆”的全球军事战略转移,并将其逐渐提升到军事转型的高度上。近年来,美军逐渐意识到,今后的战场
期刊
主人公小传:李波,广州军区某直升机团团长,特级飞行员,安全飞行2500多小时,曾20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习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连续3年被总部评为“优秀指挥员”,4次被评为“优秀飞行教员”,2005年被广州军区评为“优秀指挥人才”,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团队多次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去年团队被评为陆航甲类战斗团。  题记:在南疆的土地上,他们地面苦练、空中精飞,锤炼过硬本领,用热血
期刊
十几年来,陆航某部始终以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为统揽,瞄准未来可能担负的任务,积极探索现有装备在特殊环境下的运用,出色完成了“严寒-88”、“北国利剑”、“首都防空”、“探索-2004”以及全军新大纲集训、陆航部队武装直升机首次战法研讨演练等30多次重大军事演习;执行了首批国产武装直升机武器系统实弹校验、香港澳门回归航拍、98年三江抗洪、珠海国际航展、国庆50周年阅兵、大兴安岭森林防火、某新型国产武装
期刊
“很棒潜艇”挺实惠    交付给新加坡的潜艇名为“西哥特兰”号和“海尔辛兰”号,分别于1987年和1988年建成。由于“西哥特兰”号在瑞典海军的无线电呼号是“Papa”,再加上在历次演习中扮演与水面舰艇对阵的“水下幽灵”时表现出色,所以瑞典官兵都把“西哥特兰”号昵称为“Papa Submarine”(“很棒潜艇”)。2艘潜艇的售价仅10亿瑞典克朗(约合1.28亿美元),对新加坡海军而言实在是太划算
期刊
左胸前能够佩戴上一枚沉甸甸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缩写为V.C.),是每个英军士兵的梦想。但是这个美好的梦想却十分遥远,大多数人都只能空守此念终老户牖……    无论是对于佩戴着不同军衔的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官兵,还是服务于军事机构的英国公民,维多利亚十字勋章都是他们所能够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赏。按照多年以来的传统,该勋章仅仅颁发给那些“面对敌人时表现出了卓越勇气”的人。因此
期刊
他们似乎是这样一个群体:相机是他们的武器,他们经常出现在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军营生活现场,并用光圈快门把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定格为永恒。当那些或冷静客观,或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屡屡从他们那些“长枪短炮”里逸出,并呈现到你眼前的时候,你可能还没意识到,你是在与一位“军事美学”大师交流、是的,这些大师就是我们栏目的主角军事摄影家。
期刊
宋义:特级飞行员,四种气象指挥员。机长教员,有着16种20多个机型的飞行经历和28年的飞行经验,总飞行时间达3100多小时,是国内在直升机上受过复杂特技培训的为数不多的飞行员之一。国内能完成筋斗、横滚等直升机高难特技的只有4人,宋义就是其中之一。  试飞就是飞行试验,它是在真实的飞行环境条件下,对新研制的飞机进行各种试验研究的统称。试飞伴随飞机研制的始终。飞行已经是人类征服天空过程中具有较大危险性
期刊
這个驻疆战役兵团坚守着祖国的西北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近年来,他们以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为指导,坚持一切工作向“打赢”聚集、瞄准未来、从严治训,把部队拉上海拔5200米的昆仑高原,探索和研究“联训、联战、联防、联保”的新路子,极大地促进了部队实战能力的整体跃升。    在诸兵种协同战术训练中,该兵团积极探索高寒山地一体化作战模式,初步建立了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系统。兵团打破传统的协同办法,通盘制定了信息
期刊
接受任务后,由海军863、138等多艘船只及直升机组成的救捞保障编队,自10月7日从青岛起航,奔赴远在太平洋上的预备降落海域。连日来,他们怀着“最好用不上,用上必管用”的既矛盾又紧张的心情在大洋上昼夜观测,并多次进行模拟打捞和救生训练,熟练掌握了有关技术,随时做好飞船返回舱打捞回收和应急救生的准备。返回舱已落地数日,他们仍在大洋航渡中。  虽然这次任务他们备而无用,但绝不能说他们无功。而且在共和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