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选择

来源 :财经界·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就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去产能、去库存须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近几年“去产能、去库存”成效显著,于是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下一步去产能、去庫存应重点转向扩内需。这里涉及一个基本判断:产能过剩到底是结构性原因还是总需求不足?判断不同,应对办法自然也会不同。党中央指出,当前国内产能过剩主要是结构性的,对此可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局部均衡角度看,假若某商品价格由供求决定,则该商品不会过剩。以电视机为例,若厂商定价是每台3000元,消费者出价也是每台3000元,电视机正好供求平衡,产品不会压库。反之若厂商定价3000元,消费者出价2500元,此时厂商若不降价,电视机就会积压。由此可见,一种商品库存增加,原因是不能持续降价。
  商品供过于求,厂商为何不降价呢?原因是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企业就会亏损。换句话说,是商品的销售价格被成本锁定了。问题就在这里,企业要是短期内不降价只会增加产品库存;但若半年不降价,企业就得限产(比如关闭部分生产线),形成产能过剩;而如果超过一年还不降价,这家企业就会变成“僵尸企业”。
  以上分析的是一种商品,从一般均衡看,市场之所以存在产品库存与短缺并存,原因其实也在价格。瓦尔拉斯定律说:在理论上,市场一定存在一组价格体系,可以令全部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反过来理解,市场如果不能全部出清,则是因为社会商品比价(价格体系)不合理,是价格体系失衡导致了供求结构失衡。
  以国内煤炭生产为例,前几年煤炭生产过剩,原因之一是煤炭企业未支付原煤成本。企业生产加工所需原料是应该付费的,比如纺纱厂需要棉花就得花钱购买,可煤炭企业的原煤却免费供给,就等于政府给了企业变相补贴。既然原煤免费,企业当然会不断扩产。这样看,煤炭生产过剩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追问的是,如果煤炭生产过剩是因为原煤免费,可钢铁产能为何也过剩呢?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价格。前些年煤炭价格一路上涨,而电价却受到管制,由于煤电价格未能联动,一方面造成了电力企业亏损,而另一方面钢铁企业却享受了用电优惠。钢铁、电解铝等高耗电行业产能过剩,用电价格相对较低应是一个重要因素。
  再看“僵尸企业”。前面说过,企业因产品压库或产能过剩而持续亏损,如果超过一年仍不关停并转即为“僵尸企业”。为何会有“僵尸企业”存在?经济学的推断是背后有政府支撑,要是政府不输血,亏损企业不可能存续下来。
  综上分析,用市场机制去产能、去库存需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让价格体系体现需求变化;二是放宽市场准入,鼓励要素流动,让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三是取消对“僵尸企业”的补贴。同时,政府也要做好三件事:进一步简政放权;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为“僵尸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的托底保障。

稳投资杠杆必须管控好消费杠杆


  学界有一种流行说法: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我认为,投资、消费、出口并非三驾马车,三者合起来是一驾。其中消费是马,投资是车,出口是车上的物品。也就是说,投资要以消费为牵引,若没有消费需求,企业是不会贸然扩大投资的。所以防范金融风险要管控投资杠杆,但首先要管控好消费杠杆。
  投资由消费带动,那么消费靠什么带动?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收入决定消费。可是到马歇尔之后,经济学家的看法有了改变。费雪在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论》中说,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一系列消费活动)。如某人拥有10万元,若用7万元购买了消费品,这7万元便是他的收入;余下3万元不是收入而是他的资产(如储蓄、股票等)。显然,在费雪看来,收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收入等于消费;广义收入则大于消费。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了解释一个国家的消费需求不足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意思是: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加却赶不上收入增加,这样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消费倾向)会下降。从增量看,一个人收入越高,消费在收入中的占比就越低,故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并不同步。
  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消费信贷悄然兴起,于是出现了消费者的支出大于收入的现象。比如,有人用自己的收入本来买不起房,但有了消费信贷后他们便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住房。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类现象的出现也证明收入决定消费的理论不成立,但有两位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假说”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
  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指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消费与收入会有不同的安排。通常的情形是:年轻时消费会大于收入,有负债;中年时收入会大于消费,有储蓄;老年时,消费会大于收入,用储蓄弥补缺口。前后算总账,一个人一生的消费,最终仍取决于他一生的收入,其消费并未超过收入。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分为现期收入与持久收入,而决定消费的是人们三年以上相对固定的持久收入,而非现期收入。现期收入固然对消费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一个人现期收入不高,但若持久收入高,他也有可能增加消费,不然就不可能有消费信贷存在。
  不难看出,以上两个假说讲的其实是同一道理:从短期看,一个人的消费有可能大于收入;但长期看,消费终归还是要由收入决定。可这里有一个难题:照弗里德曼的假说,消费者按持久收入消费,银行按客户持久收入贷款,那么美国当年怎么会出现次贷危机呢?显然,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消费杠杆率过高。举个例子:某人有100万元想购房,假定银行不提供房贷,那么他只能购买100万的房产。现在假定有消费信贷,比如银行可提供50%的贷款,那么他用100万就可购买到200万的房产,杠杆率是2倍;而银行若提供90%的贷款,他用100万便可购买1000万的房产,杠杆率是10倍,可见信贷杠杆对扩大消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正是杠杆率过高所致。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中国经济稳增长要提振消费,而提振消费需要消费信贷的配合。但要注意的是,扩大消费应控制消费杠杆,否则一旦形成虚假市场需求会推高投资杠杆率,所以去投资杠杆,前提是要管控好消费杠杆。

降企业内部成本与减税要双管齐下


  关于降成本,目前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降企业内部成本;二是降企业外部税费。去年减税已达1.3万亿元,今年减税力度还会加大。现在要研究的是,怎样进一步降低企业内部成本?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成本有深入的认识,可以先讨论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谈论的成本大多是财务成本,如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等。而经济学讲的成本则是机会成本,即作一种选择而放弃其他选择的最高代价。两者的区别:前者指价值耗费,后者强调成本。要从选择角度看,一项投资(价值耗费)若存在选择,经济学认为是成本,若不存在选择,则不是成本。
  于是就带来一个问题:从选择角度看,财务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不是成本?如果是,它是一种怎样的成本?如若不是,企业又该怎样处理?我们知道,目前固定资产折旧是摊入成本的。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不将折旧摊入成本,企业是不是可以大大降低内部成本?
  问题在于,固定资产折旧是否计入成本,关键要看折旧究竟是不是成本?我的看法,若從机会成本看,固定资产投资是成本;而折旧却不是成本。理由是,因为企业在决定是否购置固定资产之初有选择,有选择当然是成本。可折旧不同,固定资产一旦购置,企业便不再有选择,没有选择,折旧也就不是成本。
  经济学另有一个成本概念,即“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而无法回收的投资。比如你上大学四年,共花去学费10万元,即便你最后没有拿到毕业证,学校也不会把学费退给你。这10万元是你的沉没成本。斯蒂格利茨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你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事先并不知道这场电影是否好看,结果看到一半发现影片很糟,此时你要不要离开?斯蒂格利茨说应该离开。因为那7美元已经沉没,不离开你会赔上更多时间。
  固定资产折旧也如此。对企业来说,固定资产投资木已成舟,若企业不破产拍卖则无法变现,即便变现也无法足额收回。这样看,固定资产折旧是典型的沉没成本。既然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折旧就不必摊进成本,如此一来,企业内部就有了降成本的空间。可也许有人会问:折旧不进成本,固定资产如何更新?成本降低后企业要多缴所得税怎么办?
  固定资产更新其实不成问题。折旧不进成本,企业利润会增加,企业可直接用利润进行固定资产更新;而让企业多缴所得税倒是个难题。要解决此难题,需要下调所得税税率。中央已明确表示将加大减税力度,只要将中央的要求真正落实好,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政府补短板重点是弥补市场失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去库存”,同时也要“补短板”。目前国内经济“短板”何在?对此,学界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甚至对同一产业,往往会有两种相反的判断。人们有不同的判断并不奇怪,长短本来就是相对的。若无长线产业,也就不会有短线产业。
  问题是在长线与短线并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应该怎样平衡?上世纪80年代初,学界曾发生过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经济平衡应按长线平衡还是按短线平衡?有学者根据美国学者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主张按短线平衡。而也有学者不赞成,认为既然木桶的盛水量由短板决定,那么就应该补短板,按长线平衡。
  事实上,以上两种主张都是错的。所谓长线产业,表明该产业供给已经过剩,此时若不去产能而按长线平衡,结果必然会雪上加霜;相反,若按短线平衡,那么就得去产能。但此时若不补短板,仅是去产能又难免矫枉过正,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短线产业一旦发展起来,今天的长线产业很可能会成为日后的短板。
  再往深处想,不论“按长线平衡”还是“按短线平衡”,潜台词都是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可是政府并无先知先觉,不可能准确预知市场未来的变化,由政府主导怎可能达到结构平衡呢?当然不是说不能由政府补短板,而是政府与市场应有分工。我的观点是: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补短板要让市场主导;在市场失灵领域则由政府主导。
  若将竞争性领域的短板交给市场补,那么哪些短板需要政府补呢?经济学研究表明,市场在以下三个领域通常会失灵:一是公共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二是经济存在外部性的领域;三是收入分配领域。以上三个领域若存在短板,政府就应承担起补短板的职责。
  具体讲,在公共品或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每一次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皆以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支撑,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属公共品,相对于技术研发,目前是我们的短板所在。另外,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服务等准公共品,有些市场不供给,有些市场供给不足,这些短板也需要政府投入。
  在经济外部性领域,当前最突出的短板是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企业排污却不承担损害环境的社会成本。要保护环境,就得将社会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可是市场对此却无能为力。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曾建议由政府向排污企业课税,而科斯建议通过排放权的交易解决。有学者说科斯方案不需要政府,这看法不对。政府若不出面界定排放权,科斯方案何以落地?
  另外市场还有一种失灵,即收入差距扩大。市场通行的分配规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马克思分析过,按要素分配会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现在看,“按要素分配”确实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了。目前,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实就是在补短板。
  (来源:经济日报)
其他文献
安徽省马鞍山市于2011年开始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经过三次升级,目前已基本具备向全市城乡提供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机构托养以及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功能,形成集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社区照料管理、生活便捷服务、养老机构信息管理以及志愿者爱心时间银行管理五大模块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截至目前,系统内已录入10.3万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给4万余名老年人发放了移动式服务终端,2045名志愿者开通爱心银
G20杭州峰会刚刚落下帷幕,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西子湖畔。关于这次会议的报道可谓是连篇累牍,但也许过了若干年后我们回头来看,会发现怎么样来评价这次的会议都不为过。就如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了其后数十年间全球的经济格局一样,这一次的G20也许将决定未来若干年的经济走势。而这次会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对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强调与重提。  其实全球化这样的一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自从16年前加入
改革开放40年之际,我国农村金融方面也值得回顾,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值得改进?  农村金融体制其实相对比较简单。除中国农业银行外,最大的一块是农村信用社,现在有很多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最初是在1950年代建立起来的,当时只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部门。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民对金融交易的需求很少。  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当时也有
国际性高层论坛连续三届落户成都  2019年7月15—17日,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市举行。本次论坛以“与世界对话,谋绿色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拉美地区36个国家、27个中外城市、22家国际机构、48家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示范模式,分享了全
摘要:某合作共建大学直属附院,是山东省政府30多年来唯一批准新建、烟威地区首家省属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新医院整合了市辖区内原二级医院的现有医疗资源,实现了医院快速起步、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然而,合作创业之初,医院经历了共同愿景不明确、内部发展不融合、团队士气低落的被动局面。对此,医院管理者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改进管理方式,通过管理风格的多维选择实现了突围重生,医院发展走上了良性轨道。  关键词:合作共
9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会议决定,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为此,一要适应市场需求,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推进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支持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完善品种和规格,引导企业研发适用技术、设备和机具,提高装配式建材应用比例,促进建造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中小型企业队伍的不断壮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实际发展运作过程中,经常存在着财务会计管理问题。财务会计管理对中小型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行业竞争的重压之下,若财务管理良好,则能够良好运作;若财务管理出现状况,则会使企业面临裁员,甚至是倒闭的困局。本文通过对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金融迈向世界的40年,更是逐步建立强而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40年。随着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的金融改革在守住风险底线与改革创新中稳步前行。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监管“有法可依”  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其中一项关键内容是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首次对系统
9月26日,由蓝迪国际智库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青岛板桥镇论坛在胶州隆重举行。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巴协会会长沙祖康,胶州市委书记孙永红,青岛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淳于贤力,胶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刚,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局局长郝国新,哈萨克斯坦驻华使馆经济参赞努尔加利耶娃,亚美尼亚驻华使馆商务参赞格兰特·阿巴江,亚美尼亚共和国制造业联盟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权代表鲁本·科皮恩,中
在“中性”微紧的政策下,经济金融形势呈现“金融热、实体冷”的背离格局。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政策工具,春节前滚动开展逆回购,满足现金投放需求,春节后针对外汇占款增长较快的情况,开展正回购,加大资金回收力度。前4个月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回笼资金6051亿元。作为公开市场的操作目标,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同比增长11.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人民币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