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对语文学科的审美性提出了要求。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本身具有概念模糊、形式单一、目标不明确等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审美教学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综合素养的建立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作为重要的基础人文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审美教育。语文以文章和文字为载体,作为语言的艺术一直能为大众带来美的享受。但教学工作并未深入挖掘其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导致语文教学出现审美教育方面的偏差,这也是当前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要矫正的部分。
1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审美教育意识的缺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审美教育的概念感到了新鲜,但实际上,作为语文教学始终都存在着审美教育内容的,只是缺乏审美教育的意识,没有形成过系统的教学体系。在以往教学中,教教师在讲授散文、诗歌等传统抒情篇目的时候,都能够将其中蕴含的美与情感细腻的讲解给学生。在新时期,教师也会借助于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使学生跨越文字的局限,对文章内容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能够体味到美,感受到美,教师也切实的将美传递给了学生,但是并未有系统完善的审美教育体系及观念。
1.2 审美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
尽管新课标已经为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提出了“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要求,但在教学实际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目标仍然是现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缺乏明确的审美目标,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组织都缺乏规划性,难以形成教学系统。缺乏明确的目标,也会造成教学中不自觉的缺失,使教师本身对于审美教育的认知也处于空中楼阁的状态,缺乏主动性。
1.3 教师本身对“美”的理解有偏差
既然是审美教育,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对于“美”的理解是有所偏差的。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都是围绕教材中、文章中可观可感的“美”的内容进行讲解,包括美文、美的字词句段、美的景物以及美的人进行,这些美是直接可感的。初中阶段学生本身正处于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的阶段,教师对“美”理解的偏差,将会使学生对“美”产生误解,认为美本身就是这些只管可感的内容。但实际上,“美”的体系中还包括与之对应的丑、荒诞等相对的、相较的因素,需要通过理性的感知而得到的。这种体系的缺失,使语文教学中的美有所缺失。
1.4 审美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语文教学整个教学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试教育下,初中教学工作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教师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对于审美教育则处于一种忽视的状态;另外,审美教育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渗透于各种细节中的,是不能绝对的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稍不注意就会产生疏漏。
2 推进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2.1 构建审美教学体系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展开审美教学,就要求教师首先构筑审美教学体系,提高审美教学意识制定详细的规划。审美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在观念上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做出准备,意识到语文教学对于审美教育的责任,并且能够自觉的去用实践践行;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以往的审美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导致教学的无意识,在展开教学之前,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而明确,例如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的学习中,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开阔学生眼界与心胸。
初中语文审美教学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审美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加入一些可观可感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味到文字的美,更要学生表达出对文章美的感受与欣赏。将审美教学逐渐渗透于每节课的教学中,结合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與组织形式、文章的文体特征等,展开教学。
2.2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载体
初中阶段语文审美教学的发展主要载体就是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中涉及到的能够承载审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会忽略丑、理性、荒诞、黑色等不同形式的美的发现与讲解,而是尽量以可以感觉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实际上这样的教学组织本身就是存在缺失的,需要教师加以改进。
对于一些可以直接感觉出来的美,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其中的美;对于一些需要理性思考、体味才能感受到的美,教师要以一种思辨的形式,将其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美”的意识,对“美”形成明确的感悟。
2.3 加强对课堂的修饰
“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哲学的命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美是可以在不经意之间表现出来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每一句语言、教师与学生的每一个沟通,乃至教师的妆容仪表以及着装打扮,都会应先到学生对美的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课堂的精细化,对教学中每一个可能影响到“美”的细节做出转变。
首先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自身妆容仪表的精细化,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将“美”传递给学生;其次,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教学,文章中每一句话的运用,都是精致的,因此,对于课堂用语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细致化自己的课堂用语,尽量将美从细节中传递给学生。 2.4 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扩展
“美”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意识,但有时候又是不可描述的。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为我们描述了众多的“美”,但也不能尽说美,风景、艺术,这些都是能够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无法将“美”作为一项内容教给学生,也无法使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哲学的角度说出美,但是可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将美带给学生。例如,在对于《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宗璞的诗文过于美好,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当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自己喜欢并熟悉的一种花写一段文字,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这种形式并非严格意义的写作教学,也不会对字数进行要求,但是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美的感受。
2.5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美的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美的感悟。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审美教育也不例外,教师需要了解到学生心中的美是什么样子的,同时将自己对美的感悟分享给学生,才能切实的实现教学的发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尽管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显得并不成熟,但却有着作为未成年人独特的眼光,需要教师进行发现,并且寻找到其中的差距,为日后教学组织能够更贴近学生实际做出准备,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3 结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策略性思考,悉心准备,美本身就是精益求精的,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在当前审美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缺失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持续进行摸索,以寻求将审美教学生活化、实践化的发展,使审美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任德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培养[J].現代教育教学论坛,2011,16(05):145-147.
[2]思宝宏.也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中华少年·教学派,2011,11(10):64-67.
[3]田国强.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01):6-10.
作者简介
张广财(1978-),男,吉林省德惠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吉林省德惠市天台镇光明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二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
吉林省德惠市天台镇光明中学 吉林省德惠市 130300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对语文学科的审美性提出了要求。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本身具有概念模糊、形式单一、目标不明确等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审美教学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综合素养的建立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作为重要的基础人文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审美教育。语文以文章和文字为载体,作为语言的艺术一直能为大众带来美的享受。但教学工作并未深入挖掘其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导致语文教学出现审美教育方面的偏差,这也是当前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要矫正的部分。
1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审美教育意识的缺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审美教育的概念感到了新鲜,但实际上,作为语文教学始终都存在着审美教育内容的,只是缺乏审美教育的意识,没有形成过系统的教学体系。在以往教学中,教教师在讲授散文、诗歌等传统抒情篇目的时候,都能够将其中蕴含的美与情感细腻的讲解给学生。在新时期,教师也会借助于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使学生跨越文字的局限,对文章内容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能够体味到美,感受到美,教师也切实的将美传递给了学生,但是并未有系统完善的审美教育体系及观念。
1.2 审美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
尽管新课标已经为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提出了“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要求,但在教学实际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目标仍然是现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缺乏明确的审美目标,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组织都缺乏规划性,难以形成教学系统。缺乏明确的目标,也会造成教学中不自觉的缺失,使教师本身对于审美教育的认知也处于空中楼阁的状态,缺乏主动性。
1.3 教师本身对“美”的理解有偏差
既然是审美教育,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对于“美”的理解是有所偏差的。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都是围绕教材中、文章中可观可感的“美”的内容进行讲解,包括美文、美的字词句段、美的景物以及美的人进行,这些美是直接可感的。初中阶段学生本身正处于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的阶段,教师对“美”理解的偏差,将会使学生对“美”产生误解,认为美本身就是这些只管可感的内容。但实际上,“美”的体系中还包括与之对应的丑、荒诞等相对的、相较的因素,需要通过理性的感知而得到的。这种体系的缺失,使语文教学中的美有所缺失。
1.4 审美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语文教学整个教学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试教育下,初中教学工作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教师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对于审美教育则处于一种忽视的状态;另外,审美教育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渗透于各种细节中的,是不能绝对的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稍不注意就会产生疏漏。
2 推进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2.1 构建审美教学体系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展开审美教学,就要求教师首先构筑审美教学体系,提高审美教学意识制定详细的规划。审美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在观念上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做出准备,意识到语文教学对于审美教育的责任,并且能够自觉的去用实践践行;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以往的审美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导致教学的无意识,在展开教学之前,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而明确,例如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的学习中,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开阔学生眼界与心胸。
初中语文审美教学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审美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加入一些可观可感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味到文字的美,更要学生表达出对文章美的感受与欣赏。将审美教学逐渐渗透于每节课的教学中,结合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與组织形式、文章的文体特征等,展开教学。
2.2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载体
初中阶段语文审美教学的发展主要载体就是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中涉及到的能够承载审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会忽略丑、理性、荒诞、黑色等不同形式的美的发现与讲解,而是尽量以可以感觉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实际上这样的教学组织本身就是存在缺失的,需要教师加以改进。
对于一些可以直接感觉出来的美,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其中的美;对于一些需要理性思考、体味才能感受到的美,教师要以一种思辨的形式,将其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美”的意识,对“美”形成明确的感悟。
2.3 加强对课堂的修饰
“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哲学的命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美是可以在不经意之间表现出来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每一句语言、教师与学生的每一个沟通,乃至教师的妆容仪表以及着装打扮,都会应先到学生对美的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课堂的精细化,对教学中每一个可能影响到“美”的细节做出转变。
首先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自身妆容仪表的精细化,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将“美”传递给学生;其次,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教学,文章中每一句话的运用,都是精致的,因此,对于课堂用语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细致化自己的课堂用语,尽量将美从细节中传递给学生。 2.4 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扩展
“美”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意识,但有时候又是不可描述的。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为我们描述了众多的“美”,但也不能尽说美,风景、艺术,这些都是能够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无法将“美”作为一项内容教给学生,也无法使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哲学的角度说出美,但是可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将美带给学生。例如,在对于《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宗璞的诗文过于美好,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当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自己喜欢并熟悉的一种花写一段文字,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这种形式并非严格意义的写作教学,也不会对字数进行要求,但是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美的感受。
2.5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美的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美的感悟。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审美教育也不例外,教师需要了解到学生心中的美是什么样子的,同时将自己对美的感悟分享给学生,才能切实的实现教学的发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尽管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显得并不成熟,但却有着作为未成年人独特的眼光,需要教师进行发现,并且寻找到其中的差距,为日后教学组织能够更贴近学生实际做出准备,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3 结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策略性思考,悉心准备,美本身就是精益求精的,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在当前审美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缺失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持续进行摸索,以寻求将审美教学生活化、实践化的发展,使审美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任德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培养[J].現代教育教学论坛,2011,16(05):145-147.
[2]思宝宏.也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中华少年·教学派,2011,11(10):64-67.
[3]田国强.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01):6-10.
作者简介
张广财(1978-),男,吉林省德惠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吉林省德惠市天台镇光明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二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
吉林省德惠市天台镇光明中学 吉林省德惠市 1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