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中国互联网元年
如今中国不仅在网民数量上全球第一,而且改变了世界主要互联网应用服务或企业被美国一家垄断的局面。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已接近6亿,是发达国家前五名的网民数量之和;中国大陆的互联网企业在全球市值排行榜上已经占据3席(BAT),如果从国家排名上看,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互联网国度。
正式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
1994年9月25日,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刊登了这一消息:“中国与世界10000个大学、研究所和计算机厂家建立了计算机连接。这个连接通过北京与卡尔斯鲁厄的两台西门子计算机实现。”11月8日,NFS的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 Wolff)表达了对中国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的欢迎。
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教授在卡尔斯鲁厄大学与措恩教授商讨了中国网络的应用,尤其是CANET和中国申请国际域名的问题(措恩回忆:注册.CN是王运丰最早提出,包括这两个字母的选定)。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这次终于得到认可。关于CN域名,从1991年1月起,.CN域名初级服务器由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一直到1995年5月中国和美国建立了直接的互联网连接后,终于落户中国。
第一个Web网站出现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开始筹建
早期的互联网使用以科研工作者为主,建设全国性的信息网络也主要是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服务。CERNET的筹建也就顺利成章开始逐步启动。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开通,该网络采用IP/x.25技术,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成为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12月14日,北京召开了第一届CERNET学术年会,全国50多所重点高校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对我国高校校园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5年:商业化探索年
互联网在科研领域孕育,却最终将在商业领域大显身手。随着基础网络覆盖的扩大,中国互联网离普通老百姓越来越近。一批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也开始憧憬着未来能在互联网产业的大潮中一展身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这一全新经济领域。
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以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和金桥工程等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项目显示出国家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之大,服务范围之广,掀起了信息基础建设的热潮。
第一次电信改革关键年
第一次电信改革可追溯到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承担“打破垄断”的使命。由此,原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5年,也是电信改革大幕正式开启的关键一年。截至2013年,电信业已经进行了4次大的改革,第5次改革也在酝酿中。
电信日开放互联网申请
1995年5月17日恰逢“世界电信日”,中国向社会公众开放了上网业务。邮电部在北京西单电报大楼设立了业务受理点,普通人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填写一张用户资料表格,就可以成为互联网用户。电信部门还在北京图书馆设立了一个有30多台电脑的展厅,向公众演示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当时人们还不太明白“互联网”这个词的含义,中国的名词规范委员会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英特网”。
瀛海威等开启互联网商业化之路
女企业家张树新,瀛海威前总裁,被称为“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她于1995年5 月创建了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张树新与丈夫一起设计出的“瀛海威时空”网络,是当时国内惟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
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甚至比中国电信的ChinaNet还要早两年出世。当年丁磊的个人BBS就挂在瀛海威的网站上,而张朝阳现在的技术总监也曾经是当年瀛海威若干“小孩”中的一个。
一个资深网友回忆他在1997年的平常一天:那天起了一个大早,和同学一起守在瑞金医院隔壁的瀛海威时空门口,为的就是免费上网。“瀛海威=网络=Internet”,这是当时很多人对互联网的理解。
尽管瀛海威早期的企业运作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仍不能遮盖其作为产业拓荒者的光芒。
联想电脑
联想推出第一台联想服务器。次年,联想笔记本问世。
水木清华BBS兴起
水木清华BBS(简称SMTH或水木),成立于1995年8月。“水木清华”四字,原指清华大学的一处景观,出自晋代诗人谢混的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后BBS即以此得名。水木清华曾经是中国大陆最有人气的BBS之一,代表着中国高校的网络社群文化。
水木清华BBS是清华大学官方BBS,也是中国教育网的第一个BBS。 最早的网络媒体
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
1995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正式发行电子版,成为中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子日报,到1995年年底,中国第一批网络媒体总数达到七八家。
互联网先驱与当今互联网巨头在1995年
张树新
1995 年,张树新创立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帮助老百姓进入互联网。1995年初春,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突然竖起了一块巨大招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块广告牌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纪念性事件。那个树广告牌的女人张树新因此进入了历史。
丁磊
1995年4月,宁波青年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的抉择:离开宁波电信局。此时,他才年满24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工作还不到两年时间。大家都觉得他头脑发热,疯了,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当然还有他的同事和领导。
马化腾
1995年在广东和新月齐名的是深圳一个叫PonySoft的站台,PonySoft的创办人名叫马化腾,Pony正是马化腾的英文名。1995年4月,马化腾架设起CFido历史上最豪华的四线站台。
马云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一家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杭州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后不到三年时间,他们利用该网站赚到了500万元。
张朝阳
1995年11月1日,张朝阳回国创业。
1996年:公众服务与互联网创业元年
到1996年的时候,如何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成为国家与社会考虑的重要议题。这一年互联网带给国人的影响已经从意识层面转到实际生活层面,普通老百姓开始体会到互联网给现实生活带来的神奇,最明显的特征是商业网站的出现,以及初露头角的网络创业公司。
国务院195号令助力管理体制确立
自电信服务向公众开放之后,国家对互联网这一具有极大潜力的产业给予特别重视。随着1月份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1996年2月1日,国务院第195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是首次在法律层面对接入国际互联网加以规范,从而进一步夯实互联网产业良性发展基础,并且客观上鼓励了国内的创业者大胆创新的勇气,整体上营造了较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利方在线推出
20世纪90年代初,四通利方公司成立,王志东、严援朝是四通利方最早的核心管理人员,他们也是国内著名的程序设计师。
1997年10月四通利方获得来自美国三家风险投资企业的65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也是国内IT业获得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搜狐前身爱特信推出
1995年11月1日,张朝阳博士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1996年8月在尼葛洛庞帝教授(《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和美国风险资金的支持下张朝阳创建了爱特信公司,建立爱特信网站,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爱特信网站中一部分内容是分类搜索,称作“爱特信指南针”。因为与搜索相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乎者也”,改名为“搜乎”。 1997年11月份将“搜乎”改为“搜狐”。
《数字化生存》带来互联网启蒙
中译本《数字化生存》1996年出版之后风行中国。
1996年中国的因特网就像一片沙漠,大多数人对它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互联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互联网网民虽然号称有62万,但其实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从业者,网络速度不仅缓慢,而且非常不稳定。《数字化生存》中文译者胡泳说,“1996年这个书所处的那个时期”,正好处在“一个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的关键的时刻!”
1997年胡泳写完了那本因为翻译《数字化生存》而拖延的《网络为王》,田溯宁一下买了上万本,四处分发。胡泳记得,田当时正在全国大规模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有一次田到贵州,当地负责人问他来做什么,田溯宁回答:“我是来修信息高速公路的。”对方说那你去找交通厅吧,他们管修路。
1997年:中国互联网热潮渐起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席卷亚洲各国。但一个全新的中国“网络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城市里的网络发烧友们自称网虫,把Email电子邮件昵称为“伊妹儿”,Java技术取名“娇娃”, 上网使用的调制解调器Modem演绎成“猫”。据当年的一项统计,“上网”一词成为仅次于“97回归”的年度流行词 。1997年3月,IBM在Chinabyte.com上投放了中国第一个商业性网络广告,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互联网最重要的商业模式——网络广告出现。这是网络经济的萌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络管理服务实现接轨。
首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人民网开通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开通。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尼葛洛庞帝第一次正式访华,开启中国互联网启蒙第一课
1997年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煤体实验室主任、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访华。尼葛洛庞帝与国内十几个未来学家、IT专家、政府官员就未来的数字电视、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政府如何推动信息化等话题展开了对话。会议邀请到8个部长级官员以及数百位官员出席。会议现场由时为尼葛洛庞帝学生的张朝阳亲自担任翻译。这次访华演讲也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启蒙的第一课,对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方针、商业化进程、公众意识的崛起、国内互联网思想成形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成立,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
1997年5月27日,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专家组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络管理服务实现接轨,互联网络的运行、管理迈入了有序和规范的发展轨道。
中国论坛第一帖“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点击数万
丁磊创立网易,爱特信推出信息服务,定义互联网商业化元年
1997年,搜狐、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等一批互联网门户的前身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面向大众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迎来了互联网商业化元年。1997年5月,年仅26岁的丁磊创办了网易公司,并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诸多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引导大众体验多样化的上网服务。丁磊用50万元人民币注册的网易公司,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乃至全国最有名的网站。Chinabyte、猫扑等一批网站相继诞生。
1998年:门户网站崛起之年
回忆1998,我们能想到的是抗洪救灾、法国世界杯以及惨痛的印尼排华事件。在互联网领域1998是重要的一年。1998年是互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逐步探索的一年。这一年,门户网站开始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开始交易。这一年,风险投资的环境开始改善,互联网企业的融资路径逐步明确。另外,信息产业部也在这一年春天成立,正式成为互联网产业的主管部门。
新浪、网易等转型为门户网站,光明网、国际在线等官方新闻门户成立
1993年,姜丰年的一篇文章《门户大战》将国外流行的门户网站概念引入中国,一时间,门户成为互联网业界转型的方向。
这一年,丁磊也认识到通过门户服务售卖在线广告是个可靠的盈利模式,9月,网易将它的主页改成网络门户,启用了netease.com的域名,后来又改为163。
官方新闻门户也在开通。这一年的1月1日,光明日报下属的光明网正式开通,这是最早的新闻门户之一。12月16日,北京市政府“首都之窗”站点开通,成为我国第一个级别较高的政府门户。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CRI Online)正式对外发布。
地方门户也在不断涌现。上海热线、武汉热线、南京金陵热线、成都天府热线、西安古城热线、广州视窗等都是当时逐步成熟的整合区域内信息的门户网站。
成思危提交发展风险投资的议案,IDG入华投资,风险投资事业开始起步
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资本,资本圈的成熟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1998年,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终于起步。在1998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当年政协“一号提案”。这对我国风险投资和高科技行业影响深远,关于风险投资的制度建设也由此展开。
1998年IDG在国内的首个投资案例是金蝶软件。之后的几年,IDG持续为腾讯、百度、如家、搜狐、搜房、易趣等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数字论坛成立,成为互联网思想交汇聚合平台
随着互联网概念在中国越来越受关注,互联网主题的论坛、沙龙也开始出现。1998年,数字论坛成立,它是国内较早的专业性互联网论坛组织,起到了沟通业界、汇聚思想的良好作用。核心成员包括王俊秀、方兴东、姜奇平、郭良、吴伯凡、胡泳、段永朝、汪丁丁、吴晓波和吕本富。“数字论坛”活动早期名称为“互联网俱乐部(iClub)”,每月一期,是互联网热潮期间最具影响力的活动,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王峻涛等早期互联网精英几乎都参与其中。十五年来,“数字论坛”活动伴随中国互联网成长,秉承以“以互联网精神为本”的宗旨,打造中国互联网新思想第一互动平台。
“数字论坛”汇聚了业界领袖、思想家、创业者、服务人员,促成了前沿互联网思想的形成、交汇,对于国内互联网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我国第一笔网上交易完成,电子商务热潮从概念走向应用
电子商务在1998年开始兴起。3月6日下午3:30,国内第一笔网上电子商务交易成功。北京居民王轲平通过中国银行网银从世纪互联购买了10小时的上网机时。这几步简单的操作完成了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一大步。此后关于电子商务的讨论热烈展开。电子商务属于发展较早的互联网应用,在1998年终于起步。当时的人们肯定无法想象十几年后电子商务交易额可以达到数万亿元。
马云、马化腾、周鸿祎等开始创业历程,互联网创业热潮涌动
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一股创业热潮。1998年,马化腾与张志东在深圳注册腾讯公司,为寻呼台建立网上寻呼系统;马云也返回杭州,与其他人一同创立了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这一年,从北大方正离职的周鸿祎创立了3721公司。
现在看来,这波创业潮中产生的企业有成功有失败。腾讯和阿里巴巴后来都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估值都超过千亿美金。
美通无线率先在中国提供商用无线信息服务
成立于1994年的美通无线是中国最早进入无线增值业务的公司,由留美博士王维嘉创立。美通无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目前美通无线主业已经转型为手机客户端的应用服务,公司约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手机游戏。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轰动华人圈,网络文学开始起步
1998年也是网络文学的起步之年,笔名为“痞子蔡”的台湾人蔡智恒在网络上连载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读者群中甚至华人圈里引起轰动。这是第一部在网络平台获得成功的文学作品,标志着网络文学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网络写手与网络读者均进入培育期。这一年的大陆网络文学中,也有一批写手开始活跃,混迹于各大网络论坛,比如邢育森、笔名“李寻欢”的路金波、笔名“宁财神”的陈万宁。 印尼排华事件引发第一次网络卫国
网民第一次通过网络表达爱国情绪也是在1998年。这一年,深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印度尼西亚社会矛盾激化,发生惨绝人寰的排华事件。面对印尼反华暴徒的罪行,中国的一些计算机黑客将因特网作为武器,向印尼反华暴徒的网站发动了攻击,造成印尼多家网站瘫痪。黑客们在被侵入的网站上悬挂中国五星红旗,并留下措辞严厉的警告词。
这是网民第一次大规模通过网络形式表达强烈情绪,史称“第一次网络卫国”。
1999年:网络媒体年
1999年,迎来了全球互联网热潮的巅峰,美国互联网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规模最大的一年,有超过200家科技公司上市。1999年的中国网络充满着无限机会和希望,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互联网创业黄金年,阿里巴巴、百度、盛大、天涯社区等一批互联网公司相继成立。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提出。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1999年4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提出:一个以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在10-20年之内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并将迅速崛起。
新浪网国内率先报道“北约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拉开新闻传播新序幕
5月,科索沃战争,北约声称误炸中国大使馆。新浪网在国内率先报道“北约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成为网民追逐的热点,访问量瞬间达到平时5倍以上。网络媒体的传播力量开始显现。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交互性、全球化等传播特征正在拉开新闻传播的新序幕。
强国论坛诞生
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发生后,国人寻找种种表达抗议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便果断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这是中国官方媒体所办网络版的第一个论坛。强国论坛为此事件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声援,传达了人民群众真实的呼声,从此也被视为中国政治与民意的第一窗口。时政性、民族性、国际性的标签显得格外耀眼。历经十五载的发展,强国论坛影响力日渐深入,被誉为汇聚大时代“民声”的中文第一时政论坛。
中国网络概念第一股的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
1999年7月,科技股与网络股带动纳斯达克市场狂飙。7月12日,中国网络概念第一股的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2000年2月,中华网市值一度超过50亿美元。中华网的成功上市为随后一批中国概念网络股的接踵而至开了好头,为中国互联网一批创业公司募集发展资本开创了先河。中国互联网第一次热潮正在资本的热捧下逐渐攀升至顶峰。
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举办,国人第一次数字化生存体验
由人民日报网络版等国内十家新闻媒体及梦想家中文网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活动,于9月3日至6日在京、沪、穗三地同时举行。选出了12名背景各异的志愿者,在完全封闭、没有水和食物的环境中,靠主办机构发给的1500元人民币现金,通过网络购买所有生活必需品、进行网上交流与娱乐,完成了一次72小时的生存测试。
首家B2C电子商务网站8848诞生,开启电子商务元年
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王峻涛创办“8848”,并在当年融资260万美元,标志着国内第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诞生。一批电子商务先行者相继在当年成立,崭露头角。邵亦波创办国内首家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沈南鹏、梁建章、季琦、范敏创办携程网。李国庆和俞渝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网上书店当当网。两大电商模式:B2C和C2C相继萌芽,迎来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出台,开启网络传播规范起点
1999年,4月15日,国内23家有影响的网络媒体首次聚会,为加强中国新闻界新兴的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营造中国网络媒体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本着“合作、公平、发展”的原则,通过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呼吁全社会重视和保护网上信息产权。
2000年: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泡沫破灭
千禧之年,纳斯达克股市大跌,高度依赖资本市场的全球互联网经济难承此重,因此也给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互联网带来了第一次泡沫破灭的“洗礼”,让全球互联网产业都进入“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危机即转机。看此后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三强(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无一不是在2000年的第一个互联网的冬天里成长起来的。
政府密集出台管理措施,对互联网产业重视度大幅提升
2000年,尽管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因为纳斯达克的影响无奈进入冬天,但从政府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关注和管理而言,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年。这一年,政府密集出台几十个与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标准,从政府到企业、从商业到生活、从金融到教育,内容涉及之广行业涉及之多均属首次。
纳斯达克开启大萧条,新经济概念泡沫破裂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此前一直受到资本热捧,但当时的新经济却无合理的商业模式和切实的经营业绩支撑,资本狂热带来的是估值泡沫。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在2000年,代表新经济发展指数的纳斯达克股指狂泻,开启了两年的漫漫熊途,新经济泡沫破裂。
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海外上市,股价大幅下挫
2000年4月13日,新浪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网易、搜狐紧随其后在几个月内相继争取到上市资格。
遗憾的是,当时意气风发的中国互联网还未摸清纳斯达克“翻手天堂覆手地狱”的极端脾气。纳指狂跌,影响面也已不是单纯的互联网产业,而是整个高科技领域以及各地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共有210家.com公司破产倒闭。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网络公司都接收到了来自资本意志的信号:资本对互联网的浮华失去耐心。新浪创始人王志东表示,2000年是中国互联网泡沫从顶峰到破灭的一年。
中国移动的成立及“移动梦网计划”产业链计划
在2000年产业界一件大事就是中移动的成立。中国移动提出了“移动梦网创业计划”,实现了集运营商、终端、用户、信息内容提供商为共同体的价值链,“移动梦网”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完成了机制创新,首次打破经营封闭网络的思维,以运营商为核心、各利益主体分工合作共同打造业务价值链。
阿里巴巴芝麻开门获高额投资,充分奠定电子商务王国
2000年7月,马云的照片出现在全球顶级财经杂志《福布斯》的封面上,成为50年来中国企业家中的第一人。阿里巴巴网站被评为全球最佳B2B站点。之后,阿里巴巴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
如今中国不仅在网民数量上全球第一,而且改变了世界主要互联网应用服务或企业被美国一家垄断的局面。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已接近6亿,是发达国家前五名的网民数量之和;中国大陆的互联网企业在全球市值排行榜上已经占据3席(BAT),如果从国家排名上看,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互联网国度。
正式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
1994年9月25日,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刊登了这一消息:“中国与世界10000个大学、研究所和计算机厂家建立了计算机连接。这个连接通过北京与卡尔斯鲁厄的两台西门子计算机实现。”11月8日,NFS的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 Wolff)表达了对中国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的欢迎。
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教授在卡尔斯鲁厄大学与措恩教授商讨了中国网络的应用,尤其是CANET和中国申请国际域名的问题(措恩回忆:注册.CN是王运丰最早提出,包括这两个字母的选定)。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这次终于得到认可。关于CN域名,从1991年1月起,.CN域名初级服务器由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一直到1995年5月中国和美国建立了直接的互联网连接后,终于落户中国。
第一个Web网站出现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开始筹建
早期的互联网使用以科研工作者为主,建设全国性的信息网络也主要是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服务。CERNET的筹建也就顺利成章开始逐步启动。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开通,该网络采用IP/x.25技术,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成为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12月14日,北京召开了第一届CERNET学术年会,全国50多所重点高校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对我国高校校园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5年:商业化探索年
互联网在科研领域孕育,却最终将在商业领域大显身手。随着基础网络覆盖的扩大,中国互联网离普通老百姓越来越近。一批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也开始憧憬着未来能在互联网产业的大潮中一展身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这一全新经济领域。
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以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和金桥工程等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项目显示出国家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之大,服务范围之广,掀起了信息基础建设的热潮。
第一次电信改革关键年
第一次电信改革可追溯到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承担“打破垄断”的使命。由此,原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5年,也是电信改革大幕正式开启的关键一年。截至2013年,电信业已经进行了4次大的改革,第5次改革也在酝酿中。
电信日开放互联网申请
1995年5月17日恰逢“世界电信日”,中国向社会公众开放了上网业务。邮电部在北京西单电报大楼设立了业务受理点,普通人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填写一张用户资料表格,就可以成为互联网用户。电信部门还在北京图书馆设立了一个有30多台电脑的展厅,向公众演示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当时人们还不太明白“互联网”这个词的含义,中国的名词规范委员会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英特网”。
瀛海威等开启互联网商业化之路
女企业家张树新,瀛海威前总裁,被称为“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她于1995年5 月创建了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张树新与丈夫一起设计出的“瀛海威时空”网络,是当时国内惟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
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甚至比中国电信的ChinaNet还要早两年出世。当年丁磊的个人BBS就挂在瀛海威的网站上,而张朝阳现在的技术总监也曾经是当年瀛海威若干“小孩”中的一个。
一个资深网友回忆他在1997年的平常一天:那天起了一个大早,和同学一起守在瑞金医院隔壁的瀛海威时空门口,为的就是免费上网。“瀛海威=网络=Internet”,这是当时很多人对互联网的理解。
尽管瀛海威早期的企业运作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仍不能遮盖其作为产业拓荒者的光芒。
联想电脑
联想推出第一台联想服务器。次年,联想笔记本问世。
水木清华BBS兴起
水木清华BBS(简称SMTH或水木),成立于1995年8月。“水木清华”四字,原指清华大学的一处景观,出自晋代诗人谢混的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后BBS即以此得名。水木清华曾经是中国大陆最有人气的BBS之一,代表着中国高校的网络社群文化。
水木清华BBS是清华大学官方BBS,也是中国教育网的第一个BBS。 最早的网络媒体
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
1995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正式发行电子版,成为中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子日报,到1995年年底,中国第一批网络媒体总数达到七八家。
互联网先驱与当今互联网巨头在1995年
张树新
1995 年,张树新创立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帮助老百姓进入互联网。1995年初春,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突然竖起了一块巨大招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块广告牌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纪念性事件。那个树广告牌的女人张树新因此进入了历史。
丁磊
1995年4月,宁波青年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的抉择:离开宁波电信局。此时,他才年满24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宁波电信局工作还不到两年时间。大家都觉得他头脑发热,疯了,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当然还有他的同事和领导。
马化腾
1995年在广东和新月齐名的是深圳一个叫PonySoft的站台,PonySoft的创办人名叫马化腾,Pony正是马化腾的英文名。1995年4月,马化腾架设起CFido历史上最豪华的四线站台。
马云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一家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杭州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后不到三年时间,他们利用该网站赚到了500万元。
张朝阳
1995年11月1日,张朝阳回国创业。
1996年:公众服务与互联网创业元年
到1996年的时候,如何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成为国家与社会考虑的重要议题。这一年互联网带给国人的影响已经从意识层面转到实际生活层面,普通老百姓开始体会到互联网给现实生活带来的神奇,最明显的特征是商业网站的出现,以及初露头角的网络创业公司。
国务院195号令助力管理体制确立
自电信服务向公众开放之后,国家对互联网这一具有极大潜力的产业给予特别重视。随着1月份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1996年2月1日,国务院第195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是首次在法律层面对接入国际互联网加以规范,从而进一步夯实互联网产业良性发展基础,并且客观上鼓励了国内的创业者大胆创新的勇气,整体上营造了较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利方在线推出
20世纪90年代初,四通利方公司成立,王志东、严援朝是四通利方最早的核心管理人员,他们也是国内著名的程序设计师。
1997年10月四通利方获得来自美国三家风险投资企业的65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也是国内IT业获得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搜狐前身爱特信推出
1995年11月1日,张朝阳博士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1996年8月在尼葛洛庞帝教授(《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和美国风险资金的支持下张朝阳创建了爱特信公司,建立爱特信网站,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爱特信网站中一部分内容是分类搜索,称作“爱特信指南针”。因为与搜索相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乎者也”,改名为“搜乎”。 1997年11月份将“搜乎”改为“搜狐”。
《数字化生存》带来互联网启蒙
中译本《数字化生存》1996年出版之后风行中国。
1996年中国的因特网就像一片沙漠,大多数人对它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互联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互联网网民虽然号称有62万,但其实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从业者,网络速度不仅缓慢,而且非常不稳定。《数字化生存》中文译者胡泳说,“1996年这个书所处的那个时期”,正好处在“一个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的关键的时刻!”
1997年胡泳写完了那本因为翻译《数字化生存》而拖延的《网络为王》,田溯宁一下买了上万本,四处分发。胡泳记得,田当时正在全国大规模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有一次田到贵州,当地负责人问他来做什么,田溯宁回答:“我是来修信息高速公路的。”对方说那你去找交通厅吧,他们管修路。
1997年:中国互联网热潮渐起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席卷亚洲各国。但一个全新的中国“网络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城市里的网络发烧友们自称网虫,把Email电子邮件昵称为“伊妹儿”,Java技术取名“娇娃”, 上网使用的调制解调器Modem演绎成“猫”。据当年的一项统计,“上网”一词成为仅次于“97回归”的年度流行词 。1997年3月,IBM在Chinabyte.com上投放了中国第一个商业性网络广告,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互联网最重要的商业模式——网络广告出现。这是网络经济的萌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络管理服务实现接轨。
首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人民网开通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开通。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尼葛洛庞帝第一次正式访华,开启中国互联网启蒙第一课
1997年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煤体实验室主任、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访华。尼葛洛庞帝与国内十几个未来学家、IT专家、政府官员就未来的数字电视、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政府如何推动信息化等话题展开了对话。会议邀请到8个部长级官员以及数百位官员出席。会议现场由时为尼葛洛庞帝学生的张朝阳亲自担任翻译。这次访华演讲也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启蒙的第一课,对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方针、商业化进程、公众意识的崛起、国内互联网思想成形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成立,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
1997年5月27日,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专家组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络管理服务实现接轨,互联网络的运行、管理迈入了有序和规范的发展轨道。
中国论坛第一帖“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点击数万
丁磊创立网易,爱特信推出信息服务,定义互联网商业化元年
1997年,搜狐、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等一批互联网门户的前身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面向大众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迎来了互联网商业化元年。1997年5月,年仅26岁的丁磊创办了网易公司,并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诸多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引导大众体验多样化的上网服务。丁磊用50万元人民币注册的网易公司,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乃至全国最有名的网站。Chinabyte、猫扑等一批网站相继诞生。
1998年:门户网站崛起之年
回忆1998,我们能想到的是抗洪救灾、法国世界杯以及惨痛的印尼排华事件。在互联网领域1998是重要的一年。1998年是互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逐步探索的一年。这一年,门户网站开始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开始交易。这一年,风险投资的环境开始改善,互联网企业的融资路径逐步明确。另外,信息产业部也在这一年春天成立,正式成为互联网产业的主管部门。
新浪、网易等转型为门户网站,光明网、国际在线等官方新闻门户成立
1993年,姜丰年的一篇文章《门户大战》将国外流行的门户网站概念引入中国,一时间,门户成为互联网业界转型的方向。
这一年,丁磊也认识到通过门户服务售卖在线广告是个可靠的盈利模式,9月,网易将它的主页改成网络门户,启用了netease.com的域名,后来又改为163。
官方新闻门户也在开通。这一年的1月1日,光明日报下属的光明网正式开通,这是最早的新闻门户之一。12月16日,北京市政府“首都之窗”站点开通,成为我国第一个级别较高的政府门户。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CRI Online)正式对外发布。
地方门户也在不断涌现。上海热线、武汉热线、南京金陵热线、成都天府热线、西安古城热线、广州视窗等都是当时逐步成熟的整合区域内信息的门户网站。
成思危提交发展风险投资的议案,IDG入华投资,风险投资事业开始起步
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资本,资本圈的成熟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1998年,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终于起步。在1998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当年政协“一号提案”。这对我国风险投资和高科技行业影响深远,关于风险投资的制度建设也由此展开。
1998年IDG在国内的首个投资案例是金蝶软件。之后的几年,IDG持续为腾讯、百度、如家、搜狐、搜房、易趣等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数字论坛成立,成为互联网思想交汇聚合平台
随着互联网概念在中国越来越受关注,互联网主题的论坛、沙龙也开始出现。1998年,数字论坛成立,它是国内较早的专业性互联网论坛组织,起到了沟通业界、汇聚思想的良好作用。核心成员包括王俊秀、方兴东、姜奇平、郭良、吴伯凡、胡泳、段永朝、汪丁丁、吴晓波和吕本富。“数字论坛”活动早期名称为“互联网俱乐部(iClub)”,每月一期,是互联网热潮期间最具影响力的活动,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王峻涛等早期互联网精英几乎都参与其中。十五年来,“数字论坛”活动伴随中国互联网成长,秉承以“以互联网精神为本”的宗旨,打造中国互联网新思想第一互动平台。
“数字论坛”汇聚了业界领袖、思想家、创业者、服务人员,促成了前沿互联网思想的形成、交汇,对于国内互联网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我国第一笔网上交易完成,电子商务热潮从概念走向应用
电子商务在1998年开始兴起。3月6日下午3:30,国内第一笔网上电子商务交易成功。北京居民王轲平通过中国银行网银从世纪互联购买了10小时的上网机时。这几步简单的操作完成了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一大步。此后关于电子商务的讨论热烈展开。电子商务属于发展较早的互联网应用,在1998年终于起步。当时的人们肯定无法想象十几年后电子商务交易额可以达到数万亿元。
马云、马化腾、周鸿祎等开始创业历程,互联网创业热潮涌动
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一股创业热潮。1998年,马化腾与张志东在深圳注册腾讯公司,为寻呼台建立网上寻呼系统;马云也返回杭州,与其他人一同创立了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这一年,从北大方正离职的周鸿祎创立了3721公司。
现在看来,这波创业潮中产生的企业有成功有失败。腾讯和阿里巴巴后来都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估值都超过千亿美金。
美通无线率先在中国提供商用无线信息服务
成立于1994年的美通无线是中国最早进入无线增值业务的公司,由留美博士王维嘉创立。美通无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目前美通无线主业已经转型为手机客户端的应用服务,公司约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手机游戏。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轰动华人圈,网络文学开始起步
1998年也是网络文学的起步之年,笔名为“痞子蔡”的台湾人蔡智恒在网络上连载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读者群中甚至华人圈里引起轰动。这是第一部在网络平台获得成功的文学作品,标志着网络文学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网络写手与网络读者均进入培育期。这一年的大陆网络文学中,也有一批写手开始活跃,混迹于各大网络论坛,比如邢育森、笔名“李寻欢”的路金波、笔名“宁财神”的陈万宁。 印尼排华事件引发第一次网络卫国
网民第一次通过网络表达爱国情绪也是在1998年。这一年,深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印度尼西亚社会矛盾激化,发生惨绝人寰的排华事件。面对印尼反华暴徒的罪行,中国的一些计算机黑客将因特网作为武器,向印尼反华暴徒的网站发动了攻击,造成印尼多家网站瘫痪。黑客们在被侵入的网站上悬挂中国五星红旗,并留下措辞严厉的警告词。
这是网民第一次大规模通过网络形式表达强烈情绪,史称“第一次网络卫国”。
1999年:网络媒体年
1999年,迎来了全球互联网热潮的巅峰,美国互联网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规模最大的一年,有超过200家科技公司上市。1999年的中国网络充满着无限机会和希望,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互联网创业黄金年,阿里巴巴、百度、盛大、天涯社区等一批互联网公司相继成立。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提出。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1999年4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提出:一个以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在10-20年之内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并将迅速崛起。
新浪网国内率先报道“北约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拉开新闻传播新序幕
5月,科索沃战争,北约声称误炸中国大使馆。新浪网在国内率先报道“北约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成为网民追逐的热点,访问量瞬间达到平时5倍以上。网络媒体的传播力量开始显现。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交互性、全球化等传播特征正在拉开新闻传播的新序幕。
强国论坛诞生
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发生后,国人寻找种种表达抗议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便果断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这是中国官方媒体所办网络版的第一个论坛。强国论坛为此事件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声援,传达了人民群众真实的呼声,从此也被视为中国政治与民意的第一窗口。时政性、民族性、国际性的标签显得格外耀眼。历经十五载的发展,强国论坛影响力日渐深入,被誉为汇聚大时代“民声”的中文第一时政论坛。
中国网络概念第一股的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
1999年7月,科技股与网络股带动纳斯达克市场狂飙。7月12日,中国网络概念第一股的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2000年2月,中华网市值一度超过50亿美元。中华网的成功上市为随后一批中国概念网络股的接踵而至开了好头,为中国互联网一批创业公司募集发展资本开创了先河。中国互联网第一次热潮正在资本的热捧下逐渐攀升至顶峰。
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举办,国人第一次数字化生存体验
由人民日报网络版等国内十家新闻媒体及梦想家中文网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活动,于9月3日至6日在京、沪、穗三地同时举行。选出了12名背景各异的志愿者,在完全封闭、没有水和食物的环境中,靠主办机构发给的1500元人民币现金,通过网络购买所有生活必需品、进行网上交流与娱乐,完成了一次72小时的生存测试。
首家B2C电子商务网站8848诞生,开启电子商务元年
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王峻涛创办“8848”,并在当年融资260万美元,标志着国内第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诞生。一批电子商务先行者相继在当年成立,崭露头角。邵亦波创办国内首家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沈南鹏、梁建章、季琦、范敏创办携程网。李国庆和俞渝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网上书店当当网。两大电商模式:B2C和C2C相继萌芽,迎来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出台,开启网络传播规范起点
1999年,4月15日,国内23家有影响的网络媒体首次聚会,为加强中国新闻界新兴的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营造中国网络媒体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本着“合作、公平、发展”的原则,通过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呼吁全社会重视和保护网上信息产权。
2000年: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泡沫破灭
千禧之年,纳斯达克股市大跌,高度依赖资本市场的全球互联网经济难承此重,因此也给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互联网带来了第一次泡沫破灭的“洗礼”,让全球互联网产业都进入“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危机即转机。看此后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三强(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无一不是在2000年的第一个互联网的冬天里成长起来的。
政府密集出台管理措施,对互联网产业重视度大幅提升
2000年,尽管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因为纳斯达克的影响无奈进入冬天,但从政府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关注和管理而言,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年。这一年,政府密集出台几十个与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标准,从政府到企业、从商业到生活、从金融到教育,内容涉及之广行业涉及之多均属首次。
纳斯达克开启大萧条,新经济概念泡沫破裂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此前一直受到资本热捧,但当时的新经济却无合理的商业模式和切实的经营业绩支撑,资本狂热带来的是估值泡沫。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在2000年,代表新经济发展指数的纳斯达克股指狂泻,开启了两年的漫漫熊途,新经济泡沫破裂。
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海外上市,股价大幅下挫
2000年4月13日,新浪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网易、搜狐紧随其后在几个月内相继争取到上市资格。
遗憾的是,当时意气风发的中国互联网还未摸清纳斯达克“翻手天堂覆手地狱”的极端脾气。纳指狂跌,影响面也已不是单纯的互联网产业,而是整个高科技领域以及各地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共有210家.com公司破产倒闭。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网络公司都接收到了来自资本意志的信号:资本对互联网的浮华失去耐心。新浪创始人王志东表示,2000年是中国互联网泡沫从顶峰到破灭的一年。
中国移动的成立及“移动梦网计划”产业链计划
在2000年产业界一件大事就是中移动的成立。中国移动提出了“移动梦网创业计划”,实现了集运营商、终端、用户、信息内容提供商为共同体的价值链,“移动梦网”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完成了机制创新,首次打破经营封闭网络的思维,以运营商为核心、各利益主体分工合作共同打造业务价值链。
阿里巴巴芝麻开门获高额投资,充分奠定电子商务王国
2000年7月,马云的照片出现在全球顶级财经杂志《福布斯》的封面上,成为50年来中国企业家中的第一人。阿里巴巴网站被评为全球最佳B2B站点。之后,阿里巴巴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