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LANTIAN1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闻之知在作文教学中指的是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知;德性之知指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与见解,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两者统一于作文教学中就是内容与思想有机结合。通过积累见闻之知,丰富德性之知,写出有内容有思想的鲜活文章来。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同学在作文时,觉得无话可写。或写得太空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平时观察少,留心少,积累的素材不多,到用时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不出来当然是正常的了。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见闻之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主动吸收见闻之知。在此基础上,训练创造思维能力与言语创新能力,让学生对生活注入自己主观映象,去品评生活,理性思考,处处流露自己的德性之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学做有心人。关注生活,贴近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题材,丰富自己的见闻之知,收获德性之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不仅为写作提供材料,也激发写作的激情与灵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表达的选择。写作的前提是有话可说。写作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生活:从生活中引发表达的愿望,获取写作的材料。“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与感受”。课程标准这一条要求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使作文成为学生观察与感受的真实记录,而不是无病呻吟,胡乱编造的产物。生活材料是第一手材料,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才有真情实感。生活材料的获取途径有二:一是指导学生回忆以前生活经历,引发联想,重现直观,借助已有的生活经历,关照现实生活;一是指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情感的思考。在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注重平时积累、平时生活。对事物的动态,对人物的音容笑貌和谈吐举止都作有意或无意的观察。教师一方面指导观察。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如口语交际、片段描述、小卡片制作等方式把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起来,把对生活的感悟积累起来。这样见闻之知丰富了,德性之知也有收获。
  二是我阅读我快乐。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形成对生活的体验。充实自己的见闻之知,深化德性之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重视阅读方法,教会学生阅读技巧,注重知识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见闻之知。在阅读基础上学会思考,因文悟道,获得独特的内心体验,不断深化自己的德性之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开展多种辅助活动。如我每学期都会为学生精选一些书刊《时文选粹》、《智慧背囊》、《名人故事》、《少年文艺》等。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室、网络、班级图书角阅读交流。每周开一次课外阅读交流会。学生可以朗读自己写的或摘抄的作品,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摘抄在《班级美文选粹》上,供大家欣赏,同时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办手抄报,精选自己最欣赏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学生阅读习惯养成了,积累了一些素材。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写文章也不再那么空洞无物了。
  三是“我手写我心”。即培养自主写作的习惯。平时的作文训练。学生多为“奉命行事”,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写出的文章自然没什么特色,更谈不上创新了。交还给学生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由作文,包括内容的自由和形式的自由。内容的自由是指写什么不写什么完全是自己的事,如果不是考场作文,老师不必限制学生作文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去发掘。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人文,只要写得真实、感人。要鼓励学生写身边的事,亲身经历的事,这样才有话写,有真实的感受。形式的自由指教会学生捕捉那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在班级成立写作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活动,出班刊,鼓励众多同学的参与。每星期的写作练习,我总是由学生自己讨论定话题,不一定雷同。如果自己没有话题。可以参照其他小组写,鼓励大家写身边的小事、乐事。这样学生愿意写,有话写,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才能把自己的见闻与独特的见解融入文章中,达到内容与思想的融合。真正实现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和谐统一。
  四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富兰克林认为想象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中起主导作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尝试发挥学生想象力。如为《皇帝的新装》写续,为《小橘灯》写续,通过因果联系,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同时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如“人多力量大”和“人多力量小”、“龟兔赛跑的N种结果”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有自己独特的思维,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写作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学生真情演绎。快乐作文。多角度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把作文当成倾诉对象和表演舞台,渗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写出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维丰富的好文章来。
其他文献
“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指的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辞海》1999年版)或者说,“具有人格意志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神通广大、变化莫测、长存不灭的
吊脚楼是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典型传统建筑样式。由于水电"开发",某些临水传统村落和建筑物面临拆迁。2006年贵州省清水江下游姚百万家族的吊脚楼进行了复原重建,然而当吊脚楼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思想启蒙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他们既是“荒原”中的先驱者,又是铁屋子中的先觉者,那么他们最终的命运如何?鲁迅先生对他们寄寓了哪些沉思呢?本文试就鲁迅小说中几位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作粗浅的分析。  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他以十三则没有日
【摘 要】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课逐渐淡化了它的人文诗性,而它的工具性却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如何在语文课上演绎人文诗性的回归,是我们语文老师要思考的。我认为要完成这个重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提升语文老师自身的诗情素养;第二,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诗性;第三,涵咏诵读,教师要做诗情飞扬的组织者。  【关键词】 人文诗性;回归  中国文化源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