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陶的接触是在喜欢古玩一段时间之后,那时常随朋友去区县收货,对这些不起眼的陶罐,做古玩生意的是不屑一顾的,在一大堆陶瓷里面,常常都有几个陶罐混杂在里面。凭着我搞艺术的基础,我立刻觉得这是好东西。当问及价格时,那些老乡都会很不好意思地对你说,随便你给点钱就可以。原来这类东西在古玩行是不好出手的东西,一般都是看人家买的东西多就搭给人家,不算钱的。于是我开始收集这类不管钱的东西。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则被称为“瓷器”。
汉朝时,工匠们的创作材料已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开通,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这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其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就是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的、加以缩微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陶器,营造出了尚在人间的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
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的含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下面来看看我现在手头有的几件陶器:
陶鬲 陶鬲是古代使用的一种炊具,形状似鼎,但多为圆口,支撑的三个足部中间为空心,且呈弯曲状,被称为“袋足”。这类陶鬲一般由灰陶土烧制而成,并被特意掺入大量沙砾,质地虽粗但更适应高温,并且能防止遇火时爆裂。收藏这类陶器一般讲究收各类袋足的变化,如果是平常的尺寸,口径10公分高12公分左右的价格都在200~600元的样子,如果大,价格就会多很多。用夹砂红陶、夹砂黑陶、泥质红陶、泥制黑灰陶制成的鬲、罐、釜、壶、豆等陶器,素面磨光,纹饰多蓝纹、方格纹、绳纹和旋纹“S”纹等。
双耳壶 双耳壶造型特别美观,耳朵和沿口相连,耳上还有几个圆形的装饰线。这类器物在当时应该是有颜色装饰的,现在只能看到一些不太明显的痕迹了。双耳壶一般的尺寸为17公分高18公分宽,价格在600~1200元之间,贵贱的原因是看纹饰的独特和多少而定。
陶器的制作技艺多种多样,就地取材、粗料巧做、因陋就简,审美与实用相结合是其的重要特点,而闲适淳朴的格调,才是其永恒的艺术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