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多项定语语序的象似性探讨

来源 :俄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探讨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问题,认为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距离象似原则和顺序象似原则。俄语多项定语中,形容词表示的特征越是反映本质,就越靠近所修饰名词,即语言距离越小,概念距离就越紧密,这符合距离象似原则。顺序象似原则中,着重探讨时间顺序、大小主次顺序以及与典型说话人接近原则,并适当进行了俄汉对比。
  关键词:多项定语;语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
  多项定语语序问题曾在汉语界引起广泛关注,学者就此进行过深入而详实的探讨,反观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问题,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袁毓林指出,“对于句子中各种成分的排列顺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也可以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作出描写,最终可以在不同的理论空间中获得解释”。(袁毓林1999:185)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对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问题作一探讨。
  1.俄语多项定语语序的研究现状
  我国俄语界对多项定语语序进行过研究的主要有邓克(1994)、史铁强(1997)、陈洁(2006)、李谨香(2006)、王翠(2011)等。其中李谨香和王翠分别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角度对多项定语的语序进行了解读,其他几位学者则是通过实例分析多项定语的语序特点。现将现有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李谨香通过对比分析汉俄语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认为:汉俄语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都遵循“亲疏等级”原则和“指别性领前”原则,但其表现形式在两种语言中有差异。“指别性领前”原则对汉俄语多项定语语序的制约作用基本相当,而“亲疏原则”并不尽然。汉民族以事物为出发点,越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词语离中心语越近;俄民族则以人为出发点,人越容易感知的特征离中心语越近。(李谨香2006:71)
  王翠在博士论文《俄语语序的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对俄语限定语与核心名词的语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通过考察,作者认为俄语基本符合人类语言中指别词数词形容词核心名词的共性语序。作者对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分别进行了分析,用认知上的次范畴理论解释了前置与后置定语的分布;而多项形容词定语在核心名词前的排列则从可别度角度及语义靠近的功能角度予以阐释。(王翠2011:42~77)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对俄语多项定语语序遵循的主要规则总结如下:
  1)语音方面:与汉语不同,俄语中音节复杂的定语时常位于音节简短的定语之后,特别是性质形容词连用时。
  2)语义方面:主要遵循可别度领先原则和语义靠近原则。限定代词(不定代词)>指示代词>物主代词>性质形容词>关系形容词的排序也是这两个原则的体现。
  3)认知方面:对事物的认知是决定多项定语语序的重要因素。不同民族对事物认知的差异也反映在语序上。根据李谨香的研究,俄民族以人为出发点,人越容易感知的特征离中心语越近。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产生这样的思考:可别度领先原则与语义靠近原则背后制约的因素是什么?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还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哪些认知特点?我们以目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尝试从象似性角度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对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2.俄语多项定语语序的象似性探讨
  2.1象似性概说
  认知语言学“坚持哲学体验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找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王寅2011:14)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象似性”的概念学界尚无统一界定。沈家煊认为: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沈家煊1993:2)张敏指出:语言的象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的现实的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换言之,它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性、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张敏1998:139)王寅将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2E寅2006:510)
  象似性的提出是对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反叛。从象似性角度来看,“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有动因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系”。(沈家煊1993:2)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象似性主要有: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等。本文重点讨论前两种象似性在俄语多项语序中的体现。
  我们注意到,在这组例子中,汉语修饰语在语义上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而俄语正好相反,排列顺序先小后大。
  从大到小的语序在汉语中有诸多体现,如将士、领袖、妇孺、国家等。因为“在汉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事物的大小之分、美丑之分、先后轻重之分,都有着清楚的划分,以致成为人们认识、表示世界的一个基本程序。传统儒家典籍所宣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行为礼仪,已融入中国人的言行,其首先就表现在汉语中。”(苏新春2006:142)例(5)(6)的汉语译文中,修饰语从大到小的排序符合汉民族的思维顺序和认知规律。
  反观例(5)(6)的俄文表达,似乎与俄民族的文化观念无关。我们认为,这种排序也是一种时间顺序的体现,即按照事物出现与发展时间的先后排序。小学较之中学处于更为基础的阶段,企业的发展经历从小到逐渐壮大的过程。故这样的语序更显自然。
  然而,从大到小、先主后次的顺序是人类认知的共性。这也同样反映在俄语多项定语的表达中。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我们所注意到的一组对象中,通常情况下总是体积大的先被我们感知到。因为体积大的对象占据我们更多的视觉空间,而体积较小的对象占据较小的视觉空间。”(金立鑫2011:172)所以,“大比小显著”。(沈家煊1999:5)在语言表达时,大的对象优先考虑,优先表达,其次才是小的对象。例如:
  从例(5)到例(12),我们讨论的均是具有同等成分的俄语多项定语。其中,汉语译文中多项定语的排序均与汉民族“先上后下、先尊后卑”的观念有关,所以其定语排序也较为统一。王寅认为,汉语中这种先大后小、先主后次的语序呈现倒三角(△)形状。(王寅1999:6)相对而言,俄语语序的情况较为复杂。很多时候,大小主次的顺序要让位于时间顺序和与说话人接近原则,从而表现出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语序。语序差异是思维视点的不同造成的。
  带同等成分的俄语多项定语还可从其他的顺序象似性进行探讨,由于篇幅和结构的缘故,本文不再继续展开。关于这一问题还需专门撰文研究。
  3.结语
  本文从象似性角度探讨了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问题,并认为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距离象似原则和顺序象似原则的制约。语言的象似性映照的是一个民族的认知模式和文化特点。认知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在语言中得到映现。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仍处于全球大流行阶段,虽然肺部损伤是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肾脏作为人体内稳态的重要调节器官被广泛关注.研究认为病毒直接作用,免疫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可增加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和心血管死亡率.西那卡塞可安全有效地降低伴SHPT的CKD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但目前尚缺乏
建设背景rn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医疗费用昂贵,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
期刊
65岁男性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34年,近3年出现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桡半侧麻木伴刺痛,大鱼际肌萎缩,血β2微球蛋白高,神经传导速度示正中神经损伤,MRI示腕骨多发囊性病
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骨营养不良、血管及组织钙化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CKD高磷血症患者的管理,仅局限于限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