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二胎政策的逐渐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响应国家政策,许多家庭纷纷生了二胎。面对新生命的到来,父母们欣喜若狂,却忘记了照顾长子女们的心理感受。长子女们面对身份的突然改变有些不适应,从而引发了一定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常州市以及无锡市的四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引出长子女群体行为表现,从而对其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家长们应该提前做好长子女的心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尽量避免隔代抚养;老师们应该多关注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有关同胞关系家庭关系的正能量、老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社会上应该尽量杜绝社会上的暗示影响。总之,解决长子女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二胎家庭 长子女 小学生 心理教育策略
一.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为了应对我国生育率的降低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政策的开放,许多家庭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与此同时,原本作为家中独生子女的孩子,突然之间变成了家中的长子女,面对角色的突然转变,许多孩子不能很好的去适应,从而引发出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问题。
2014年杭州一位17岁女生因为家里有了二胎而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
2014年一位14岁男孩担心1岁半的妹妹夺走父母的爱,遂将妹妹残忍杀害,事后并称不后悔;
2015年元旦,网友“滴答”和丈夫写下《保证书》,向8岁的女儿保证永远第一喜欢她,女儿在保证书上批示“可以”并在纸上写下“哪个都不許擦”,二胎计划才算提上日程;
2015年一月一8号一位一3岁女孩以自杀为胁,逼迫父母放弃二胎。最终。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从以上鲜活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对于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视且刻不容缓。自从二孩政策逐步开放以来,我国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对二孩家庭中长子女教育的研究论文。由此可见人们已经对长子女们的教育引起了一定的重视。
本课题亦是关注二胎家庭中长子女小学生心理状况,并从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针对其心理教育的策略,以供二胎家庭参考,与家长一起为二胎家庭中的长子女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着力分析二胎家庭中长子女心理变化以及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为二胎家庭中对长子女的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课题通过对二胎家庭中长子女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心理的成长对于孩子们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给二胎家庭中的父母们提供教育长子女的策略,因而具有很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发展有顺序性以及阶段性,所以我们将调查对象小学生群体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统计,三个年龄段分别是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根据我们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其中低年级共10份有效问卷,中年级有25份有效问卷,高年级有66份有效问卷。
通过对我们回收上来的有效间卷进行统计整理,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一)现在的小学生大多能接受父母生二胎
从我们整体的调查情况来看,调查出来的结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好得多。低年级中有90%的孩子不介意父母生下弟弟/妹妹,中年级中有68%的孩子不介意父母生二胎,高年级中不介意的孩子则占了74.2%,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的孩子们都能接受父母生育二胎。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随着二孩政策的逐步开放,生二孩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在二孩政策刚出台的时候,班级里有弟弟妹妹的学生很少。所以当时有些已经有了弟弟妹妹的孩子不太能接受,会觉得自己异于他人,对于弟弟妹妹的出现会比较排斥。但现在班级中有弟弟妹妹的学生逐渐增多,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班级中有弟弟妹妹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周围的同学也有弟弟妹妹,所以长子女们就慢慢接受了父母生育二胎。
(2)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父母们也比较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会在准备生育二胎之前,与长子女沟通交流,做好长子女的心理工作,因此长子女们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
(二)良好的同胞关系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发展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66名高年级学生中,有43.9%的孩子表示有了弟弟/妹妹之后,自己的心态有所好转。
(三)当代城市里的父母很少有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顾的
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大都是和父母、弟弟(妹妹)一家四口一起居住的。其中低年级中役有孩子是单独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的,这样的现象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低年级的孩子们年龄较小,是十分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年龄段,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孩子们更加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中高年级则开始出现了孩子单独与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的现象。也许父母们是外出打工,也许父母们是因为有了二胎后应接不暇没有办法顾及好两个孩子,但不管是怎样的原因,也不应该将孩子直接扔给爷爷奶奶照顾,在孩子们成长的时间里,不管孩子是否长大了懂事了些,孩子们始终是需要父母陪伴在其左右的。隔了一代,爷爷奶奶一辈的教育观念与现在多少有些冲突,爷爷奶奶大多是溺爱孙辈的,长此以往,孩子们很有可能会被惯坏,等以后父母再接回自己身边时,就会很难再对孩子进行管教了。
不过整体来看,孩子单独与爷爷奶奶居住的还是较少的。由此可见当代父母对子女的重视程度良好,不会轻易将子女交由爷爷奶奶照顾,而是担起父母角色的责任,首先不管父母有没有做到在平时对子女进行管教,但起码做到了与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这点是值得提倡的。 老师们在学校发现长子女们与往日有所不同,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老师懂得更多的科学教育知识,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平时与家长多沟通沟通,给家长们更好的教育建议,从而让长子女们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社会层面
尽量杜绝社会上的暗示影响。
社会上,各大新闻报纸和网络资讯纷纷报道长子女因二孩的到来而以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行为威胁父母。这样的报道很容易对长子女们产生心理暗示,长子女们会觉得,只要我也像他们那样离家出走,或者自杀,父母一定会听我的话不再生二胎了。因此,社会上的各大媒体应该传递正能量,明確的告诉孩子们,这样极端的方式是不正确的,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其在长子女们看到类似上述的新闻时,家长、老师们也要及时对长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给长子女们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综上所述,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心理变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应该携手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在快乐中度过青少年时期。期待现在和未来的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也希望此篇课题报告能够帮助到正困惑于解决二胎家庭子女关系或未来计划生二胎的家庭,也能引起学校和社会对二胎家庭中长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何丽、韩巍、张慧敏,基于全面二胎政策开放下长子女心理探析——长子女心理问题新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57~61.
[2]田昊,二胎家庭中大孩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理导航,2016-05总第230期,92.
[3]朱雪琴,班主任对多子女家庭儿童的心理呵护[J].江苏教育,2017-03,5354.
[4]周兰婷,国内外关于同胞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01第3期,27~28.
[5]陈斌斌、王燕、梁霁、童连,二胎进行时: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6,Vo1.24,No.6,863-873.
[6]周霞,二胎家庭中头胎儿童的常见消极心理及应对策略[J].心理医生,2017-07第23卷第19期,318~319.
关键词:二胎家庭 长子女 小学生 心理教育策略
一.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为了应对我国生育率的降低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政策的开放,许多家庭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与此同时,原本作为家中独生子女的孩子,突然之间变成了家中的长子女,面对角色的突然转变,许多孩子不能很好的去适应,从而引发出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问题。
2014年杭州一位17岁女生因为家里有了二胎而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
2014年一位14岁男孩担心1岁半的妹妹夺走父母的爱,遂将妹妹残忍杀害,事后并称不后悔;
2015年元旦,网友“滴答”和丈夫写下《保证书》,向8岁的女儿保证永远第一喜欢她,女儿在保证书上批示“可以”并在纸上写下“哪个都不許擦”,二胎计划才算提上日程;
2015年一月一8号一位一3岁女孩以自杀为胁,逼迫父母放弃二胎。最终。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从以上鲜活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对于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视且刻不容缓。自从二孩政策逐步开放以来,我国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对二孩家庭中长子女教育的研究论文。由此可见人们已经对长子女们的教育引起了一定的重视。
本课题亦是关注二胎家庭中长子女小学生心理状况,并从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针对其心理教育的策略,以供二胎家庭参考,与家长一起为二胎家庭中的长子女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着力分析二胎家庭中长子女心理变化以及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为二胎家庭中对长子女的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课题通过对二胎家庭中长子女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心理的成长对于孩子们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给二胎家庭中的父母们提供教育长子女的策略,因而具有很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心理发展有顺序性以及阶段性,所以我们将调查对象小学生群体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统计,三个年龄段分别是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根据我们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其中低年级共10份有效问卷,中年级有25份有效问卷,高年级有66份有效问卷。
通过对我们回收上来的有效间卷进行统计整理,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一)现在的小学生大多能接受父母生二胎
从我们整体的调查情况来看,调查出来的结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好得多。低年级中有90%的孩子不介意父母生下弟弟/妹妹,中年级中有68%的孩子不介意父母生二胎,高年级中不介意的孩子则占了74.2%,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的孩子们都能接受父母生育二胎。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随着二孩政策的逐步开放,生二孩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在二孩政策刚出台的时候,班级里有弟弟妹妹的学生很少。所以当时有些已经有了弟弟妹妹的孩子不太能接受,会觉得自己异于他人,对于弟弟妹妹的出现会比较排斥。但现在班级中有弟弟妹妹的学生逐渐增多,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班级中有弟弟妹妹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周围的同学也有弟弟妹妹,所以长子女们就慢慢接受了父母生育二胎。
(2)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父母们也比较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会在准备生育二胎之前,与长子女沟通交流,做好长子女的心理工作,因此长子女们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
(二)良好的同胞关系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发展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66名高年级学生中,有43.9%的孩子表示有了弟弟/妹妹之后,自己的心态有所好转。
(三)当代城市里的父母很少有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顾的
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大都是和父母、弟弟(妹妹)一家四口一起居住的。其中低年级中役有孩子是单独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的,这样的现象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低年级的孩子们年龄较小,是十分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年龄段,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孩子们更加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中高年级则开始出现了孩子单独与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的现象。也许父母们是外出打工,也许父母们是因为有了二胎后应接不暇没有办法顾及好两个孩子,但不管是怎样的原因,也不应该将孩子直接扔给爷爷奶奶照顾,在孩子们成长的时间里,不管孩子是否长大了懂事了些,孩子们始终是需要父母陪伴在其左右的。隔了一代,爷爷奶奶一辈的教育观念与现在多少有些冲突,爷爷奶奶大多是溺爱孙辈的,长此以往,孩子们很有可能会被惯坏,等以后父母再接回自己身边时,就会很难再对孩子进行管教了。
不过整体来看,孩子单独与爷爷奶奶居住的还是较少的。由此可见当代父母对子女的重视程度良好,不会轻易将子女交由爷爷奶奶照顾,而是担起父母角色的责任,首先不管父母有没有做到在平时对子女进行管教,但起码做到了与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这点是值得提倡的。 老师们在学校发现长子女们与往日有所不同,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老师懂得更多的科学教育知识,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平时与家长多沟通沟通,给家长们更好的教育建议,从而让长子女们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社会层面
尽量杜绝社会上的暗示影响。
社会上,各大新闻报纸和网络资讯纷纷报道长子女因二孩的到来而以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行为威胁父母。这样的报道很容易对长子女们产生心理暗示,长子女们会觉得,只要我也像他们那样离家出走,或者自杀,父母一定会听我的话不再生二胎了。因此,社会上的各大媒体应该传递正能量,明確的告诉孩子们,这样极端的方式是不正确的,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其在长子女们看到类似上述的新闻时,家长、老师们也要及时对长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给长子女们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综上所述,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心理变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应该携手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在快乐中度过青少年时期。期待现在和未来的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也希望此篇课题报告能够帮助到正困惑于解决二胎家庭子女关系或未来计划生二胎的家庭,也能引起学校和社会对二胎家庭中长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何丽、韩巍、张慧敏,基于全面二胎政策开放下长子女心理探析——长子女心理问题新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57~61.
[2]田昊,二胎家庭中大孩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理导航,2016-05总第230期,92.
[3]朱雪琴,班主任对多子女家庭儿童的心理呵护[J].江苏教育,2017-03,5354.
[4]周兰婷,国内外关于同胞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01第3期,27~28.
[5]陈斌斌、王燕、梁霁、童连,二胎进行时: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6,Vo1.24,No.6,863-873.
[6]周霞,二胎家庭中头胎儿童的常见消极心理及应对策略[J].心理医生,2017-07第23卷第19期,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