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9609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改革,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习主动性。问题教学法是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中被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有着显著的效果。本文就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运用
  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师的积极研究创新下,已经开创出了多种具有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问题教学法相关概述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有意识的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将教学内容用问题贯穿起来,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经过科学的分析,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需找答案,并共同讨论,最终确定正确答案的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显著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阅读教学内容中的文章很多与现代的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对于前人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并不了解,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时,不能单纯的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许多学生找不到问题的解答思路,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迷茫的状态,对学生的阅读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大量的阅读训练,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是阅读教学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得到充足的交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学生的自主性,使得课堂过于自由,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也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完全无法发挥出来。
  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但是一些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不愿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很难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问题教学法一问题为主线,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阅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通常是没有目的的进行阅读,因此对文章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思路。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目标,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有效地掌握文章的重点,找出问题答案。
  初中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利用字典等辅助性工具,对文章中没见过的词汇进行了解学习,并通过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等。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采取精读的方式,将文章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并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标注出来,并在阅读后提出问题,由教师细心解答。
  (二)教师科学的提出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设计质量就处在关键地位了。教师要科学的进行问题设计,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需要根据文章的核心设计问题,并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顺序,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并且不会因为第一个问题过难,而丧失解决以下所有问题的信心。教师要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寻找答案。好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对问题的设计重点关注。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基础的知识水平都具有差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在提出问题是需要具备针对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可以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初中生由于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很少愿意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十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某一篇文章中出现的动物、风景等事物,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表述给全班同学,初中生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讲述的同学提出问题,并对讲述的同学进行表扬或是提供奖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养成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的习惯,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加强小组合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的发表对问题的理解,交换自己找出的答案,并通过交流实现答案的统一。教师在成员交流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维,取长补短,并体会到团体的力量,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和对班级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刘玉华.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7):80-81.
  [2] 范亚凤.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语文天地,2014,5(14):62-63.
  [3] 郭翠兰.浅议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8(24):109-110.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关注;
摘 要:新课程改革里面指出,老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模式,运用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文章主要经过分析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和当前的趋势相结合,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里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我国新的课程教育改革从上个世
摘 要: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体现出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可以说情感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个体,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尤为重要,积极的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是学生学习兴趣持久的助推器,是情感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表现,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桥梁。  关键词:初中语文;推进;师生;情感交流  现代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因而,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是学生。于是,备课也与传统备课有所不同,需要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初中英语,是国家极其重视的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而,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找到了比较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备课  初中英语,是初中的重要学科。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要注重学
教学内容:可能性的大小(课本第131页的例1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懂得可能性有相同的结果,也有不同的结果,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能用分数表示简单的可能性的大小。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对于很多“80后”教师来说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该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与传统的劳动技术课的区别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从一开始就困扰着我们,并促使我们不懈地探索。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滋味,更有教学的反思。我认为,通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是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主旋律。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通用技术课的主要任务  创新能力是
摘 要:尽管素质教育实施已经多年,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我国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很苦,教师教得很苦,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严密关注教学过程,提高练习质量,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练习  目前,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腾出时间和空间。而有效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
时代发展变革的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国富民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力的核心是发散思维,中学数学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视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探讨中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上,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数学上发散思维的重要意义及运行方式。  关键词:一题多解;中学生培养;数学;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是科学研究思维的两种方式,显然前者是自由的、外向的,后者是自闭的、约束的,两种思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