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改革,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习主动性。问题教学法是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中被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有着显著的效果。本文就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运用
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师的积极研究创新下,已经开创出了多种具有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问题教学法相关概述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有意识的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将教学内容用问题贯穿起来,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经过科学的分析,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需找答案,并共同讨论,最终确定正确答案的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显著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阅读教学内容中的文章很多与现代的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对于前人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并不了解,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时,不能单纯的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许多学生找不到问题的解答思路,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迷茫的状态,对学生的阅读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大量的阅读训练,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是阅读教学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得到充足的交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学生的自主性,使得课堂过于自由,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也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完全无法发挥出来。
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但是一些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不愿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很难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问题教学法一问题为主线,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阅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通常是没有目的的进行阅读,因此对文章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思路。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目标,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有效地掌握文章的重点,找出问题答案。
初中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利用字典等辅助性工具,对文章中没见过的词汇进行了解学习,并通过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等。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采取精读的方式,将文章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并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标注出来,并在阅读后提出问题,由教师细心解答。
(二)教师科学的提出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设计质量就处在关键地位了。教师要科学的进行问题设计,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需要根据文章的核心设计问题,并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顺序,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并且不会因为第一个问题过难,而丧失解决以下所有问题的信心。教师要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寻找答案。好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对问题的设计重点关注。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基础的知识水平都具有差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在提出问题是需要具备针对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可以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初中生由于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很少愿意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十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某一篇文章中出现的动物、风景等事物,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表述给全班同学,初中生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讲述的同学提出问题,并对讲述的同学进行表扬或是提供奖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养成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的习惯,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加强小组合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的发表对问题的理解,交换自己找出的答案,并通过交流实现答案的统一。教师在成员交流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维,取长补短,并体会到团体的力量,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和对班级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刘玉华.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7):80-81.
[2] 范亚凤.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语文天地,2014,5(14):62-63.
[3] 郭翠兰.浅议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8(24):109-110.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运用
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师的积极研究创新下,已经开创出了多种具有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问题教学法相关概述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有意识的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将教学内容用问题贯穿起来,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经过科学的分析,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需找答案,并共同讨论,最终确定正确答案的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显著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阅读教学内容中的文章很多与现代的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对于前人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并不了解,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时,不能单纯的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许多学生找不到问题的解答思路,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迷茫的状态,对学生的阅读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大量的阅读训练,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是阅读教学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得到充足的交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学生的自主性,使得课堂过于自由,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也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完全无法发挥出来。
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但是一些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不愿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很难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问题教学法一问题为主线,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阅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通常是没有目的的进行阅读,因此对文章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思路。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目标,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有效地掌握文章的重点,找出问题答案。
初中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利用字典等辅助性工具,对文章中没见过的词汇进行了解学习,并通过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等。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采取精读的方式,将文章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并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标注出来,并在阅读后提出问题,由教师细心解答。
(二)教师科学的提出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设计质量就处在关键地位了。教师要科学的进行问题设计,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需要根据文章的核心设计问题,并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顺序,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并且不会因为第一个问题过难,而丧失解决以下所有问题的信心。教师要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寻找答案。好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对问题的设计重点关注。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基础的知识水平都具有差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在提出问题是需要具备针对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可以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初中生由于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很少愿意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十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某一篇文章中出现的动物、风景等事物,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表述给全班同学,初中生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讲述的同学提出问题,并对讲述的同学进行表扬或是提供奖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养成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的习惯,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加强小组合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的发表对问题的理解,交换自己找出的答案,并通过交流实现答案的统一。教师在成员交流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维,取长补短,并体会到团体的力量,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和对班级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刘玉华.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7):80-81.
[2] 范亚凤.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语文天地,2014,5(14):62-63.
[3] 郭翠兰.浅议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8(2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