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皱胃(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皱胃变位。分为左方变位和扭转(右方变位)。左方变位是指皱骨从瓣胃的后面,曲右侧经过腹底移入左侧肋部,置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本病呈慢性经过,多发生在分娩前后。
皱胃扭转是指皱胃仍处于腹底正中线偏右的位置,但改变了前后的方向,造成向后方扭转(顺时针扭转)或向前方扭转(逆时针扭转)。其特征是皱胃转到瓣胃的后上方,呈现亚急性扩张、积液,臌胀、疼痛和脱水等幽门阻塞的综合征。
1 症状
1.1 左方变位通常在分娩之后或产后5周内发病。病初表现厌食,多数病牛拒食精料,但食少量干草或气体。
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大多数发生于产后1周内,少数发生于产前3个月至1d。犊牛、未孕牛也可发病。发病初期,食欲表现时好时坏,有的完全拒绝采食,大多数病牛拒食精料,但吃少量干草或其他块根饲料。病程久者,食欲废绝,反刍停止。从牛体正后方观察腹部两侧不对称,左侧腹部、肋弓区稍突出,叩诊该区有疼痛表现。在左腹壁第9~12肋骨之间的区域内,叩诊结合听诊,常可听到特征性的“钢管音”。如果在“钢管音”最明显的的区域的正下方穿刺,穿刺液检查PH2—4,镜检无纤毛虫,便可确诊。
1.2 右方变位多于产后数周内发病,症状经过急剧,发病奶牛饮食欲废绝,腹痛剧烈,表现为蹲腰、踢腹等腹痛症状,右腹明显胀大,几乎半数病例右肷窝膨隆。病牛迅速脱水,血液粘稠,粘膜苍白,皮肤及末梢发凉,严重时卧地不起,呈休克状态。变位严重的可在24h内死亡。在右侧倒数1~5肋间听诊结合叩诊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于该部稍下方冲击性触诊,可听到“液体震荡音”或“拍水音”;在此部位穿刺,容易抽,个别病例皱胃有积液外,左腹表现正常。
2 实验室检查
尿酮检查常为阳性或强阳性,随疾病的痊愈而转为阴性,血糖一般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碱贮升高,由正常的50%~60%升高到75%~90%,血清钾、钠、氯化物含量均比正常值低。粪便潜血呈阳性。
3 X线检查
X线透视腹部可见膈肌腹腔中上部有特殊的气液平面存在,此液平面的存在证明胃肠不通畅,再结合病史调查、临床表现综合判定,可大大提高皱胃变位诊断的准确性。
4 治疗
4.1 保守疗法 主要用于左方变位,可采用滚转疗法,静脉或腹腔输液及中药疗法和电针治疗。保守疗法易于操作,成本低廉,但复发率较高。
4.2 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见效快,治愈率高。特别是皱胃右方变位,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一旦确诊,应立即施行手术。左方变位如保守疗法疗效不确实,也应尽快手术治疗。如皱胃与腹壁或瘤胃发生粘连时,必须采取手术治疗。
4.2.1 左方变位的手术治疗,手术通路有多种,左右肷部切口大网膜固定法虽然需切开左右两侧腹壁,但操作均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安全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现介绍如下:牛采用站立保定,先做左肷部中切口,显露变位的皱胃。若皱胃内有多量积气,应穿刺减压;如皱胃与其他组织发生粘连,要小心剥离。右肷部切开后,右侧术者左手探人腹腔,沿腹壁向后向左寻找深浅两层大网膜的折转处,将其牵引到右侧腹壁切口之外。此时左侧术者的右手探入腹腔,向后下方压迫皱胃,并让右侧术者拉紧网膜,左右术者相互配合,将皱胃整复。右侧术者继续向后上方牵引网膜,并向前下方探查皱胃,在距皱胃尽可能近的位置,将双层网膜做成的皱襞用10号双股丝线以2~3个纽扣状缝合固定在腹壁切口下角的腹膜肌层上。最后关闭左右肷部的腹壁切口。术后禁饲,只有在出现反刍后才开始饲以少量优质饲草,特别注意少喂精料,术后5~6d内,每天肌注青、链霉素,当有脱水症状时,应静脉补液。
4.2.2 右方变位的手术一般选择在右侧肷部前下切口,切口长度20cm。术者手臂从右侧进入腹腔,感知变位的程度,给以矫正并加以体外固定。
5 小结
皱胃变位的诊断一定要结合病史、听诊、叩诊、直肠检查、穿刺结果、酮体检查结果及x线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排除皱胃阻塞、皱胃溃疡、酮病及创伤性网胃炎等,必要时可做剖腹探查予以确诊,剖腹探查是最直观的诊断方法,即使不是皱胃变位,也可能查出其他病变。对于确诊的病例,保守疗法主要用于左方变位,如果保守疗法治疗效果病情无好转,且病情严重时,就应采取手术治疗,特别是右方变位一皱胃扭转,不用手术疗法很难痊愈。各术式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左方变位采取左侧腹部切开,虽然手术比较复杂,但能保持牛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自然状态;变位容易检查,也较容易复位,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感知胃内有异物时,切开瘤胃能比较容易地取出异物,胃内异物也能比较容易导出。有相当一部分牛,既复了位,又从瘤胃、网胃里取出铜丝、铁丝、铁钉、尼龙绳、塑料纸、手套、洗锅布等杂物,如果仅仅将皱胃给以复位,而不取出胃内异物,此手术也等于无效手术。左方变位采取腹底切开,手术比较容易,省时省力,牛体恢复比较快,有的牛经腹底手术后第二天就开始反刍了。此法如果要切开瘤胃,胃切口愈合就比较缓慢些,因为胃切口始终在胃液的浸润下愈合。
皱胃扭转是指皱胃仍处于腹底正中线偏右的位置,但改变了前后的方向,造成向后方扭转(顺时针扭转)或向前方扭转(逆时针扭转)。其特征是皱胃转到瓣胃的后上方,呈现亚急性扩张、积液,臌胀、疼痛和脱水等幽门阻塞的综合征。
1 症状
1.1 左方变位通常在分娩之后或产后5周内发病。病初表现厌食,多数病牛拒食精料,但食少量干草或气体。
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大多数发生于产后1周内,少数发生于产前3个月至1d。犊牛、未孕牛也可发病。发病初期,食欲表现时好时坏,有的完全拒绝采食,大多数病牛拒食精料,但吃少量干草或其他块根饲料。病程久者,食欲废绝,反刍停止。从牛体正后方观察腹部两侧不对称,左侧腹部、肋弓区稍突出,叩诊该区有疼痛表现。在左腹壁第9~12肋骨之间的区域内,叩诊结合听诊,常可听到特征性的“钢管音”。如果在“钢管音”最明显的的区域的正下方穿刺,穿刺液检查PH2—4,镜检无纤毛虫,便可确诊。
1.2 右方变位多于产后数周内发病,症状经过急剧,发病奶牛饮食欲废绝,腹痛剧烈,表现为蹲腰、踢腹等腹痛症状,右腹明显胀大,几乎半数病例右肷窝膨隆。病牛迅速脱水,血液粘稠,粘膜苍白,皮肤及末梢发凉,严重时卧地不起,呈休克状态。变位严重的可在24h内死亡。在右侧倒数1~5肋间听诊结合叩诊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于该部稍下方冲击性触诊,可听到“液体震荡音”或“拍水音”;在此部位穿刺,容易抽,个别病例皱胃有积液外,左腹表现正常。
2 实验室检查
尿酮检查常为阳性或强阳性,随疾病的痊愈而转为阴性,血糖一般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碱贮升高,由正常的50%~60%升高到75%~90%,血清钾、钠、氯化物含量均比正常值低。粪便潜血呈阳性。
3 X线检查
X线透视腹部可见膈肌腹腔中上部有特殊的气液平面存在,此液平面的存在证明胃肠不通畅,再结合病史调查、临床表现综合判定,可大大提高皱胃变位诊断的准确性。
4 治疗
4.1 保守疗法 主要用于左方变位,可采用滚转疗法,静脉或腹腔输液及中药疗法和电针治疗。保守疗法易于操作,成本低廉,但复发率较高。
4.2 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见效快,治愈率高。特别是皱胃右方变位,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一旦确诊,应立即施行手术。左方变位如保守疗法疗效不确实,也应尽快手术治疗。如皱胃与腹壁或瘤胃发生粘连时,必须采取手术治疗。
4.2.1 左方变位的手术治疗,手术通路有多种,左右肷部切口大网膜固定法虽然需切开左右两侧腹壁,但操作均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安全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现介绍如下:牛采用站立保定,先做左肷部中切口,显露变位的皱胃。若皱胃内有多量积气,应穿刺减压;如皱胃与其他组织发生粘连,要小心剥离。右肷部切开后,右侧术者左手探人腹腔,沿腹壁向后向左寻找深浅两层大网膜的折转处,将其牵引到右侧腹壁切口之外。此时左侧术者的右手探入腹腔,向后下方压迫皱胃,并让右侧术者拉紧网膜,左右术者相互配合,将皱胃整复。右侧术者继续向后上方牵引网膜,并向前下方探查皱胃,在距皱胃尽可能近的位置,将双层网膜做成的皱襞用10号双股丝线以2~3个纽扣状缝合固定在腹壁切口下角的腹膜肌层上。最后关闭左右肷部的腹壁切口。术后禁饲,只有在出现反刍后才开始饲以少量优质饲草,特别注意少喂精料,术后5~6d内,每天肌注青、链霉素,当有脱水症状时,应静脉补液。
4.2.2 右方变位的手术一般选择在右侧肷部前下切口,切口长度20cm。术者手臂从右侧进入腹腔,感知变位的程度,给以矫正并加以体外固定。
5 小结
皱胃变位的诊断一定要结合病史、听诊、叩诊、直肠检查、穿刺结果、酮体检查结果及x线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排除皱胃阻塞、皱胃溃疡、酮病及创伤性网胃炎等,必要时可做剖腹探查予以确诊,剖腹探查是最直观的诊断方法,即使不是皱胃变位,也可能查出其他病变。对于确诊的病例,保守疗法主要用于左方变位,如果保守疗法治疗效果病情无好转,且病情严重时,就应采取手术治疗,特别是右方变位一皱胃扭转,不用手术疗法很难痊愈。各术式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左方变位采取左侧腹部切开,虽然手术比较复杂,但能保持牛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自然状态;变位容易检查,也较容易复位,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感知胃内有异物时,切开瘤胃能比较容易地取出异物,胃内异物也能比较容易导出。有相当一部分牛,既复了位,又从瘤胃、网胃里取出铜丝、铁丝、铁钉、尼龙绳、塑料纸、手套、洗锅布等杂物,如果仅仅将皱胃给以复位,而不取出胃内异物,此手术也等于无效手术。左方变位采取腹底切开,手术比较容易,省时省力,牛体恢复比较快,有的牛经腹底手术后第二天就开始反刍了。此法如果要切开瘤胃,胃切口愈合就比较缓慢些,因为胃切口始终在胃液的浸润下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