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湾福船:水密隔舱技艺的“活化石”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teau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10年11月,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水密隔舱技艺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想到此,作为歧后村祖传制作福船水密隔舱技艺的刘朝为记忆依旧深刻。
  事情还得从2008年3月11日说起。那天,当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祁庆富教授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们站在漳湾镇歧后村,看到歧后村刘氏艺人在手工制作木质福船时,内心盼惊奇溢于言表。
  本来专家组一行是专程从北京赴泉州看福船水密隔舱技艺的,可来到泉州专家们看到的是,那里大多生产制作机帆船、铁壳船了。带着遗憾,专家们从泉州转道到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一路上,他们满怀疑虑,“漳湾真的还在生产典型的木质福船而不被市场经济所改变吗?他们的制作技术中还保留着福船水密隔舱的技艺吗?”当歧后村刘氏艺人们介绍祖祖辈辈制作福船的历史和信仰,并现场展示制作工艺之后,专家们高兴地说:“在漳湾,我们找到了遗失多年的古福船水密隔舱技艺。”
  这一趟,也正是这一趟专家们的发掘,使得漳湾福船水密隔舱技艺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
  
  水密隔舱技艺
  
  当年在漳湾歧后村,祁庆富教授介绍说,从唐代开始,中国木船制造就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并从18世纪起逐渐被世界其他各个国家所吸收采用。水密隔舱和舵是中国古代船舶的两项重大发明,也是福船的两大特色。据说,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正是福建制作的采用水密隔舱技术的船。
  水密隔舱技术,精确地说,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隔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舱区,即每个舱区与舱区之间密闭而不相通。这样的结构所起的作用是,被分隔成若干个舱的船舶在航行中万一舱位破损一两处,由于船舱已被分隔若干个舱,一两处进水的舱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补堵漏,可使船继续安全航行。除此之外,船舶的功能主要是运载货物,在有水密隔舱的船舶上,货物可以分舱储藏,便于装卸与管理。
  水密隔舱的这种结构设计,还使得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结合起来,实际上让隔舱板起到肋骨作用,使船的整体抗沉能力得以提高,船体更加坚固。值得一提的是,漳湾福船在制作上,把舵设计在船尾的正中位置,使得掌舵者可以根据水的深浅或升或降,并且可以根据航向灵活操纵,不至于使船偏离航线,从而保证了船的适航性。
  “我们很高兴还能在漳湾看到这个古船舶发明的技艺。”祁庆富打了一个比方说:“我们看电影里的泰坦尼克号船之所以在撞击后迅速沉没,原因就在于它不具有隔舱。”
  
  技艺渊源
  
  据调查了解,早先漳湾歧后村造过官船和五桅二三千担的商船,工艺上都是应用水密隔舱和置舵两项技术。漳湾造船厂刘三济说:“这种技术是从老祖宗那里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有趣的是,漳湾歧后村刘氏福船技艺与闽南泉州一脉相承。因为在刘氏族谱上清清楚楚记载着,始祖刘帝美原生活在闽南一带,世代以造船为生。明洪武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避开战乱,帝美公以一身绝技,肩挑妈祖婆海神像和福德树神灵相,驾海船只身避难到宁德。一路上,海妖兴风作浪,危机四伏,好在有妈祖婆保佑,每每均能化险为夷。
  刘帝美到宁德三都澳腹地漳湾镇后,见这里依山傍海,而且天然良港三都澳近在咫尺,认为此地正是造船不可多得的宝地。于是,刘氏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立业,世代以造船为生。族谱中,先祖不畏艰险的精神给后代以不竭的动力,也给水密隔舱技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当然,对于漳湾福船水密隔舱这一绝活,最迟可追溯到晋朝。远在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福建最早的造船业“温麻屯”建在三都澳,漳湾为三都内港腹地,得以发扬造船技艺精华。2008年,那时已94岁的刘妹孙是漳湾福船技艺年纪最大的老艺人。他回忆说,上辈人讲过,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2月日本倭寇入侵宁德时,掠夺走漳湾造的“大楼船”数十艘。同年8月,倭寇又占领漳湾横屿岛为巢,横行无忌,烧杀掠夺。名将戚继光奉旨率军入闽剿寇。当时,戚继光亲自督战漳湾,发动当地村民日夜赶制木帆船,以供运载士兵。在收复横屿战役中,漳湾福船大显身手。
  2008年6月23日,刘妹孙的孙子刘朝为在接受采访时说,1998年5月,一个日本商人特意来漳湾镇横屿村,还买了一艘连家渔民船,用集装箱打包运回日本,放在纪念馆里纪念。这位日本商人为什么对漳湾渔船情有独钟,我们不得而知,但刘朝为回忆日本商人当时的表情时说:“那还仅仅是连家渔民船,就已经让他如获至宝。”
  其实,制作一艘水密隔舱福船的程序是相当复杂的。一艘漳湾福船的制造,从备料、立龙骨到上画油漆,全都是手工操作。漳湾福船船型多样,尤以一种当地称作“三桅透”(三桅三帆)的最具代表性。它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要经过安竖龙骨、配搭肋骨、钉纵向构件舷板、搭房、做舵等:[序,最后油灰工塞缝、修灰、油漆上画,才完成全船。制造这样一艘木帆船,需用技工400工日。从船底的龙骨开始,到隔舱板、船舷等都得一步一步来。刘满介绍其中的一项“挡灰”工序。挡灰,就是用麻丝填补船舷的缝隙。这一道工序是保护水密隔舱不进水的关键所在。
  挡灰工序,全靠艺人的经验——手工感觉。他们先用桐油与白灰和成的泥,将走马(船两旁的舷板)与走马的缝隙抹一遍,而后用麻丝塞进缝隙,用木锤一行一行敲进,再抹上桐油灰,最后用寸钉固定。这一道工序往往需要所有的师傅参与,分工分段进行,以赶工期。“别小看这种手工活,挡得好,船可以用上15年以上,反之,才5年左右。”刘满说。
  漳湾福船制作,大多是没有绘制图纸的,“图”在师傅的心中。所以,漳湾福船的技艺传承全靠口传心授。刘满说:“我从17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开始学造船手艺。由于当时歧后村没田没海。没田,就是山的田地不足,无法靠耕种生存;没海,指的是不会外出打鱼、养殖。凭什么生存,靠的就是这个造船的手艺。”
  “在当时学手艺很辛苦。连制作船的最基础的骨梁都要手工刨,一斧头一斧头刨。这在当地称为‘做柴力’。从早上7点钟起来,午饭后就一直做到傍晚。”57岁的刘三梯说。从记者调查看,现今歧后村刘氏50岁以上年纪的师傅都是从小跟随父辈学习这门手艺的。
  现年39岁的刘朝为,是歧后村水密隔舱技艺老师傅刘妹孙的孙子,靠着爷爷和父亲的传承练就了精湛的手艺,而朝为的孩子已经不学造船的技艺了。令人遗憾的是,老师傅刘妹孙于2009年去世了。是不是传承到刘朝为这一代就戛然而止了呢?他打了一个比方:“一条10米长的船造价5万多元,工资约占五分之一。这样的船一般需要8个师傅分工连续做180天。每个师傅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但一天的工钱才60元至80元左右。按这样的工钱,现在的年轻人多半宁愿选择到城里打工。”
  “而且,现在工艺手段不断在发展,铁壳船市场新兴。这种纯手工活的市场越来越小。”刘三俤接着说。
  在一旁的刘朝安说:“在歧后村,造船年纪最小的就剩下我和朝为等6个人了,我和朝为年纪相似,今年39岁了。”
  刘三悌有个想法,就是在空闲时候,抽空继续做福船的模型。前些年,他做的福船模型,被摆放到刘氏的祠堂里以供参观。“虽然说是模型,但是每一道的工序都不能省。而且遇到小的细节,还更要细心。”刘三佛的话语透露着一份自豪。
  漳湾歧后刘氏的福船技艺,在外人来看,没有故事可言——那无非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可是谁又能看出,正是在世世代代的谋生过程中,漳湾福船的艺人们,将水密隔舱技艺传承了下来。
其他文献
五幕喜剧《伪君子》是17世纪法国著名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其中主人公达尔丢夫已成“伪君子”的代名词.除了人物语言艺术等内部因素,此一伪善文学形象的不朽还与剧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促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成长,引导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有利
汉代是中国封建长河中一座令后人仰止的丰碑.制陶手工业在汉代有很大的发展,无论是饮食器具还是储藏类用具,都比较精细,成型规整、实用.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陶器种类繁多、器
互联网时代,技术在为新闻业带来便利和驱动力的同时,会造成新闻业泛化.新闻业泛化对新闻专业化消逝和人文关怀缺位难逃其咎.先不提新闻本身、传媒行业以及专业新闻机构等,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