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将调研中发现的几种较典型的情境创设的对比案例分析展示如下:
误区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案例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片断:
播放江郎山风景画的风光片(用时3分钟)。
师:江郎山的风景美吗?
生:太美了!简直是人间仙境...... (学生纷纷自豪地赞美江郎山的风景,用时2.5分)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江郎山风景区游玩,好吗?
生:太好了。 (媒体出示)江山城区→江郎乡:乘汽车2/3小时;江郎乡→江郎山(上山公路):走路要1/2小时。
师:我们从江山城区到江郎山的路上需要多少小时呢?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
本案列中,似乎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但仔细反思却远离了情景创设的实践性。创设情境在于学生有无对数学问题作出反应,能否产生认识冲突,产生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
对策一: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目标
[案列二]《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特意在鞋底下沾上石灰。当走进教室时,地面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兴致立刻高涨起来。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走进我们教室,在地上留下了什么?
生:(看了看地面,笑着回答):“石灰脚印。”
师:“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但地板上又不能留下了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生:“你可以跳出去!” “你可以带一把扫帚,边走边把新的脚印扫去。”
师:笑着把这些可能一一否决......
生:“老师,你可以转过身,沿着刚才的脚印走回去。”
师:“按学生的意思,转身往外走,结果刚走了几步......”
生:“不行,地上已经出现了新的脚印了,其实不该这么走的。不应该转身,就用你的脚尖踏着刚才脚印的脚尖,脚跟落在刚才脚印的脚跟上,退回去。”
师:“哦!老师明白了。”
生:“高兴地点了点头。”
师:“那么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同学的意思呢?”
生:“可以用’;完全重合’;这个词语来概括刚才老师的新旧脚印。”
本案例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完全重合”的概念,学生学得活跃。
误区二: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案例三]《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片断
师:“天气变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星期天,老师来到百货商场,看中两种款式。第一款:4件共456元;第二款:每件121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元?”
学生列算式:121-456÷4
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口述运算顺序
本案例中,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是,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如果把”买衣服“换成”买铅笔“、”买乒乓球 “等,效果会怎样呢?
对策二: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
[案例四]:《最大公约数》教学片断
师:“王老师有两根木棒,一根长12厘米,另一根长18厘米。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整厘米),王老师可以怎样截呢?”
生:(四人分组交流):“可以怎样截?有几种截法?”
组织大家交流,得出:分别可以截成1、2、3、6厘米。
师:(追问):每段4厘米不行吗?为什么?
生:(反思):想到每段必须同时是12和18的约数。
最后建立模型,尝试解决。
师:如果一根长24厘米,另一根长36厘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整厘米),可以怎样截?
生:在交流基础上,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这几个概念。
本案例中,直接找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很容易掌握。关键是学生很难把这一内容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以上情境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误区三:情境设计缺乏吸引力
[案例五]《认识图形》教学导入
师:神州五号于2003年11月15日正式上天,开始了太空之旅。(出示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照)你们知道英雄杨利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的是什么吗?
教室内一片寂静 ......
本案例中,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识。但是,忽视了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儿童。事实上,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又有什么新的游戏、《蜡笔小新》有没有续集等。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生活的视野。
对策三: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案例六]:《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导入
课上,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①1块,猴②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③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
生:“同样多”
师:“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猴④要4块,猴⑤要5块,那么猴王又该怎么分?”
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百思不得其要领时,师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
本案例中,教师巧妙设计并自然地引出问题,生动有趣的,深深吸引了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2、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3、张祖忻著《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误区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案例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片断:
播放江郎山风景画的风光片(用时3分钟)。
师:江郎山的风景美吗?
生:太美了!简直是人间仙境...... (学生纷纷自豪地赞美江郎山的风景,用时2.5分)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江郎山风景区游玩,好吗?
生:太好了。 (媒体出示)江山城区→江郎乡:乘汽车2/3小时;江郎乡→江郎山(上山公路):走路要1/2小时。
师:我们从江山城区到江郎山的路上需要多少小时呢?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
本案列中,似乎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但仔细反思却远离了情景创设的实践性。创设情境在于学生有无对数学问题作出反应,能否产生认识冲突,产生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
对策一: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目标
[案列二]《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特意在鞋底下沾上石灰。当走进教室时,地面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兴致立刻高涨起来。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走进我们教室,在地上留下了什么?
生:(看了看地面,笑着回答):“石灰脚印。”
师:“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但地板上又不能留下了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生:“你可以跳出去!” “你可以带一把扫帚,边走边把新的脚印扫去。”
师:笑着把这些可能一一否决......
生:“老师,你可以转过身,沿着刚才的脚印走回去。”
师:“按学生的意思,转身往外走,结果刚走了几步......”
生:“不行,地上已经出现了新的脚印了,其实不该这么走的。不应该转身,就用你的脚尖踏着刚才脚印的脚尖,脚跟落在刚才脚印的脚跟上,退回去。”
师:“哦!老师明白了。”
生:“高兴地点了点头。”
师:“那么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同学的意思呢?”
生:“可以用’;完全重合’;这个词语来概括刚才老师的新旧脚印。”
本案例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完全重合”的概念,学生学得活跃。
误区二: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案例三]《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片断
师:“天气变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星期天,老师来到百货商场,看中两种款式。第一款:4件共456元;第二款:每件121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元?”
学生列算式:121-456÷4
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口述运算顺序
本案例中,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是,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如果把”买衣服“换成”买铅笔“、”买乒乓球 “等,效果会怎样呢?
对策二: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
[案例四]:《最大公约数》教学片断
师:“王老师有两根木棒,一根长12厘米,另一根长18厘米。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整厘米),王老师可以怎样截呢?”
生:(四人分组交流):“可以怎样截?有几种截法?”
组织大家交流,得出:分别可以截成1、2、3、6厘米。
师:(追问):每段4厘米不行吗?为什么?
生:(反思):想到每段必须同时是12和18的约数。
最后建立模型,尝试解决。
师:如果一根长24厘米,另一根长36厘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整厘米),可以怎样截?
生:在交流基础上,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这几个概念。
本案例中,直接找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很容易掌握。关键是学生很难把这一内容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以上情境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误区三:情境设计缺乏吸引力
[案例五]《认识图形》教学导入
师:神州五号于2003年11月15日正式上天,开始了太空之旅。(出示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照)你们知道英雄杨利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的是什么吗?
教室内一片寂静 ......
本案例中,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识。但是,忽视了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儿童。事实上,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又有什么新的游戏、《蜡笔小新》有没有续集等。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生活的视野。
对策三: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案例六]:《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导入
课上,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①1块,猴②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③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
生:“同样多”
师:“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猴④要4块,猴⑤要5块,那么猴王又该怎么分?”
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百思不得其要领时,师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
本案例中,教师巧妙设计并自然地引出问题,生动有趣的,深深吸引了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2、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3、张祖忻著《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