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体验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探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地融入自身的人生体验。要成为一个“体验丰富型”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人生,教师自身要多看书,多积淀;多关注周边的人和事,多关注国家乃至世界大事。要将自身的人生体验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文本,对文本进行“无中生有”;教学前重预设,教学中重生成。
  [关键词]人生体验;融入;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01-02
  《未选择的路》来自现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看似很简单,我以为花半节课时间就可以把这首诗教完,甚至教好。但教学时,远远没有当初想的这么简单,现把教学片断过程展示如下。
  (一)初读整首诗
  师: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学生思考后,马上得出了答案。)
  生1: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之路,其实是指人生之路。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二)品读整首诗
  请学生读第一小节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师:请圈出表示时间的词。
  生1:久久、伫立(“伫立”表示长时间站立的意思)
  生2:老师,句子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生2:我认为最后一句也是。
  师:你们找得很准确很完整。诗人面对两条路,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进行选择呢?
  生3:由第三节得知,诗人一经选择就“难以再回返”所以很慎重。
  师:你能联系下文读诗,真棒!诗人没有分身术“不能同时去涉足”两条路,此时诗人心情是怎样的?
  生4:诗人肯定感到很尴尬、很无奈。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就刚才的分析概括本节诗的大意。
  生5:第一节,写诗人站在岔路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因为一经选择便“难以再回返”。
  师:对这节诗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进入第二节。
  (正当我要顺理成章进入下一节时,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
  生6:老师,诗人说得也太夸张了。生活中,我们选择一样东西是很容易的。比如,我今天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只要看是否有体育课就行了;考试前,我选择哪一门功课作为复习重点,只要看各门功课的平时成绩就行了;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只要看那个人与自己的性格是否相似或互补就行了……
  (这位学生滔滔不绝,大谈“选择”的容易。我分明看见一些学生在不断地点头——他们也感同身受地认可着。这一“说”,一“点头”,猛然提醒我:眼前的学生,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很简单的,更何况他们的生活过得一直很顺,可以说要什么就有什么,“选择”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容易的。这时,我不谈实际的人生体验怕是说服不了他们了。)
  师:同学们,汛桥造船业前几年办得红红火火,在全中国都很有名,吸引了无数外地民工子弟前来打工,你们总该有所耳闻吧?说不定你们的父母就是经营者,或是投资者、打工者(有学生点头)。而当初,造船的地方就是一片靠江的滩涂,种庄稼也怕会被洪水淹了。有的投资者在投与不投中艰难地选择:投资或许能迅速壮大实力,也很有可能就此倾家荡产。因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最危险的,需要勇气,最终决定投资的人都赚了。昔日20来万的滩涂进行再投标时,一转眼就变成了150多万,许多人盲目跟风贷款入股,结果碰上了金融风暴,钱全部被套牢,至今抽不得身。将来你们会碰到人生的许多选择,比如读大学时的专业选择,会影响你今后将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长大后结婚伴侣的选择,会影响你一辈子的生活方式、质量等等,这些选择都需要慎重、理智,同样也是艰难的。
  ……
  这节课,尽管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但我从学生严肃的表情中,看到他们对“选择”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课获得的效果让我激动,也让我反思: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就够了吗?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教师自身的人生体验不也很重要吗?
  教师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只着重反映教材文本的客观特点——作者写什么,为什么要写,以怎样的方式写,等等。一句话,不能教的只是文本中的“有”,通俗地说就是“照本宣科”。尽管这类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感情,但只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感情的投入,或者是“带着感情讲”,诸如朗诵要有激情,教学评议要富有感染力等等,归根结底,在他们看来,文本不是语文教学的素材,而是知识与能力迁移的例子。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肯定是得不到乐趣的,学生所学的东西自然也是死的,转来转去还是在文本中,很难在心灵上有所触动、有所感应。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应让学生进行适度的人生体验。程少堂老师(语文味理论的创建者)这样说道:“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章国华老师还特地写了一本书《阅读的温度——课文因心读而温暖》。他们都在强调:语文课应该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一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一、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体验人生
  1.多看书,多积淀
  “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看书,多积淀,书不是纯指“娱乐”小说、“快餐式”的文章,而是指中外名著,尤其是古典名著。教师有了一定的积淀,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仞有余、谈古论今。例如《伤仲永》一文,在末段引发议论时,王安石称自己为王子,学生就不理解了。语文教师通常都会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子”就是对男子的尊称。学生又有疑问了:古人不是以谦逊为美德吗?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种,它是古时文体的范例,特用在文章叙事后议论的开头,如《史记》中,议论的开头都用上“太史公曰”。第二种,这确实是王安石不谦虚的自称。可引导学生看王安石写于《伤仲永》同年但稍前的一首长诗《忆昨诗示诸外弟》的片断,这首诗详细记载了王安石在中进士之前借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激励兄弟们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学生自然就懂得了才华过人的王安石在中进士之后那種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这两个知识点文本中没有,教参上也没有,如果教师古书看得多了,自然能圆满解答学生的疑惑。我想学生这样体验出的“子”字含义,将是终生难忘的。   2.多关注周边的人和事,多关注国家乃至世界大事
  不要把教材看得如何神圣,教材也是人写的、人编的,这些作者就是通过写周边的人和事来启发、传递给读者某种思想,编者把这些文章放在一起,无非是让其系统化一些。当文本语言不是很明朗(比如采用了象征手法的篇章或诗),阐述不是很透彻,或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些远时,教师不妨联系周边的人和事甚至当今时事,来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这样的例子我在教读《未选择的路》时有谈到,这里就不赘述。将生活当成语文学习的资源,你会发现学习语文的机会无时不有。
  二、如何将“人生体验”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
  1.要善于挖掘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无中生有”
  文本中本身就存在的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一读、二读、三读,完全可以理解并能够应付考试。但真正好的文章,却是历久弥新、常读常新的,没有读出它的“味道”,能算读成了吗?比如,学术界一直公认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这样,学生由于资历浅薄,往往很难在一两个课时内体会得到。这就需要执教者通过自己由文本所生发的某种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来带动学生去体验。如我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部分时,为了点出百草园是一个乐园,也为了把“课文还给童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觉得鲁迅先生没有把百草园好玩的都说出来。现在,假设你就是百草园的小主人,同学们都要到那里玩,你会带他们到百草园中的哪一处玩,你们将在那里玩些什么?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纷纷去找自己想要玩的地方,想各种有意思的玩法。这种“无中生有”的激发,让学生带着童心(真实情感)去体验了一回“百草园”,真是其乐融融!
  2.教学前要重预设,教学中要重生成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本的解读肯定是有差异的,教学前教师要尽量多预设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当然,教学中势必会有教师预设不到的情况,此时,就要重生成,学生的答案有时会比教师和教参更精彩。要使学生形成体验性阅读,教师课前得花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文本。教师在备课时,一定不要先看各类参考书,应了解自己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进而設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的阅读体验做出假设,要相信,任何教参都无法替代教师的阅读体验在课程预设中的作用。教学时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如我在教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在分析了人物之后,我让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他们一致得出了与教参一致的答案:虚荣贪婪、冷酷无情、唯利是图。可是突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只不过是有点势利的小人物罢了,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他们敢于幻想,渴望过好一点的生活,他们生活节俭,为人还是很实在的。”有学生能这样想,恰恰证明了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课文的,如果语文教师能重视这样的课堂“生成”,就教学而言,其价值难道不比照本宣科强吗?
  各级各类语文公开课,都特别重视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从重视课堂结构的精巧别致到整个教学语言的一丝不苟,甚至达到整堂课“没有一句废话”的境界。相比而言,我提倡的“让自身的人生体验融入语文教学过程”常态课,有可能导致“东拉西扯”“废话甚多”之嫌。但有时这些“东拉西扯”的“废话”,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心理结构,在不轻视知识的传递与积累的同时,又重视学生思想体验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课文因心读而温暖”。况且,这样的教学不光是娱乐了学生,也娱乐了语文教师自身,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單身久了是什么样的感觉?  下班在路上碰到一少婦领着孩子,当我们并肩走成一排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一家之主!  ◆篮球场上哪句话最能击垮对手?  你的鞋是假的!  ◆现代人有哪些通病?  结了婚就替单身的朋友着急,离过婚就觉得别人的幸福都是假象,生了孩子就觉得不生孩子的人都自私,先工作就觉得读研是浪费生命,干自由职业就认为上班族是出卖灵魂。
莫名约见  和田辞去警察职务已经三年了。这天,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女人打来的求救电话,说她最近常常接到一个男人的恐吓电话,说要杀了她,她很害怕,想请和田出来见面详谈。  出于过去当警察的职业敏感和习惯,和田答应了女人的要求,并和对方约好下午四点,在中央高速公路的相模糊出入口碰面。那女人还告诉和田,她叫片桐雪枝,戴了顶白帽子,穿一件白色的西服。  四点整,和田开车抵达相模糊出入口。此时已是初夏,周边都
好莱坞有一部电影叫《金钱与爱情》,讲述了两个成功的女人厌倦了整天去约会和维持恋情,决定在自己的别墅里养两个小白脸,可一切却不如她们所想的那样简单。而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只有初中学历的他爱上了一名漂亮的硕士女孩,他幻想着用自己最大的优势“金钱”去俘获女孩的爱情,最后却亲手掐死了心中的女神……  垂涎美色,  千万富翁资助女孩圆梦  四川省成都市一家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小平,是一个从小工
李沟村有个光棍叫李勤宝,五六年前滚到山沟里摔断了腿,从此撑了根树棍,村里人都叫他李瘸子。李瘸子没法下地干活,闹着当上了贫困户。  贫困户“好处”多。扶贫干部给了李瘸子一批扶贫鸡,三个多月后,他说扶贫鸡全叫山猫偷吃了。扶贫干部又送来几十头扶贫羊,没过多少日子,他又对扶贫干部说,羊全被野狼叼走了……村里老主任看不下去,悄声告诉扶贫干部:扶贫鸡、扶贫羊全进了李瘸子的肚子,以后扶贫,别再送吃的了。  后来
【摘要】随着媒体进入分众时代,对于传播的控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编辑就是这些变化中的一种。本文试以《南京联通手机报》为例,简要与传统媒体《扬子晚报》的编辑工作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分众时代手机报的编辑特点。  【关键词】手机报 新媒体 分众时代    3月初的南京《扬子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美国手机报读者首超报纸读者,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主体。”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升级。手机,成为继
[阅读提示] 一场车祸,他成了余生卧床不起的植物人。他最朴实的妻,发明了一项爱的杰作,名为“植物人站立架”。从此,他“站”起来了……   2011年9月28日晚上8点02分,这是徐早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时刻,她的幸福彻底颠覆——   这一天,徐早英正在衢州市城区一个理发店里忙碌,等着丈夫邱建新带女儿回来。傍晚时,等来一个惊天噩耗,丈夫出车祸了!路人从丈夫的手机里找到了电话,才通知到她。徐早英一
【摘要】由W·李普曼撰写的《舆论学》(1922年)一书,对公众舆论、宣传和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作用。书中,李普曼描绘了各种舆论现象间的种种内在联系,如自己熟悉的一个小社交圈子会产生广泛传播、暗合了舆论领袖理论、形成成见的温床、激发兴趣的因素、我们与世界的精神纽带等作用,为传播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公众舆论 社交圈    “W·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
“看不见岛”运动会  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识的神秘岛“看不见岛”,举办了一场田径比赛。尽管有很多著名的选手参赛,比赛却总是秘密进行的,因為这里举行的比赛可以随意犯规。  福尔摩斯被邀请担任此次田径比赛的裁判。参赛选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非马萨伊族的“看不见脚”等四位选手。  根据以往的记录,估计这四位选手将会获得很多项目的冠军。那么,福尔摩斯能当好裁判吗?  比赛项目速度是制胜关键  第一个比赛项目
【摘要】近几年,社会性网络服务网站SNS在网络上大量兴起,并达到了相当规模,传统媒体纷纷入驻SNS网站,使SNS网站逐渐成为了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新领地。本文分析了目前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探究了在SNS网站上媒介融合的初貌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传统媒体在SNS网站上媒介融合的方式、特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传统媒体 媒介融合 社会性网络服务    一、媒介融合态势    当前传媒产业正呈现出一股以
摘 要:时事新闻是新闻评论课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新闻评论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新闻播报及点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可以增强新闻评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时事新闻;评论课;能力培养  时事新闻是新闻评论课的重要课程资源。时事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