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自己都很难复制牙膏的成功,别人又怎能复制得了?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13770509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云南白药牙膏(以下简称“白药牙膏”)的诞生源于消费者的切身需求。当时有消费者写信给云南白药的客户服务部,说自己有牙龈出血的症状,他尝试过把云南白药的粉末涂到牙膏上来使用,但很不方便,便询问公司是否考虑开发一款可以治疗此症状的产品。
  受此启发,云南白药开始尝试研发牙膏。既然是牙膏,首先在外观上看起来要与市面上已有的普通牙膏类似;其次,在口味上,要祛除药味,这样才能实现牙膏与药物的完美结合。经过多次试验,并充分结合消费者的市场调研结果,公司最终为白药牙膏选择了留兰香型这一口味。
  在产品的卖点上,云南白药主打止血功效和高品质。另一个卖点则是云南白药的高定价,20元一支牙膏本身就足以引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这牙膏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居然可以卖这么贵!”实际上,前期抱着尝试心理的人群不在少数。
  当时董事长提出来的理念是:我们只为1000万人做牙膏。比如这1000万人代表1000万个家庭,每个家庭一年消费8支白药牙膏,一年总计可以卖出8000万支牙膏。即便考虑到有个别消费者会定期或者不定期更换牙膏品牌,市场容量也相当可观。
  白药牙膏上市之前,保健品、化妆品领域都有高端低端产品之分,但在高端牙膏市场上,除了狮王的 ZACT(渍脱,专业除烟渍牙膏)定价为15~16元外,难觅其他品牌的踪迹。白药牙膏横空出世,无疑抢占了一个市场先机。白药牙膏之后,GSK舒适达、高露洁、佳洁士纷纷推出高端牙膏。
  白药牙膏真正开始盈利是在2007年。


  起初,云南白药成立专门的试销项目小组,先从最熟悉的连锁药店这一渠道入手,在昆明的云南白药大药房试销。之后逐步尝试在社区、公园等做促销。相比于药品,作为日化产品的牙膏做促销显然不受到任何管制。
  这个时候的白药牙膏只是公司一个试水产品,也没有人能够遇见它未来的市场空间会有多大。谨慎起见,牙膏并未设立单独的事业部,而是在各地分公司卖药品的部门兼顾卖牙膏。
  2005年上半年,云南白药统计牙膏的销售数据后发现,如果有100支牙膏,其中有90支是从商超卖出去的,于是就全力主攻这一渠道。当时即便已有多个药店成功试水白药牙膏,但这些样板案例仍不足以打动商超的人员:“你这个产品价格这么高,又没有什么知名度,能卖得动吗?”
  总有那么一两个超市愿意尝试。当时我们帮超市算过一笔账:一支4元的牙膏,一般零售店赚15%的毛利率就是0.6元;但如果是一支20元的牙膏15%的毛利率就赚3元。这样算下来,卖5支普通牙膏才抵得上卖一支白药牙膏的利润。只要有一家超市试水成功,就可以由点及面,将产品逐步铺货到更多的超市。
  2006年,公司成立了健康产品事业部专门负责牙膏销售。从公司整体的战略层面来考虑,首先要保证主业药品的收入不受影响。所以在营销人员的选择上,优先考虑药品,药品部门挑剩下的销售人员才会分配到牙膏市场。当时的销售人员只有200~300人,后来对于牙膏营销人员的招聘更多看中的是快消品的经验。现在这一销售人员的队伍已经达到3000多人。
  这也是我们异常艰苦的一年,牙膏还处于导入期,新组建的营销队伍对快消品市场几乎一无所知。公司为健康产品事业部定下的销售指标是从8000万元做到3.2亿元,增长率达400%。最终我们的年销售额只完成了2.3亿元。当年,白药牙膏开始逐步完善渠道,市场从上往下渗透,从市、县再到乡镇一级。超市逐步从沃尔玛、家乐福再到中型超市,再到便利店。为了更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商超的运作规律和方法,我们请了第三方公司来做指导,比如促销产品的堆头怎么做,产品如何在超市货架陈列等等。
  此后,我便逐步从市场一线转向后台。随着白药牙膏产品种类的逐步丰富,产品销量逐年攀升,需要匹配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和推广策略。由于白药牙膏是以功效切入市场,但如果只定位为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功效,市场容量无法进一步扩大,未来拓宽市场,最终将整个牙膏产品线定位为口腔保健,由此推出了主打中端牙膏市场的金口健系列和高端市场的朗健系列。
  在我看来,白药牙膏的成功有60%得益于云南白药这四个字。所以云南白药近两年推出的养元清洗发水、千草堂沐浴露等日化产品,其实很难复制牙膏的成功。整个洗发水的团队基本上还是按照牙膏的路数在走,但洗发水面临的竞争环境显然要惨烈得多。
  云南白药自己都很难复制牙膏的成功,别人又怎能轻易复制得了?
其他文献
2013年,我国医药产业克服了欧美经济持续低迷等不利影响,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对外贸易总额、实现利润总额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单体药店:长尾市场已经形成  “国药系”人事变阵  2013年11月11日,国药控股宣布,佘鲁林辞任董事长;执行董事魏玉林获委任为新任董事长,任命李智明为新任总裁。同时,汪群斌辞任副董事长,该职位由陈启宇担当。  2013年12月31日,天坛生物原董事、
期刊
虽然之前有南京医药等诸多失败案例,但高举新医改破除“以药补医”大旗的医药巨头们,近期又开始加码医院药房托管。中药饮片行业生产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康美药业不到半月已将广东、吉林、辽宁三省80余家医疗机构的药房收入囊中,令业内咋舌。  康美药业其实并不是唯一一家在近期启动药房托管这一业务的公司。仅去年一年时间,披露药房托管业务的公司就包括嘉事堂、华润广东医药、华源医药、广州医药等。而据商务部《201
期刊
国内乙肝疫苗市场“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正在被改写。天坛生物有望取代康泰生物,坐上乙肝疫苗公共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去年年底的乙肝疫苗致死事件曝出后,占据国内乙肝疫苗市场份额近八成的三大生产厂商深圳康泰、天坛生物、大连汉信开始拼杀出位,“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正在被改写。  虽然年初CFDA、卫计委曾联合通报称深圳康泰生产的乙肝疫苗不存在质量问题,但已无力改写27省全面停用的事实,其空出的市场份额正在
期刊
日前,“中国体检第一股”—慈铭体检公告了暂缓发行的决定,使得其上市之路变得扑朔迷离。慈铭体检是IPO开闸之后的第二家暂缓上市的医药股,始作俑者为奥赛康。  同样的命运背后是相似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慈铭体检与奥赛康都是保荐机构对其估值不菲,且存在巨额存量股有待消化的情况。在慈铭体检之前,奥赛康在发行极少新股的同时,卖出4360.35万股的老股,在定价达到72.99元/股的背景下,老股东将一次性套现3
期刊
2014年1月刊封面文章 《好医生:他的胜利是行业的胜利》  看到《好医生:恒守行业本质》一文颇感亲近,因为我家的大药房曾经的名称就是好医生大药房。当时还请教过父亲为何要以“好医生”命名,父亲的解释是好医生这家医药企业的产品在农村很受认可。那个时代在甘肃陇南活跃着两支普药公司的销售队伍,一支来自好医生药业,一支来自蜀中药业。由于父亲是医生出身,所以很注重产品疗效,故而更多的产品来自好医生。  看完
期刊
第一三共(中国)在2012年完成了中国地区的事业整合,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销售额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全面推进公司经营业务的同时,我们也一直致力推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组建了第一三共(中国)完整的社会责任体系,在环境保护、合规教育、社会公益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在公司内部推动营造合规、守信的工作氛围,将“创新、诚实、激情”作为我们实践社会责任的原动力和基本准则。  从
期刊
国大药房起源于北京、上海,逐步以资本形式进入了全国多个城市,但其原有品牌一直没有改造。2012年下半年国大药房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品牌升级,预计到2013年年底会完成品牌统一,但整个品牌升级需要四年时间。  国大药房将自身的品牌定位为“健康所需,国之大者”,这也是国大的品牌释义与品牌精髓。  原来国大药房的门店中既有面积较小的专业便利店,又有面积较大的旗舰店,以及自己定位的中心店。经过分析发现,在国大
期刊
2013年,可以看到复星医药在整个市场上的变化,我们核心业务的架构十分清晰了。制药产业是最大的一块;器械诊断领域,2013年并购了Alma,诊断业务通过这两年全球化的技术引进不断发展,也在成型;医疗服务领域,我们要形成领先的格局;我们还有国药控股的优势。这就是复星医药现在做的。我们要类比腾讯和强生的架构,在中国医药健康行业的公司中,通过三个业务板块加国控的价值,创造出医药产业向世界级企业靠拢的更大
期刊
自《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发布以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出现很多变化。  一是行业销售规模保持较快发展。2013年前三季度,药品流通市场仍呈稳步发展态势。商务部快报显示,1~9月,全国七大类药品商业销售总额达10184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统计直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274亿元,同比增长17%,平均利润率为2.1%。  二是行业结构调整加快,集中度不断提高。2012年,销售总
期刊
所谓突破式成长不仅是指人才数量上和速度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人才质量的提升是突破式的、创新性的和跳跃式的。我们该如何做到这种突破式的成长?  第一,要建立自信心。  我29岁创办绿叶制药,那时候的我比现在的我更敢想敢做,没有研发经验,没有生产经验,没有销售经验,但我一直坚信自己可以干出点成绩来。现在经验丰富了,做事有时候反而容易患得患失,所以不要以为经验不足就不足以成事,要坚信自己能担挑起重担!我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