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现状。强调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及时更新系统内的数据信息、经常培训操作人员是保证系统健康运行的基本前提。为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对系统管理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师生提出了基本要求。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44-03
Based on C/S and B/S Model of the Credit System Under th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peration and Practice
YANG Ji-ping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running status of our colleg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emphasiz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ight bylaw; clearifies duties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dividually; collaborates with each department the working realtionship; updates the system’s data information in time and often trains operators as the basic precondition for running the system safely. The system brings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the system administroators, the workers of the management department as well as the faculty so as to make sure the normal behavior of the running system.
key words: high academi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redit system
1 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为适应多校区办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自主权增强、学分制模式下学生选课自由度增加的实际,多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教务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自动化的管理。我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1.5万多人,2006年秋学期开始分两个校区办学,选用了杭州正方公司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一个集Client/Server和Browser/Web Server技术于一体,涉及教学管理各环节,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涵盖全部教学管理业务的多模块综合性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对教务教学更科学规范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基本满足了对教务教学信息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查询要求,同时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一个较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大致应包括:系统维护、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实践管理、收费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毕业生管理等十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应具有基本数据的导入与导出功能,各子系统还应具有统计、查询、打印功能。
2.1 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子系统包含的项目较多,如系统初始化、创建用户、为用户授权和加密、各代码表的维护、数据备份、系统设置与更新、表结构维护等。
2.2 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性文件,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来实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用于对全校各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学期开课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等进行管理,并根据学期开课计划进行教学任务的具体落实,是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核心。该子系统中的两个关键数据库(课程库和教学计划库),最有效的建库方式是先建成Excel表,充分利用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进行数据录入与校验,最后导入到系统内,从而实现快速录入、准确录入的目标。根据教学计划生成学期开课计划,再由各教学单位上网落实学期教学任务,生成排课数据。
2.3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子系统将高校招生录取的新生信息库导入本系统,学生信息库的建库方式与教学计划库的建库方式相似,先建成Excel表(充分利用招生录取信息库进行制表),校验后导入最为快捷。学生管理子系统有多个功能模块,分别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分为注册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奖惩记载等。其中注册管理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学期进行网上注册;学籍管理可对学生所发生的转专业、转学、休学、停学、复学、退学、主辅修等进行管理;住宿管理能对在校学生的住宿情况进行管理;奖惩管理能记载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和受到的处分。
2.4 智能排课
实施学分制后,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给智能排课与考试管理带来的巨大困难。智能排课能根据学期执行计划的教学任务落实情况、现有教学场地资源、排课特殊要求进行课表自动编排,自动进行冲突检测,未排课程或编排不合理课程可采取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手工干预。排课过程中可实时查询教师、教室、班级课表,使得课程的安排尽量合理,教师和学生都可通过Web功能查阅个人课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调整情况给予实时记录。教学班学生名单,如属于必修课可由系统自动生成。如属于选修课则根据学生网上选课结果自动生成。
2.5 考试管理
考试管理主要根据开课部门开设的课程进行安排,判断专业班级的教学任务和学生选课情况是否冲突。系统实现了考试时间安排、考试地点安排、监考教师安排和板块课程分级考试安排等。在考试课程、考试时间、场地、监考教师等考试信息确定后,学生、教师、监考人员可上网查看考试安排的相关信息,二级学院的教务秘书可将考试安排情况打印出来发到各班及相关人员。
2.6 学生成绩管理
成绩管理是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而言,学生成绩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任课老师在规定期限内在网上完成所授课程学生成绩的录入和校对工作。补考成绩和重修成绩由开课部门录入。学生可上网查询个人历年的成绩。系统还提供学生在校期间分学年学期获得学分和学分绩点的统计功能,为学籍监控提供依据。
2.7 学生选课管理
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也就是说衡量学校实行学分制是否成功的依据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开出足够的系统选修课[1]。努力开出一大批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质量高的选修课,是选课制实施的基础,但开出的课程选修课越多,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我们在教学计划中,详细说明各专业在校学习期间内所设置的课程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对校选修课(我校称为素质课程)则配以素质课程指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以便制定长远的学习和发展计划,也可避免选课时盲目性和随意性。基于C/S和B/S模式的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为学分制的实施定奠了坚实的基础。由总控制台对选修规则进行设置,安排学生选课的轮次、时间、选课范围、选课对象,确保学生的选课活动有序、合理。根据开课原则,确定教学班,自动生成学生个人课表、教学班学生名单、教师网上录入成绩的名单。
2.8 教学质量评价
系统提供教学质量评价平台,分为学生评价任课教师、教师评价教师、管理人员评价教师等。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规定,对被评对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使任课教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行评价和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已列入教学质量评价之中,评价结果更合理、更具科学性。
2.9 毕业生管理
毕业管理主要功能有:毕业生辅助信息的维护、毕业资格审核、学位预审查、学生在校成绩总表和学生学籍卡打印。同时可以解决毕业班学生为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制作简历时出具成绩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
3 实现网络化教学管理的主要经验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有效的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2]。长期以来,从新生入校注册、制定教学计划、编排课程表、考试、录入成绩,到毕业生管理、成绩打印等一系列简单的事务性操作,使高校教务处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繁忙之中,从而造成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精力抓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总结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水平低,容易出现差错。而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化的管理,能节省大量的手工劳动,使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3.1 规章制度要建立健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保障,促使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达标,即使技术再先进,功能再完善的信息平台,也必然是摆设[3]。为了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作者认为必须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学分制特点和学校事业发展实际、操作性强、不流于形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各科室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务秘书岗位职责》、《学分制试行条例》、《教学计划制订细则》、《教学大纲制订细则》、《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等,做到用制度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教学管理质量。同时还应建立起合理的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
3.2 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
教学管理的基本点是通过协调使教学工作稳定地运行。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系统内外部的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务处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教务处与二级学院之间、各二级学院相互之间必须做到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职责明确、目标一致,依据教学规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各自的管理职权,对各项教学活动及相关的辅助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指挥和调度,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稳定有序运行。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的特点在于信息共享,而各种信息的采集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分头及时采集和录入,然后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数据的维护实现信息共享。没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网络化教学管理不可能很好地实现。
3.3 各项数据要及时更新
系统的维护与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修改和调整,才能使系统的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例如,新生信息不进入系统就无法对新生进行排课;教师信息不更新,教学任务就不能落实;学生成绩(包括补考成绩和重修成绩)不及时录入系统,就无法进行毕业审核;学籍异动信息不到位,有关学生人数的各种统计报表就不能反映真实现状。必须要求各职能部门及时将变化的信息准确及时传输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内,确保教学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3.4 管理人员要培训到位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应用为重点,在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应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如果因宣传不到位大家不想使用这个系统、人员培训不到位大家不会使用这个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就不可能体现出来。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向全校师生宣传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强宣传教学管理信息化给教学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带来的方便,宣传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意义,提高全员主动学习和使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识。教务处给各院(系)的教务秘书印发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指南》,并进行多次的网上操作培训,演示讲解各功能模块的操作要领;给师生印发了《系统操作指南》,举办了多期培训班,指导师生进行网上操作,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深入广泛地推广和使用。
4 系统运行对相关人员的要求
4.1 系统管理员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系统中保存着许多“敏感”的信息,如用户登录密码、学生成绩、数据代码等等。我校目前使用的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系采用三层结构设计,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客户端,系统的安全性高、可维护性好。系统维护用于对全校所有用户读写权的操控,是系统安全运行的保障。系统管理员通过对用户和用户权限的管理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对用户及其读写权限做出严格的规定。用户凭用户名和口令进行登录,系统也会根据其身份确定其访问权限;如为非法用户,系统会拒绝其访问。授权用户进入系统后,拥有对数据库读取权的用户可查询相关信息,拥有对数据库修改权的用户可修改相关信息。管理员还可以动态地调整用户的权限。
由于系统管理员拥有对系统的绝对控制权,可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控制。在使用权限配置上哪怕出一点点疏漏,或许会给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性故障。用户的创建、密码的设置、使用权限的配置、代码字典的维护、关键数据库的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等工作也是由系统管理员承担,这就要求系统管理员既要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要精通教学管理业务。所以系统管理员应该由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都高的人员来承担,而且必须是专人负责。
4.2 教学管理人员
教学管理人员既能在C/S端操作、又能在B/S端操作,对系统的操控度同样是相当高的。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和各院系的教务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中的一支关键力量,是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群体。学校的各项教学改革措施要靠他们具体落实、各项教学任务要靠他们来安排,例如:教学计划的出笼、学期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的每一节课的上课时间和地点的安排、考试安排、学生成绩的汇总、成绩的审核与打印、毕业审核、学生选课安排、教学工作量核算,补考和重修的安排等,都由他们具体承担,工作相当辛苦。但有时还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很多事情根本就无对错之分,有时还可能会遭来无端的指责,产生失落感、自卑感、焦虑感等[4]。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能只停留在行政事务的认识层向,而要把教学管理当作是一门科学,一项值得追求的事业,同时加强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学习,能够熟练操作整个网络系统。真正做到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强、专业素养好、创新精神足、服务意识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和各院系的教务秘书的任务分工很明确,各负其责,但分工不分家。
4.3 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都只能通过B/S端对系统进行访问,上网浏览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尽管对系统的操控度相对较小,但学生学业成绩的录入是所有教师的一项关键事务。个人基本信息的维护、网上选课,活动报名、网上教学质量测评等项目同样需要广大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在规定期限内上网完成相应的信息采集工作,保证系统内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莫勤德. 浅议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J]. 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6):10.
[2] 钟海青. 浅说高校教务管理[J]. 中国大学教学,2005(6):31.
[3] 刘开南. 浅谈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2005(2):84.
[4] 姚美红.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心理不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 教育探索,2006(1):103.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44-03
Based on C/S and B/S Model of the Credit System Under th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peration and Practice
YANG Ji-ping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running status of our colleg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emphasiz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ight bylaw; clearifies duties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dividually; collaborates with each department the working realtionship; updates the system’s data information in time and often trains operators as the basic precondition for running the system safely. The system brings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the system administroators, the workers of the management department as well as the faculty so as to make sure the normal behavior of the running system.
key words: high academi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redit system
1 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为适应多校区办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自主权增强、学分制模式下学生选课自由度增加的实际,多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教务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自动化的管理。我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1.5万多人,2006年秋学期开始分两个校区办学,选用了杭州正方公司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一个集Client/Server和Browser/Web Server技术于一体,涉及教学管理各环节,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涵盖全部教学管理业务的多模块综合性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对教务教学更科学规范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基本满足了对教务教学信息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查询要求,同时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一个较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大致应包括:系统维护、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实践管理、收费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毕业生管理等十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应具有基本数据的导入与导出功能,各子系统还应具有统计、查询、打印功能。
2.1 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子系统包含的项目较多,如系统初始化、创建用户、为用户授权和加密、各代码表的维护、数据备份、系统设置与更新、表结构维护等。
2.2 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性文件,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来实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用于对全校各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学期开课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等进行管理,并根据学期开课计划进行教学任务的具体落实,是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核心。该子系统中的两个关键数据库(课程库和教学计划库),最有效的建库方式是先建成Excel表,充分利用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进行数据录入与校验,最后导入到系统内,从而实现快速录入、准确录入的目标。根据教学计划生成学期开课计划,再由各教学单位上网落实学期教学任务,生成排课数据。
2.3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子系统将高校招生录取的新生信息库导入本系统,学生信息库的建库方式与教学计划库的建库方式相似,先建成Excel表(充分利用招生录取信息库进行制表),校验后导入最为快捷。学生管理子系统有多个功能模块,分别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分为注册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奖惩记载等。其中注册管理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学期进行网上注册;学籍管理可对学生所发生的转专业、转学、休学、停学、复学、退学、主辅修等进行管理;住宿管理能对在校学生的住宿情况进行管理;奖惩管理能记载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和受到的处分。
2.4 智能排课
实施学分制后,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给智能排课与考试管理带来的巨大困难。智能排课能根据学期执行计划的教学任务落实情况、现有教学场地资源、排课特殊要求进行课表自动编排,自动进行冲突检测,未排课程或编排不合理课程可采取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手工干预。排课过程中可实时查询教师、教室、班级课表,使得课程的安排尽量合理,教师和学生都可通过Web功能查阅个人课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调整情况给予实时记录。教学班学生名单,如属于必修课可由系统自动生成。如属于选修课则根据学生网上选课结果自动生成。
2.5 考试管理
考试管理主要根据开课部门开设的课程进行安排,判断专业班级的教学任务和学生选课情况是否冲突。系统实现了考试时间安排、考试地点安排、监考教师安排和板块课程分级考试安排等。在考试课程、考试时间、场地、监考教师等考试信息确定后,学生、教师、监考人员可上网查看考试安排的相关信息,二级学院的教务秘书可将考试安排情况打印出来发到各班及相关人员。
2.6 学生成绩管理
成绩管理是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而言,学生成绩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任课老师在规定期限内在网上完成所授课程学生成绩的录入和校对工作。补考成绩和重修成绩由开课部门录入。学生可上网查询个人历年的成绩。系统还提供学生在校期间分学年学期获得学分和学分绩点的统计功能,为学籍监控提供依据。
2.7 学生选课管理
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也就是说衡量学校实行学分制是否成功的依据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开出足够的系统选修课[1]。努力开出一大批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质量高的选修课,是选课制实施的基础,但开出的课程选修课越多,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我们在教学计划中,详细说明各专业在校学习期间内所设置的课程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对校选修课(我校称为素质课程)则配以素质课程指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以便制定长远的学习和发展计划,也可避免选课时盲目性和随意性。基于C/S和B/S模式的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为学分制的实施定奠了坚实的基础。由总控制台对选修规则进行设置,安排学生选课的轮次、时间、选课范围、选课对象,确保学生的选课活动有序、合理。根据开课原则,确定教学班,自动生成学生个人课表、教学班学生名单、教师网上录入成绩的名单。
2.8 教学质量评价
系统提供教学质量评价平台,分为学生评价任课教师、教师评价教师、管理人员评价教师等。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规定,对被评对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使任课教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行评价和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已列入教学质量评价之中,评价结果更合理、更具科学性。
2.9 毕业生管理
毕业管理主要功能有:毕业生辅助信息的维护、毕业资格审核、学位预审查、学生在校成绩总表和学生学籍卡打印。同时可以解决毕业班学生为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制作简历时出具成绩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
3 实现网络化教学管理的主要经验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有效的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2]。长期以来,从新生入校注册、制定教学计划、编排课程表、考试、录入成绩,到毕业生管理、成绩打印等一系列简单的事务性操作,使高校教务处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繁忙之中,从而造成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精力抓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总结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水平低,容易出现差错。而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化的管理,能节省大量的手工劳动,使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3.1 规章制度要建立健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保障,促使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达标,即使技术再先进,功能再完善的信息平台,也必然是摆设[3]。为了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作者认为必须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学分制特点和学校事业发展实际、操作性强、不流于形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各科室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务秘书岗位职责》、《学分制试行条例》、《教学计划制订细则》、《教学大纲制订细则》、《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等,做到用制度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教学管理质量。同时还应建立起合理的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
3.2 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
教学管理的基本点是通过协调使教学工作稳定地运行。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系统内外部的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务处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教务处与二级学院之间、各二级学院相互之间必须做到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职责明确、目标一致,依据教学规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各自的管理职权,对各项教学活动及相关的辅助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指挥和调度,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稳定有序运行。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的特点在于信息共享,而各种信息的采集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分头及时采集和录入,然后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数据的维护实现信息共享。没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网络化教学管理不可能很好地实现。
3.3 各项数据要及时更新
系统的维护与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修改和调整,才能使系统的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例如,新生信息不进入系统就无法对新生进行排课;教师信息不更新,教学任务就不能落实;学生成绩(包括补考成绩和重修成绩)不及时录入系统,就无法进行毕业审核;学籍异动信息不到位,有关学生人数的各种统计报表就不能反映真实现状。必须要求各职能部门及时将变化的信息准确及时传输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内,确保教学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3.4 管理人员要培训到位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应用为重点,在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应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如果因宣传不到位大家不想使用这个系统、人员培训不到位大家不会使用这个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就不可能体现出来。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向全校师生宣传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强宣传教学管理信息化给教学工作和生活各方面带来的方便,宣传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意义,提高全员主动学习和使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识。教务处给各院(系)的教务秘书印发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指南》,并进行多次的网上操作培训,演示讲解各功能模块的操作要领;给师生印发了《系统操作指南》,举办了多期培训班,指导师生进行网上操作,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深入广泛地推广和使用。
4 系统运行对相关人员的要求
4.1 系统管理员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系统中保存着许多“敏感”的信息,如用户登录密码、学生成绩、数据代码等等。我校目前使用的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系采用三层结构设计,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客户端,系统的安全性高、可维护性好。系统维护用于对全校所有用户读写权的操控,是系统安全运行的保障。系统管理员通过对用户和用户权限的管理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对用户及其读写权限做出严格的规定。用户凭用户名和口令进行登录,系统也会根据其身份确定其访问权限;如为非法用户,系统会拒绝其访问。授权用户进入系统后,拥有对数据库读取权的用户可查询相关信息,拥有对数据库修改权的用户可修改相关信息。管理员还可以动态地调整用户的权限。
由于系统管理员拥有对系统的绝对控制权,可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控制。在使用权限配置上哪怕出一点点疏漏,或许会给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性故障。用户的创建、密码的设置、使用权限的配置、代码字典的维护、关键数据库的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等工作也是由系统管理员承担,这就要求系统管理员既要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要精通教学管理业务。所以系统管理员应该由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都高的人员来承担,而且必须是专人负责。
4.2 教学管理人员
教学管理人员既能在C/S端操作、又能在B/S端操作,对系统的操控度同样是相当高的。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和各院系的教务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中的一支关键力量,是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群体。学校的各项教学改革措施要靠他们具体落实、各项教学任务要靠他们来安排,例如:教学计划的出笼、学期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的每一节课的上课时间和地点的安排、考试安排、学生成绩的汇总、成绩的审核与打印、毕业审核、学生选课安排、教学工作量核算,补考和重修的安排等,都由他们具体承担,工作相当辛苦。但有时还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很多事情根本就无对错之分,有时还可能会遭来无端的指责,产生失落感、自卑感、焦虑感等[4]。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能只停留在行政事务的认识层向,而要把教学管理当作是一门科学,一项值得追求的事业,同时加强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学习,能够熟练操作整个网络系统。真正做到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强、专业素养好、创新精神足、服务意识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和各院系的教务秘书的任务分工很明确,各负其责,但分工不分家。
4.3 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都只能通过B/S端对系统进行访问,上网浏览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尽管对系统的操控度相对较小,但学生学业成绩的录入是所有教师的一项关键事务。个人基本信息的维护、网上选课,活动报名、网上教学质量测评等项目同样需要广大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在规定期限内上网完成相应的信息采集工作,保证系统内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莫勤德. 浅议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J]. 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6):10.
[2] 钟海青. 浅说高校教务管理[J]. 中国大学教学,2005(6):31.
[3] 刘开南. 浅谈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2005(2):84.
[4] 姚美红.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心理不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 教育探索,200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