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句子的含义理解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wenv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句子的含义理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型,它在中考中出现的相对少一些,但却又十分的重要。它犀利地找到了学生们知识储备的薄弱区,总在不经意间跃然于试卷之上,无情地收割着学生们的可怜分数。
  我们在平时的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应是“鉴赏题”和“作用理解题”,所以就导致了学生们思维误区的情况发生,以为“句义理解题”不会考。可是,不能想怎么出题就怎么出题,真到了考察该题型的时候,大批学生们往往手足无措,望卷泪两行,捶胸顿足恨当初没有认真复习一下句义理解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句子的含义理解,其中最常见的简单问法包括:
  无论是句子的理解還是句子的含义,我们都可以把它理解为“句子的含义理解”类题型。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问:“那这样的话,句子的赏析题又算是什么呢?”在这里需要注意,一定要区分清楚“赏析”就是赏析,题目中必然会提出直接的要求或间接的提示。
  当然,这样理解句子就要结合我们的基本思想,一个句子必然会传达一定的内容,而要传达一定的内容,就必然会包含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有人问:“你吃饭了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食堂门口问和在厕所门口问,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表达,因此我们在理解一个句子含义的时候,还必须要结合语境。
  句子的含义理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字面义”即句子字面上的意思;第二类是“语境义”即结合语境,该句在文中的含义,它往往结合主旨;第三类是“句外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在实际的考试中,“句外义”的考试相对来说比较少,而真正常考的就是“字面义”和“语境义”。
  在解题上,解题的技巧是“字面义+人物+主旨”,然后再结合语境“句不离段”的原则,把句子放到段落当中去,结合它所在段落的语境,去理解人物及思想感情。在解题方法上要分三步走,第一要解释句子的字面义,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解释;第二要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言外之意;第三要结合语境、结合文章的人物、结合思想感情去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句子含义”(理解)一般不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这种要求只会在“赏析题”中。句子的含义理解往往更重视深一层的含义,也就是要结合文章的任务和主旨,或者是语境中思想感情所表达的某种含义。
  接下来就是答题步骤,常见的答题步骤应依据题意。如“这个句子的本意是什么”这种提问指的是句子的表层含义,它一般不需要解释;“在这里,指……?”这种发问是言外之意,一般也很少考。
  前面我例举了几个“句子的含义理解类题型常见的简单问法”,这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已。其实句子的含义理解类题型,还有难度系数比较高一些的提问方法,这才是我们日常中最常见、最常考,在中考中常出现的提问形式。
  命题人总会挖一些陷阱,等待着学生丢分,就如表2第3问中的“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很多学生一看“加点词语”会想:“哦,这没问题的”,但一看到“怎样的心理”就容易去联想句子的含义理解类题型之外的题。殊不知,凡是问到一个人是怎样的心理,我们就要想一个问题,一句话当中包含“心理”,这是不是变相地询问这是什么含义呢?例如有人问你:“你刚才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呀?”其实这就是变相地问你:“你刚才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啊?你给我解释解释!”
  表2第4问看起来又是一种和“含义理解类题型”不相关的题型,表面上问的是“我怎么可以”能否替换成“我不能”,这看起来是在问能不能替换,但实际上只要你回答“能”就一定拿不到分数。
  有些同学容易犯“想当然”的毛病,不去想原文给出的词,这一定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后的最合适的词。这道题最核心的问题还不是这个,而是后面的“好不好?”其意思是:“原文的那个词不替换,这是为什么;既然好,它又好在哪?”这个时候我们还要想一想,说这个词用得好,用得特别的贴切,其实它还是在考原来那个词的含义、理解。
  不用说,表2第5问肯定也是一个“含义理解类题型”。大多数文章的题目都是由词语构成的一个短句(或者题目就是一个词语)。那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表2第5问是一个特殊的句子含义理解题。我们会发现,原来句子含义理解题不仅仅会考在行文过程中的词,有的时候还会考题目里面的词。
  答题不是打靶射击,不能凭感觉乱猜,还得用公式来解决。即“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概括事件/找出原因+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中心情感”。总共有5个步骤,但其实也就是前文的“字面义+人物+主旨”。分解词语是为了把句子拆开逐步理解,即当词语为一个短语时,首先要分解它之后再做解释;在词语解释时要注意“本义+文中义”(即“字面义”和“语境义”);若词语在题目中,那就要联系全文概括所有与词语相关的事件。
  有些同学做此类题型常常丢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辨别不清楚题型”。他们无法辨别这是“含义理解题”还是“赏析题”。不得不说很多同学就是喜欢张冠李戴,“赏析题”“作用题”“概括题”和“含义理解题”各自有各自的解题方法和特征,在这一点上,各位同学需要特别留意。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
其他文献
自读课文,要将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自主思考、增进阅读理解力。从教材阅读体系来看,自读课文并非完全由学生来完成,而是要善于激活学生自主意识,围绕阅读主线,联结课内与课外,促进学生将教读课所学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迁移到自读课文中,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目标。显然,自读课文,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领,搭建学生自读、伙伴互读情境,让学生从阅读中拓展思维,读懂、读透课文。  
期刊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被收录在部编版小学教材中。这篇文章以灵活轻快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神形兼备地描绘出威尼斯的异国风情。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精确地抓住小艇的特点,并与周围的景象以及人物的活动相结合进行描写,为读者展现出水上城市的别致风情。欣赏这篇文章,可以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探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于科普文阅读做了这样的要求:在分析综合能力考查方面,要求考生能够分析语言特色;在鉴赏评价能力方面,要求考生在答卷过程中,需要对科普文的相关特点进行深入探究,详细思考并进行判断。根据以往阅读题目来看,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绍相关科学知识,是一种说明文体。在考查过程中,通常以小品文为主。整篇文章用词通俗易懂并且严谨准确,趣味性强。考试时命题的形式也较为灵活,笔者结合试题对科普文语言特点
期刊
前一阶段,我在苏州市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研讨活动中,执教了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走进小说天地”,其中有关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程预设和课堂生成有很大的可變性,要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及学习素养来设计活动计划方案,采取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法,才能有效提升综合性学习效果。  一、选择适切的活动主题  “走进小说天地”共有三个部分:小说故事会、小说人物大家谈和展开想象的翅膀,每个部分又设计了四个活动,
期刊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是侧重于文章主题思想的聚焦,即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以及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但由于鲁迅作品时代背景较久远,学生个人经历、经验有限,情感理解能力不高,学生在学习语文作品时尤为畏惧接触周树人先生的小说。笔者认为,如果语文教学中能轻主题思想挖掘,重鲁迅文本的写作分析, 或许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消除畏惧感。现以小说《祝福》为例,寻求它对学生写作的启示。  一、依据主题选择题材  写作构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这篇文章聚焦小人物,却写出了大人物的感觉,让读者对阿长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艺术境界的生成无疑与作者深厚的写作工夫分不开,文章中作者将“铺垫”艺术运用到极致。下面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内容,简要探讨一下《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铺垫之妙。  一、在欲扬先抑中铺垫  欲扬先抑是铺垫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写作中被得到广泛的运用,它借助“先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