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方法:对强冷凝集的血常规检测标本分别采用未处理的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血浆置换法、标本3倍稀释37℃水浴法,利用sysmexXT-40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与传统的显微镜手工计数法计数WBC、RBC、PLT 、微量法测定HCT等项目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强冷凝集的标本检测时,仪器出现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与传统方法比较,PLT、WBC测定受强冷凝集素影响较小;而强冷凝集素对RBC、HCT、MCV、MCH和MCHC的测定造成严重干扰,其中RBC、HCT显著减低,MCV、MCH和MCHC异常增高,Hb与RBC比例明显异常。PLT用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3倍稀释37℃水浴法所测结果,RBC、HCT 用血浆置换法、稀释3倍法所测结果以及WBC用上述4种方法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差异均不大,符合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分析质量要求。但血浆置换法对PLT影响明显;而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对RBC、HCT影响明显。结论:对强冷凝集标本推荐采用3倍稀释37℃水浴法检测,可以有效地消除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干扰。
【关键词】冷凝集;血常规;水浴;3倍稀释;微量法
【中图分类号】R 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03—02
血常规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也是临床医生最先获得患者资料的检验项目,先进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检测结果,其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某些因素可干扰血液分析仪计数而出现异常检测结果,冷凝集是常见的干扰因素之一。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某男,58岁。2013年4月23日因骨折前来我院就诊(经询问其是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其血常规检测结果见表1。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公司的XT-4000的血液分析仪与配套原装试剂,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质控物,OlympusCX21双目显微镜,移液器(20-200μl),微量吸管,毛细管,EDTA—K2末梢血抗凝管,高速离心机。仪器使用前均已校准,每日测定质控物,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
1.3 分析方法
1.3.1血常规分析方法
将冷凝集标本,采用下述不同方法处理后在SysmexXT-4000上检测。①直接检测;②37℃水浴30min后检测;③160g离心6min,弃上清后加入等量的稀释液充分混匀,反复洗涤3次后上机检测;④采用EDTA—K2末梢血抗凝管,取40μl末梢血加入80μl稀释液中,37℃水浴30min后检测。同时采用手工显微镜方法计数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以及微量法测定红细胞比容(HCT):取末梢血,充入含有肝素抗凝剂的一次性专用毛细管内,封口后,用水平式毛细管离心机125000g离心5min,用专用刻度尺,读取红细胞柱和全柱长度,计算HCT值【1】。
1.3.2 冷凝集素效价测定
抽取患者不抗凝静脉血2ml,37℃水浴凝固后,迅速分离血清。取血清0.5ml用生理盐水倍比稀释后,加等量用生理盐水洗涤后的3人份混合的2%“O”型红细胞悬液混匀,4℃冰箱中静置2-4h后观察结果【1】。
2 结果
2.1 数据结果
强冷凝集的标本检测时,仪器出现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由表1检测结果可知,与传统方法比较,PLT、WBC测定受强冷凝集素影响较小;而强冷凝集素对RBC、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测定造成严重干扰,其中RBC、HCT顯著减低,MCV、MCH和MCHC异常增高,Hb与RBC比例明显异常。 PLT用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3倍稀释37℃水浴法所测结果,RBC、HCT 用血浆置换法、稀释3倍法所测结果以及WBC用上述4种方法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差异均不大,符合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分析质量要求【1】。但血浆置换法对PLT影响明显 ;而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对RBC 、HCT影响明显。
2.2 冷凝集效价检测结果
冷凝集效价检测结果为1:2048。
3讨论
冷凝集素是红细胞自身免疫抗体,多数以IgM型,少数为IgG、IgA型或它们的混合型[2]。大多数人血清中都存在冷凝集素,其效价在4℃ 时一般小于1:16,不会导致自身红细胞的凝集。但在某些病理(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支原体肺炎等)情况下,冷凝集素效价可异常增高。含有较高效价冷凝集素的血液离体后温度降低,较高效价冷凝集素与红细胞抗原相结合,使红细胞自身发生凝集,有时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凝集,但这种凝集是可逆的,当温度升高后(如37℃水浴),凝集的红细胞可自动解聚[3]。但当冷凝集素的效价高达1:10000以上时,标本即使经过37℃水浴30min后仍可导致RBC、HCT结果出现很大偏差,且MCH、MCHC的值与正常参考值极度偏离[4],本文主要探讨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于强冷凝集的标本经37℃水浴30min后无法有效消除冷凝集素对RBC、HCT检测的干扰。直接检测法和37℃水浴法RBC和HCT结果均显著下降,MCH和MCHC结果均显著增高,MCV轻度增高。这种现象是由于冷凝集素使红细胞聚集,导致RBC计数减少,从而导致HCT结果降低,MCH、MCHC的计算值显著增高。冷凝集对PLT的干扰文献报道不一致,本例结果显示PLT基本未受影响。
血浆置换法与手工计数法所测WBC、RBC及HCT的结果基本一致,而PLT的检测结果明显偏低,这可能是由于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吸弃血浆时,PLT易被一起吸掉有关,因为血液离心后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红细胞层,且离心力较低时,上层血浆富含血小板。结果提示,如用血浆置换法消除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PLT计数需采用直接检测或37℃水浴后的结果。
经过3倍稀释37℃水浴后检测得到的各项结果与手工法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稀释的作用导致标本的冷凝集素效价降低,成为相对较弱的冷凝集,此时将稀释后的标本37℃水浴30min即可消除冷凝集素对RBC、HCT的影响。由此可见3倍稀释37℃水浴法能够有效消除强冷凝集标本对血常规检测干扰,此时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但是需要注意,稀释的倍数必须准确,并且也要明确结果对应的稀释倍数,以确保报告的准确。
综上所述,为避免强冷凝集现象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干扰,建议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强冷凝集标本时,果断采取样本3倍稀释37℃水浴的方法,这样既能够有效的消除强冷凝集现象,同时能够节约时间,保证检验报告及时准确的发出。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93、80、129
[2]徐健,周道银,俞靖龙等.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方案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1,26(6):105-108
[3]盛磊,梁炜炜. 冷凝集素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消除[J].农垦医学,2007,29(3),210-211
[4]曾令军,李莉,吴庆等.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消除方法探讨[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5) 2-6
【关键词】冷凝集;血常规;水浴;3倍稀释;微量法
【中图分类号】R 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03—02
血常规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也是临床医生最先获得患者资料的检验项目,先进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检测结果,其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某些因素可干扰血液分析仪计数而出现异常检测结果,冷凝集是常见的干扰因素之一。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某男,58岁。2013年4月23日因骨折前来我院就诊(经询问其是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其血常规检测结果见表1。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公司的XT-4000的血液分析仪与配套原装试剂,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质控物,OlympusCX21双目显微镜,移液器(20-200μl),微量吸管,毛细管,EDTA—K2末梢血抗凝管,高速离心机。仪器使用前均已校准,每日测定质控物,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
1.3 分析方法
1.3.1血常规分析方法
将冷凝集标本,采用下述不同方法处理后在SysmexXT-4000上检测。①直接检测;②37℃水浴30min后检测;③160g离心6min,弃上清后加入等量的稀释液充分混匀,反复洗涤3次后上机检测;④采用EDTA—K2末梢血抗凝管,取40μl末梢血加入80μl稀释液中,37℃水浴30min后检测。同时采用手工显微镜方法计数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以及微量法测定红细胞比容(HCT):取末梢血,充入含有肝素抗凝剂的一次性专用毛细管内,封口后,用水平式毛细管离心机125000g离心5min,用专用刻度尺,读取红细胞柱和全柱长度,计算HCT值【1】。
1.3.2 冷凝集素效价测定
抽取患者不抗凝静脉血2ml,37℃水浴凝固后,迅速分离血清。取血清0.5ml用生理盐水倍比稀释后,加等量用生理盐水洗涤后的3人份混合的2%“O”型红细胞悬液混匀,4℃冰箱中静置2-4h后观察结果【1】。
2 结果
2.1 数据结果
强冷凝集的标本检测时,仪器出现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由表1检测结果可知,与传统方法比较,PLT、WBC测定受强冷凝集素影响较小;而强冷凝集素对RBC、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测定造成严重干扰,其中RBC、HCT顯著减低,MCV、MCH和MCHC异常增高,Hb与RBC比例明显异常。 PLT用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3倍稀释37℃水浴法所测结果,RBC、HCT 用血浆置换法、稀释3倍法所测结果以及WBC用上述4种方法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差异均不大,符合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分析质量要求【1】。但血浆置换法对PLT影响明显 ;而直接检测法、37℃水浴法对RBC 、HCT影响明显。
2.2 冷凝集效价检测结果
冷凝集效价检测结果为1:2048。
3讨论
冷凝集素是红细胞自身免疫抗体,多数以IgM型,少数为IgG、IgA型或它们的混合型[2]。大多数人血清中都存在冷凝集素,其效价在4℃ 时一般小于1:16,不会导致自身红细胞的凝集。但在某些病理(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支原体肺炎等)情况下,冷凝集素效价可异常增高。含有较高效价冷凝集素的血液离体后温度降低,较高效价冷凝集素与红细胞抗原相结合,使红细胞自身发生凝集,有时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凝集,但这种凝集是可逆的,当温度升高后(如37℃水浴),凝集的红细胞可自动解聚[3]。但当冷凝集素的效价高达1:10000以上时,标本即使经过37℃水浴30min后仍可导致RBC、HCT结果出现很大偏差,且MCH、MCHC的值与正常参考值极度偏离[4],本文主要探讨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于强冷凝集的标本经37℃水浴30min后无法有效消除冷凝集素对RBC、HCT检测的干扰。直接检测法和37℃水浴法RBC和HCT结果均显著下降,MCH和MCHC结果均显著增高,MCV轻度增高。这种现象是由于冷凝集素使红细胞聚集,导致RBC计数减少,从而导致HCT结果降低,MCH、MCHC的计算值显著增高。冷凝集对PLT的干扰文献报道不一致,本例结果显示PLT基本未受影响。
血浆置换法与手工计数法所测WBC、RBC及HCT的结果基本一致,而PLT的检测结果明显偏低,这可能是由于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吸弃血浆时,PLT易被一起吸掉有关,因为血液离心后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红细胞层,且离心力较低时,上层血浆富含血小板。结果提示,如用血浆置换法消除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PLT计数需采用直接检测或37℃水浴后的结果。
经过3倍稀释37℃水浴后检测得到的各项结果与手工法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稀释的作用导致标本的冷凝集素效价降低,成为相对较弱的冷凝集,此时将稀释后的标本37℃水浴30min即可消除冷凝集素对RBC、HCT的影响。由此可见3倍稀释37℃水浴法能够有效消除强冷凝集标本对血常规检测干扰,此时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但是需要注意,稀释的倍数必须准确,并且也要明确结果对应的稀释倍数,以确保报告的准确。
综上所述,为避免强冷凝集现象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干扰,建议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强冷凝集标本时,果断采取样本3倍稀释37℃水浴的方法,这样既能够有效的消除强冷凝集现象,同时能够节约时间,保证检验报告及时准确的发出。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93、80、129
[2]徐健,周道银,俞靖龙等.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方案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1,26(6):105-108
[3]盛磊,梁炜炜. 冷凝集素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消除[J].农垦医学,2007,29(3),210-211
[4]曾令军,李莉,吴庆等.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消除方法探讨[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