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教育在文化层面定位失衡现象剖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105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现代大众传播学理论角度来说,在音乐基础教育领域中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对象,教师传递给学习者的音乐内容构成,已不再是过去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单纯的“乐音运动”和音乐技能,而更应当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文化信息。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文化层面; 失衡现象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64-02
  担负音乐基础教育的教师,只有综合性的传教和传达音乐文化信息,教师所教学生,只有综合性的解读和接受音乐文化信息,其结果才有可能说得上是综合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提高。因此,首先将音乐基础教习内容视为一种综合型音乐艺术构成,看看这种综合型音乐艺术构成到底包含哪些最基本的文化层面,从而去发现我们过去的教育观念是否偏颇,教育体制是否陈旧,教学内容是否缺损,这当是我们实践音乐基础教育改革,以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前奏。
  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文化,在音乐基础教育的传授和学习实施过程中,会显现出它在内容结构上包含着若干内容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层面,这些内容不同的文化层面,需要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去加以解释、认知和实践,这样才有可能使其教学与学习质量得到根本的改善。概括来说,音乐艺术构成的文化层面,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层次,即:音乐技能文化层面、音乐史论文化层面和音乐品评文化层面。这就是说,音乐教习者所面对的任何一种音乐、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包含着这三个文化层面,即:某种音乐或某个音乐作品,必然要通过某些特定表演技能的演释才能得以“音响”再现;然而这种音乐或音乐作品音响再现,又必须依托其自身过去的发展历史和现时构成规律才可能具备某种相应的文化内涵;同时这种音乐或音乐作品还在相关音乐文化价值体系中因处于某个特定位置才相应焕发出与之相当的艺术光泽。
  在音乐基础教育领域强调树立音乐是一种包含音乐技能文化层面、音乐史论文化层面和音乐品评文化层面的综合型音乐文化的观念,并不是要我们脱离音乐本体去孤立、单纯地去灌输所谓音乐的“文化”内容,而是希望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师资队伍,能首先正确地树立起科学的、完整的音乐观,准确认识到当前音乐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和音乐教习,应当首先对音乐艺术构成从文化层面上进行科学认知和平衡定位,从总体布局上去平衡处理音乐艺术构成三个文化层面的关系,关注因“重技轻文”而导致的“重技轻艺”现实,重新从音乐本体具体存在事实出发,去进行有关音乐史论文化和音乐品评文化的综合性教学设计,避免用单一音乐模式去塑造音乐人材,用单一音乐尺度去衡量音乐对象,用个人好恶去取舍音乐内容,逐渐走出与综合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相对立的单一音乐技能文化教育的阴影。
  如果说我们过去音乐师资类的音乐基础教育,完全无视音乐史论文化和音乐品评文化的教习,这也不切合实际。我们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以及类似教育模式)的教学设计中,确实包容有一部分诸如“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民间音乐)及其赏析”、“音乐美学”之类课程。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并不能表明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在总体构思上,十分合理的关往了师资和学生的综合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当下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学家,同笔者一样已经感受到我们过去(甚至目前)的音乐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设置,事实上仅仅确定了音乐艺术的属于表层形体构成的局部内容来做为教育与学习的中心对象或基本对象,而联系和支撑这些音乐对象的其他不可分割的音乐部分,却多被舍弃,或多被轻视,我们已经长期的处在这种可以称之为是“缺损”或“畸形”的音乐基础教育漩涡中不能自拔。实际情况也表明,迄今多数接受音乐基础教育的学习者,还真没有把音乐对象科学地视之为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文化。据此笔者以为,在音乐基础教育中出现的“缺损”或“畸形”后果,首先应当归咎于我们音乐基础教育的总体构思在音乐文化层面定位上有所失衡。
  这种失衡至少有下列几种反映:
  音乐观念认识上的失衡。音乐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不注意最基本的科学音乐观念的教育和树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中不少人总以为“技术复杂的音乐”就是“好音乐”,“现代音乐”就是最“先进的音乐”,“西方音乐”就是最“完美的音乐”,各种幼稚、狭隘的个人中心主义音乐价值观滋意流播,畸形的“专业优越感”、盲目的“学科优越性”,以及极为感性而常见的专业学科和音乐门类之间的“相互藐视”认识,在音乐基础教育领域可谓根深蒂固,这些低层次幼稚、狭隘的自我封闭式的思想认识,极大地阻碍了师生综合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它已潜移默化地在许多爱乐青少年心灵中起到了拒绝进入其他音乐文化领域和层面去进行认识、理解、学习和吸收的消极作用。
  教習中心内容上的失衡。在音乐基础教育领域的师资培养体制中,多数教师都主要把精力投入在音乐技能的准备和时,学习情绪即低落甚至干脆逃避,凡涉及到专业技术课时,则十分重视,即使唱奏技能技法无多大长进也不进行理性思考寻求原因,从而使其本质上属于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音乐专业教习,长期处于“技好遮百丑”“以技术代替艺术”的片面认识和低素质教学环境之中。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音乐史论文化基础之单薄,音乐品评文化修养之欠缺,事实上使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已成为一种与“应试教育”性质相仿的“应技教育”。
  技能教育与能力教育上的失衡。在音乐基础教育领域,关于音乐教育艺术中“最活跃的要素不是艺术品而是人(教者和习者)”的理路被长期忽视,在教习过程中,多未能充分认识和研究教学中最活跃的要素不是技术动作而是音乐思想,因而也就很少有人会从人文性的音乐文化思路最终会控制音乐技术教习的范围、过程、进度和深度这样的角度,去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不少音乐教育者,事实上就是在机械性地传教音乐作品文本及其技能,而忽略相关音乐思想和学习者能动作用的诱导启发。这种单纯性、机械性的技能化培养,对于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师资教育)来说,所造就出的音教人才在音乐基础教育能力上自然即显得无术可陈或手段匮乏。
  总而言之,这些总体上均可归咎为是音乐文化层面定位失衡的现象,与当今素质教育问题在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倍受关注、倍受青睐的发展趋势极不协调,如果再不加以有效克服,其失衡现象还会进一步循环、蔓延,失衡幅度亦会进一步扩大,这对于担负着音乐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音乐师范教育来说,其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低音乐文化素质教学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音乐文化素质较低的音乐师资,会接着再去培养出一批批音乐文化素质较低的学生,然后音乐师范教育部门又会选拔其中的一部分人再来充当音乐师资培养对象……这种绝非良性的音乐师资教育循环,就是前文所言“处在这种可以称之为是‘缺损’或‘畸形’的音乐基础教育漩涡中不能自拔”现象的一种可视的具体演示。
  参考文献
  [1]张婷婷.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1) .
  [2]毛由云.新时代背景下笔者在中学音乐美育过程中的点滴心得[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 (08) .
  [3]陈仕俊.减少学生手风琴演奏出错几率的方法[J]毕节学院学报 2009, (06) .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物动态体块教学是动画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之一,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快速而准确绘制人物动作,并能默写出人物各种动作。  【关键词】 体块;默写;动态;造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62-01  美术基础课是美术相关课程的必修科目,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为未来动画创作打好基础,但随着文化的融合,学术的交流,很多新兴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室走进学校,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已悄然地走进了学校师生,走进了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呈现、展示、交流、互动、合作,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将结合我在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的一些感受,分析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带来的好处.  【關键词】
受当前文化背景环境的影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美术馆在当下对大众不仅具有公共教育、艺术交流、文化传播、知识生产功能以及对美术资源的整合、转化与再生的功能,还具有创造经
【摘 要】 新时期的中职学生都要求“德智体美勞”全面发展。但对中职学生来说,德育和能力更是他们的生存之基,立足之本,因为他们是社会新型劳动技能者。本文就对新时期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新时期;中职学生;德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63-02  新时期的学生都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为何把“
【摘 要】 传统的艺术鉴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方法单一,效果不理想,现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直观再现,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艺术鉴赏;多媒体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