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报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1w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新的传播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低价厚报”外延发展模式的突破。笔者以为,以循环经济为模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建立一种真正符合报业实际的内涵发展模式,是报业应对新媒体挑战、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低价厚报”渐成报业主导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出现了空前繁荣。引人注目的是不断上演的“扩版热”、“价格战”等把报业竞争推向白热化,其中,“低价厚报”一度演化为主导中国报业发展的常规模式。
  盲目扩版,不计成本 据统计,1995年至2005年,全国报纸由2202种降为1926种,但报纸印张总数却由359.6亿印张增长到2005年的1460亿印张,增长了三倍多。报纸动辄数十版,甚至上百版,定价却通常只有几角钱。这还不算,促销期间还要打折赠物。很多情况下,扩版不是以市场论证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而是为扩版而扩版。在同质化严重的报业市场,这种扩版冲动很快会成为一种连锁反应,你扩我扩他也扩,没有赢家。
  管理落后,浪费严重 成本意识不强,导致报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人力成本为例,据统计,我国有近1/5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空闲或半空闲状态,有1/10记者写的新闻是内容重复的。《法兰克福报》是全世界著名的报纸,只有400多名员工,其发稿量却是我国一些拥有上千员工的大报的两倍。
  重复建设,同质严重 一城多报现象严重,各媒体在新闻资源、发行渠道上等各自为政,壁垒分明,同属国有资产的报业难以进行有效资源整合。甚至同一媒体内也搞重复建设,定位雷同,渠道分散,难以形成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
  无序竞争,两败俱伤 无休止的新闻战、发行战、广告战使各方元气大伤,你死我活、赶尽杀绝的恶性竞争耗尽了报业资源,不讲游戏规则的不正当竞争,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利益。一个地区广告市场蛋糕每年增量的相当一部分被竞争双方为取得这个蛋糕增量耗费的成本增量抵消了,甚至前一个增量比例还没有后一个增量比例大。
  
  “低价厚报”之痛
  
  “低价厚报”模式是报业市场还不成熟的标志,甚至是一种由恶性竞争和盲目发展导致的畸形结果,对整个报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也是相违背的。
  巨大的发行成本成为厚报“不可承受之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报纸并不是越厚就越好,而是有一个“度”,那就是成本核算。据了解,报纸每个印张的印刷成本在0.17~0.20元之间,如果以低点计算,一份4开56版的报纸是7个印张,印刷成本是1.19元,发行成本是报纸售价的36%左右,这样它的印刷、发行成本就达到了1.5元左右,而售价却往往只有几角,净亏损通常在一元以上。以此计算,一份发行量几十万份的报纸,一年就会有上亿元的巨额亏损。而要达到收支平衡,据测算,一份定价1.0元/份的报纸,广告收入至少要达到报纸成本的75%,定价0.5元/份的报纸,广告收入至少要达到报纸成本的83%,方能维持生存。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告收入的比例还得增加。
  “厚报”遭遇读者阅读极限 报纸的厚度必须根据读者需要。事实上,由于报纸同质化严重,以及新媒体的分流,读者的阅报时间一直呈下降趋势。据央视市场研究(CTR)的调查,2001~2005年,中国大中城市读者的读报时间从51分钟减为38分钟,读者结构也在老化,受众注意力越来越转移到网络等新媒体上。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上海报业市场的一项调查显示,读者希望以0.5元买到的一份4开报纸的最佳版面量为32版。调查还表明,认为报纸版面越多越好的读者人数和认为报纸最佳版面量应该是16版的一样多;而且越是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的读者,越希望报纸“薄”一些。
  这种模式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越来越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低价厚报”的是广告的快速增长。统计资料显示,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广告经营额从25.02亿元增长到1416.35亿元,增长了55.6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报纸广告收入年增长率保持在21.5%。广告收入成为报纸的主要经济来源(占到了整个报业收入的62.7%),而广告收入又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但从2005年起,报业广告大幅下滑,“低价厚报”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遭遇挑战,现在很多“厚报”采取了“瘦身”运动。除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医疗广告的影响外,报业在广告上受到的挑战还有:一是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等新媒体迅速兴起,大量分割报纸的读者和广告市场;二是随着体验经济、直接营销等新的业态形式和营销形式的发展,企业终端促销、展示会、公关活动等“线下广告”的开支不断攀升,减少了对报纸等媒体“线上广告”的投入。在这种形势下,报纸必须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优化自身的收入结构和利润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资源和生态之患 报业虽然不直接制造污染,但新闻纸的过量消耗却间接对生态造成巨大压力。目前,造纸业所用原料的90%来自天然林。据统计,全球造纸业每年吃掉6000万立方米的木材,是森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3倍。我国纸及纸板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造纸业每年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据悉,2005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2231.67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24.45万吨,其中报纸用纸占总量的72.28%,相当于砍掉6064万棵20年以上的大树。除此之外,报纸对油墨等的消耗也是很大的。这就是在“显性”的办报成本之外,需要由社会承担的“隐性”生态成本,并且这个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扩张无度的“厚报”模式造成的。
  
  发展报业循环经济的路径及策略
  
  一是合理适度控制规模,提高有效信息量和发行量报纸的本质不是“新闻纸”,而是信息的载体,因此版面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信息量的相应增加,尤其在信息海量的网络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吸收也不是无限的,报纸应当靠“深度、权威、意见”构建核心竞争力。
  二是深度整合资源,提高集约化水平 传统上对资源的利用往往是一次性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闲置。发展报业循环经济,就是要树立媒体“资源中心观”,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一是以报纸内容为基础,拓展信息增值服务,拉长产业链,如数据库服务、顾问咨询服务、定制内容产品服务等。二是整合营销方式,由“二次销售”转向“N次销售”,对媒体资源进行多次、多级开发,实现最大化效益。三是发挥报业优势,走多媒体、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形成新的价值链和产业群。四是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合作,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
  三是以成本核算和控制为中心,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集团越大,管理的重要性就愈凸显。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在开展创建节约型集团活动中,仅内部使用残报一项,每年就可节支30万元。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打造新的组织构架、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一个高效率、有活力的报业组织系统。这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建立和完善报业成本核算和控制系统。集团的任何决策,都要以科学的财务核算为基础,不能盲目地铺摊子、上项目。
  四是建立旧报回收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报业” 据统计,回收一吨旧报纸,可再造800公斤新闻纸。用旧报再造1吨新闻纸,所耗用的水、电、煤分别比用木浆造纸减少80%、50%、60%,污染总负荷也下降到木材造纸的8%以下。美、日、欧等的报团,都已把旧报回收做成了一项环保产业,创造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德国的废纸回收率已超过70%,日本达到78%,芬兰甚至达到100%。而在我国,废纸的回收率还低于30%。深圳报业集团从2004年开始了“以物换旧报”的报纸回收服务,为订户提供“征订、投递、回收”一条龙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发行概念,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五是靠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 从技术的发展角度看,一种内容即时呈现、免于印刷和发行、阅读和携带方便的“电子报纸”取代目前的纸质报纸是大势所趋。这种绿色环保的电子载体的普及,将是报业的一个划时代革命,为社会带来巨大福音。
  六是加强政府立法和行业自律 应当在综合考虑读者、报社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由政府对报纸实行强制性的限价政策,或制定行业性的价格同盟,各家报纸共同遵守,并对违反者进行相应惩罚。在此基础上,摒弃无序竞争和低水平竞争,提高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 杨春兰
其他文献
基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2000年(第二期)和最近一期2010年(第三期)的数据,以相对资源理论为框架,以夫妻房产归属为衡量指标,使用二元对数模型和两层混合效应多项对数模型,探
地市报在浙江报业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    地市报对浙江报未来在新一轮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与由此而产生的巨大拉动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从地市报目前的发展规模来看,地市报占有突出的地位。首先在报业出版的规模上,从全国来说,地市报是我国各种报纸类型中,数量比较大,分布最广的报型。2005年底,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1种,其中地市级报纸877种,平均期印数4741万份,总印数是127亿份,分别占报纸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