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农业结构调整建议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_r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淮安市淮阴区耕地确定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和步骤,样点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分析以及对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述,耕地养分现状分析,耕地综合分级评价,分析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按照地形地貌、资源特点,将全区作物布局总体划分为三大区域:一是湖滨沙土区;二是运北花碱土水旱兼作区;三是夏家湖淤土区,并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关键词 耕地质量评价;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建议;江苏淮安;淮阴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51-02
  1 淮阴区基本情况
  淮阴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交替分明,不同年际间温度、日照和降水等情况差异显著。淮阴区年平均气温是14.1 ℃,平均日照时长达到2 200 h以上,年平均降雨量达到958 mm。淮阴区属平原地带,地势总的是西南高东北低。海拔一般9~15 m,基本上可以分为洼地、岗地、运北黄泛冲积平原等3种地貌。淮阴区有农业人口71.96万人,全区耕地面积6.47万hm2,每年粮食总产量超过55万t。淮阴区拥有非常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水利资源,非常有利于稻麦生产和种植优质蔬菜。同时基于便利的交通等优势,形成了蔬菜、优质稻米两大规模基地。棉花的西瓜、丁集黄瓜、凌桥香瓜、凌优大米等品牌农产品已家喻户晓。淮阴区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拓宽思路,整合资源、资金、技术及人才优势,紧紧围绕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的产业思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提高淮阴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2 耕地质量调查
  2.1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比较广,涵盖了全区所有乡镇。调查以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原则,包括所有的27个土种土壤类型。因此,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 调查方法
  2.2.1 样点布设。根据样点布设的代表性兼顾均匀性原则,大田土样每6.67~10.00 hm2布1个点,蔬菜地每6.67 hm2布1个点,点源污染样分别在污染源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250、500、1 000 m处各布1个点。水样一般在主要灌溉水源的进水口处采集。
  2.2.2 样品采集。大田土样一般在耕层0~20 cm按“S”法或棋盘法采集10~15个样点,充分混匀后,四分法留取1.5 kg。蔬菜地耕层一般在0~20 cm、亚耕层在20~50 cm处采样,其余同大田土样。水样一般在抽水机出口或农渠出水口采集,根据测定项目加入保存剂,并妥善保存。本次共采集土样6 000个,其中水田土样2 000个,旱地土样3 000个,蔬菜地土样1 000个,环境样80个,点源污染样20个,水样10个。
  2.2.3 样品分析。本次调查大田土样、蔬菜样主要分析了pH值、阳离子代换量、有机质、大量元素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铜锌铁锰硼等。环境样主要分析了pH值及重金属元素汞、镉、铬、铅、砷、铜、锌、镍。点源污染样主要分析了pH值及重金属元素汞、镉、铬、铅、砷、铜、锌。水样主要分析了pH值,生化需氧量,氟化物及重金属元素汞、镉、六价铬、铅、砷、铜、锌。分析方法按《规程》要求进行。
  3 农业发展现状
  一是粮食生产情况 。统计分析表明,淮阴区粮食种植面积超过8.67万hm2,粮食年总产超过55万t。二是水稻生产情况。淮阴区逾1 308.67万hm2粮食种植面积中,有3万hm2种植的是水稻,总产量为25万t左右。其中,新稻18等优质粳稻种植面积约为水稻总种植面积的67%左右。三是小麦生产情况。淮阴区小麦种植年总产量为26万t左右,小麦平均产量5 970 kg/hm2左右,总种植面积也达到了4.33万hm2。其中,主要种植淮麦系列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达3.2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4%。四是蔬菜生产情况。蔬菜面积2.3万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0.82万hm2,蔬菜总产量34万t,实现总产值达10.5亿元。五是高效农业规模化进展情况。全区高效农业的规模逐年扩大,全区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达3.05万hm2,比重占全区种植业面积的27.1%,其中高效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hm2(设施蔬菜面积0.82万hm2),食用菌面积36.67 hm2、桑园面积166.67 hm2。
  4 耕地质量现状
  4.1 耕地养分状况分析
  4.1.1 耕层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含量状况。淮阴区位于苏北平原,淮河中下游,地形地貌简单,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小。据对耕层的分析结果表明,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6.39 g/kg,土壤全氮含量平均為0.93 g/kg,土壤有效磷10.8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90 mg/kg。近年来,由于复合肥和钾肥的推广使用,淮阴区土壤钾素含量有所提高,但绝大多数田块缺钾的状况仍然存在。在测土配方施肥中,提倡补钾十分重要。
  4.1.2 中微量元素。大田土样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全区土壤有效硼普遍缺乏,有效锌平均含量为0.85 mg/kg,有效铜含量平均值为1.94 mg/kg,铜的含量比较丰富,土壤有效锰平均含量为6.36 mg/kg,锰的含量比较缺乏,土壤含铁量全部在临界值以上,属不缺铁地区。
  4.1.3 土壤酸碱反应的状况。全区土壤pH平均值为7.9,变幅在7.2~8.4之间,属碱性土壤。不同土种之间pH值有差异。飞沙土pH值最高,平均值为8.42,淤土最低,平均值为7.82。
  4.2 耕地综合分级评价
  根据本次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结果,全区6.47万hm2耕地中,一级耕地面积7 654 hm2,占11.8%;二级地38 411.6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9.4%;三级地143 202.8,占耕地总面积的22.1%;四级地4 304.6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7%。   5 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5.1 大宗农产品多,品质不高
  全区农产品主要仍以稻麦油为主,品质优势不明显,效益较低。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基地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全区产业化开发能力较低的制约,全区粮油、蔬菜优势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有机、绿色基地建设总体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产品档次不高,产品加工链条不长,全区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发展超群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5.2 农业订单化生产比例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现有的龙头企业与结构调整、市场要求联系不紧,精深加工的比例不高,加工率尤其是蔬菜产品的加工率偏低,带动作用不明显,订单化生产的产业模式还没有完全对接形成。
  5.3 产业化水平低,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竞争力弱,种植效益差
  高效农业在淮阴区已初具规模,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总体规模偏小,产品档次较低,深加工能力差,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比较效益并没有表现出来。
  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6.1 基本原则
  农业结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产出率。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市场需求,满足市场多样化、高品质的需要;二是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生产条件及经济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三是充分利用本次调查成果,正确处理作物与作物之间、作物与土壤间的关系;四是采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区域结构调整的可行性提供宏观决策与技术服务。
  6.2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以高效设施化农业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招引、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关键,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建成高效的蔬菜产业和优质的稻米产业。
  6.3 主要目标
  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67万hm2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万hm2,小麦种植面积4.33万hm2;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高效种植业面积,2015年全区高效种植业面积达3.47万hm2,高效种植业面积比重达30%,其中高效蔬菜种植面积2.53万hm2,新增1 733.33 hm2。
  7 淮阴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规划布局
  7.1 农业结构调整依据
  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是根据淮阴区农业结构现状,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结合本次耕地地力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针对全区目前种植业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农业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7.2 作物布局规划
  7.2.1 规划思路。调整淮阴区农业结构,对作物布局进行规划[1-2]。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3-4]。一是切实加大规划力度。认真抓好《淮阴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各级的规划落实水平,尽快形成有利于优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各大产业的主攻方向。优质粮油重点突破加工增值,设施农业重点突破集约化,生态观光农业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选择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好一批核心示范基地。
  7.2.2 区域划分。根据本次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结果,按照地形地貌、资源特点,将全区作物布局总体划分为三大区域。一是湖滨沙土区;二是运北花碱土水旱兼作区;三是夏家湖淤土区。
  (1)湖滨沙土区。该区域位于淮阴区的西南,大运河以南,洪泽湖以北,包括韩桥、赵集、吴城、码头、陈集。区域内应改善沟渠排水设施,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土壤环境。增施有机肥,增加磷肥使用量,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2)运北花碱土水旱兼作区。该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以北,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涟水县、沭阳县、泗阳县接壤,该区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施有机肥,坚持旱改水,合理轮作,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化蔬菜基地,向高效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3)夏家湖淤土区。该区域位于淮阴区中部,淮沭河以西。包括凌桥、渔沟两乡镇的大部分,三树镇东部,袁集、五里西部,以及淮阴区原种场、鱼种场等。该区水利条件优越,土壤较粘重,自然肥力较高,宜粮宜蔬,有较大的生产潜力,适于建立有机、绿色、无公害稻米和蔬菜基地。
  8 种植业结构调整建议
  8.1 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强化招商引资,实施“引进来”战略,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吸引“三资”投资开发高效农业,培植农业竞争主体。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打响丁集黄瓜、“凌香”牌香瓜。大力扶持设施蔬菜、食用菌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星光蔬菜批发市场、丁集黄瓜销售中心等多元化营销流通组织。
  8.2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实施范围。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加大农民培训工程推进力度,突出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强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构建基地、企业、市场等紧密相连的信息平台。
  8.3 制订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財政资金扶持力度。区财政每年将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高效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区委、区政府已出台一系列加快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到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建设中。三是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区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民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投入,区农发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帮助解决生产发展所需资金。
  8.4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牵头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使建设任务纳入各级目标考核内容,创新农业结构调整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督查考核,落实工作措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推进。
  9 参考文献
  [1] 张英鹏,李彦,于仁起,等.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8(增刊2):310-314.
  [2] 洪土林,王艳华.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5):234-235.
  [3] 李莉,施振斌,王晓瑞,等.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及产能时空变化研究: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5(5):95-99.
  [4] 魏国强.河南省耕地质量现状与对策建议[J].种业导刊,2010(9):5-7.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建立了应用配有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仪检测食品中柠檬黄、日落黄、亮蓝、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新红、赤藓红、偶氮玉红含量的方法。样品用聚酰胺粉吸附,用甲醇-甲酸溶液淋洗,用乙醇-氨水洗脱,洗脱液收集在蒸发皿中,水浴蒸干定容上机检测。以液相色谱测定,外标法定量。  关键词 合成着色剂;高效液相色谱法;LC-UV;吸附;淋洗;洗脱;食品  中图分类号 O657.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刊讯中国安装协会团体会员、分支机构秘书长(扩大)会议9月28日在杭州召开。各省、直辖市安装协会(分会)、有关行业建设协会、中国安装协会各分支机构的秘书长,协会(会员单位)地区
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