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Tp0751蛋白在早期梅毒兔模型皮损转录水平的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_8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Tp)Tp0751蛋白在早期梅毒兔模型中转录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

3只新西兰白兔背部剔毛,皮下注入107/ml Tp Nichols Seattle株0.1 ml,共10处,建立早期兔梅毒感染模型。同时于未注射部位行皮肤活检术,切取0.4 cm × 0.4 cm皮肤作为阴性对照。每天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变化情况,测量并记录皮疹大小。每隔3天切取1处注射部位0.4 cm × 0.4 cm皮肤用于Tp0751和Tp0574 mRNA检测。整个实验过程30 d,共行11次皮肤活检。荧光定量PCR连续动态观察兔硬下疳皮损形成过程中Tp0751 mRNA表达的差异。

结果

新西兰白兔皮下注入Tp后,背部在第6天出现红色丘疹,到第19天皮疹达最大并出现溃疡,形成硬下疳。第25天,全身陆续出现播散性二期梅毒疹。Tp0574和Tp0751 mRNA水平在早期呈现上升趋势,到第15天达最高峰(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均P< 0.05),其后迅速下降,在第27天有少许上升。标准化的Tp0751 mRNA从第15天起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到第24天达最高峰(P< 0.05)。

结论

标准化Tp0751转录水平在Tp被清除后期出现全身播散性二期梅毒疹前高表达。表明Tp0751蛋白可能参与Tp全身播散。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方法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4 × 106条/ml、8 × 106条/ml、1.6 × 107/条ml)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于不同的时间点(2、4、6、16 h)运用暗视野显微镜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三叶皮瓣修复鼻尖部皮肤缺损的经验与体会。方法23例鼻尖部肿瘤手术切除后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1.5 cm × 1.5 cm~2.5 cm × 2.5 cm。根据创面的位置及大小,设计三叶皮瓣进行修复,各瓣叶之间的角度保持在45°~50°,第1个瓣叶与创面的大小相等,第2、3个瓣叶依次缩小,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鼻部美容亚单位的完整性,并利用天然皱褶隐藏瘢痕线。结果23例的皮瓣术后全部成活,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