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较档案学是档案学学科本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知网》相关数据库为样本框,对1979年以来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文献的分布及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档案馆 图书馆 档案学 图书馆学 比较 比较研究
比较档案学是档案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般意义上讲,比较档案学是一门“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找出各国、各地区、各领域、各时期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的异同及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学科。
档案馆与图书馆作为档案学与图书馆学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的主体,由于同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管理模式、工作模式、服务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上具有许多共性,因而常常被档案学与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学者们当作比较研究的对象。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正逐渐成为比较档案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样本框,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档案馆”AND“图书馆”AND“比较”为检索词,对2007年4月20日前,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情况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文献83条。这些文献基本涵盖了1979-2007年(4月20日前)期间档案界和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以下是对这83篇论文进行的概略分析。
1 文献分布情况
1.1 数据库来源分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献绝大多数来源于期刊,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量就有77篇,占全部文献量的92,8%。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文献量虽然只有6篇,但说明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已经进入学位论文选题范围。遗憾的是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还没有相关文献。
1.2 文献年代分布
83篇文献年代分布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79年到2007年的29年中有7年没有相关文章发表,其余22年均有相关文章发表。发表文章的数量,总体呈台阶式上升趋势。1979-1985年为第一台阶,1986-1990年为第二台阶,1991-2001年为第三台阶,2002-2007年为第四台阶。2002年和2005年达到了峰值。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对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在1985年以前,只有个别人给予了关注。1986-1990年,关注的人数开始增加。但仍然是少数人。1991-2001年,关注的人又有所增加,进入相对活跃期。2002-2007年,关注的人明显增加,进入研究的高峰期。
1.3 期刊源分布
第一、期刊种类范围较广。包括档案学期刊14种,图书馆学期刊12种,大学学报2种,其他期刊14种(含情报学期刊3种)。共计42种。说明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第二、档案界比图书馆界更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从涉及的期刊数看:档案学期刊为14种,图书馆学期刊为12种:从论文的总数看:档案学期刊刊发45篇,图书馆学期刊刊发12篇,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从杂志的平均刊发数看:档案学14种期刊平均为3.2篇,图书馆学12种期刊平均数为1篇。
第三、档案学核心期刊是刊发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在刊发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文章的14种档案学期刊中,有档案学13种核心期刊中的11种。且刊发数量在4篇以上的均为核心期刊。
1.4 研究文献的作者单位分布
在标明作者单位的62篇文章中,共有作者81人,其中来自高校的作者有54位(包含8位研究生),来自其他单位的作者有10位,来自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作者有7位,来自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作者有4位,来自各级图书馆的作者有6位,来自其他单位档案部门的作者有2位。
第一、高校作者是从事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的主体。54位作者占标明作者单位81位作者的66.7%。这其中又以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32位)为主。作者数位于第二位的是来自其他单位的作者,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作者数列第三、四位。如果考虑到局馆合一的因素,两者合在一起则超过其他单位的作者,位列第二。
第二、信息、档案、历史专业的学者更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在高校作者中又以信息、档案、历史专业的学者更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这与这些专业间的相关性有密切关系。其中又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云南大学信息管理学系、四川大学档案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苏州大学历史系、辽宁大学历史系、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的作者为多。
第三、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比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志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从事档案工作的作者为13人,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作者为6人。前者是后者的2倍还要多。而且从来自其他单位10位作者的文章内容看,其中多数作者从事的也是档案工作。
1.5 研究文献的作者分布
在署名的全部103名作者中2篇以上的没有,2篇的5人(丁海斌、黄坤坊、赵屹、陈晓晖、李法顺),1篇的98人。按照文献计量法来衡量,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中还没有核心作者,还没有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学者。相对来说档案界的学者更为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发表该问题研究论文2篇的5人均是来自大学中的档案学者。
2 文献主题分析
在77篇文献中,有中文词的仅有28篇。因此对没有中文关键词的文献只能从标题中提取主题。
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档案馆和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利用与服务;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数字化:档案馆和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档案馆和图书馆对新技术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这其中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对比研究成为整个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档案馆和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事业发展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4篇,涉及作者3人。期刊3种,全部为档案学核心期刊。时间跨度4年(2002年至2005年)。
文章或从图书馆事业与档案馆事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探讨了图书馆事业与档案馆事业在社会分工、运行模式、理论体系、功能作用、服务模式与原则等方面的异同,在理论上进行了两者的总体区别;或从档案学为什么不能称作档案馆学,档案学科体系的构成,档案基本价值等方面出发,对上述部分观点,提出了异议。
2.2 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利用与服务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与服务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10篇,涉及作者13人。期刊10种,其中档案学期刊5种(《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档案管理》、《档案与建设》、《机电兵船档案》),图书馆学期刊3种(《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情报学期刊3种(《情报科学》等),大学学报1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时间跨度16年(1991年至2006年),2000年前3篇,2001年至2006年7篇。这与进入新世纪后档案馆与图书馆更为关注利用与服务有直接关系。
从具体内容上讲。有关利用方面的文献6篇,其中档案学期刊4种,图书馆学期刊1种,大学学报1种。
有关服务方面的文献4篇,其中档案学期刊1种,图书馆学期刊2种,情报学期刊1种。
相对而言,档案界更为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利用与服务方面的比较研究,其次是图书馆界。
2.3 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日常管理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12篇,涉及作者18人。期刊9种,其中档案学期刊5种,图书馆学期刊1种,情报学期刊3种,
时间跨度17年(1991年至2007年),2000年前5篇,2001年至今7篇。时间上与数量上的相对均衡,说明对管理工作的关注始终是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与重点。
从具体内容上讲,有关分类与编目方面的文献4篇,其中档案学期刊2种,情报学期刊1种,其他期刊1种。
有关职能与功能方面的文献2篇,其中档案学期刊1种,情报学期刊1种。
有关管理与保护方面的文献3篇,其中档案学期刊2种,情报学期刊1种。
有关“人”方面的文献1篇,出自档案学期刊。另有其他内容2篇。
在这一部分的各个内容上档案界的关注程度高于其他学科,其次是情报界。
2.4 档案馆和图书馆数字化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数字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11篇,涉及作者17人。期刊7种,其中档案学期刊6种,图书馆学期刊1种。
时间跨度18年(1989年至2006年),2000年前2篇。2001年至2006年10篇。这种时间上的分布状况与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有直接关系。
从具体内容上讲,有关数字档案馆方面的文献7篇,占到此类文献的近64%。其中有关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的文献4篇,有关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比较研究的文献1篇,有关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传统档案馆的关系分析的文献1篇。有关国内外数字档案馆比较研究的文献1篇。
有关档案界与图书馆界信息化建设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献2篇,均来自档案学期刊。
其他有关中美档案工作现代化比较研究的文献1篇。从信息角度看档案管理的文献1篇,同样来自档案学期刊。
从数量上看档案界对这一问题特别关注,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档案界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一问题,既与档案信息化进程有关,也与图书馆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对领先有关。
2.5 档案馆和图书馆网站建设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网站建设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3篇,涉及作者3人。期刊3种,其中档案学期刊2种(《档案学研究》、《档案管理》),图书情报学期刊1种(《图书情报知识》)。
时间跨度5年(2002年至2006年),2002年1篇,2006年2篇。这方面研究的时间跨度小,研究文献数量少,与我国档案网站建设起步较晚有关。2.6档案馆和图书馆新运用技术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对新技术的运用比较研究文章有10篇,涉及作者14人。期刊8种,其中档案学期刊2种(《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建设》),情报学期刊2种(《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杂志》),其他期刊4种(《缩微技术》、《数字与缩微影像》、《中国博物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时间跨度22年(1986年至2007年),2000年前4篇。2001年至2007年6篇。此类研究文献从时间上看虽然整体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但2001年后7年的文献数量的相对集中度还是超过了前15年。
从具体内容上讲,有关缩微与文献数字影像制作方面的文献5篇,其中档案学期刊1种,情报学期刊1种,其他期刊3种。
有关保护技术方面的文献2篇。其中档案学期刊1种,其他期刊1种。
有关数据库、射频识别技术方面的文献3篇,均来自其他期刊。
相比较而言,档案界对新技术运用方面的比较研究明显弱于图书与情报界,这与档案界研究者大都为文科背景,较少理工科背景有关。
2.7 其他方面比较研究
在其余25篇文献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分散,涉及作者24人。期刊21种,其中档案学期刊9种,图书馆学期刊3种,其他期刊9种。
时间跨度29年(1979年至2007年)。2000年前21篇,2001年至2007年4篇。从时间上看显然十分分散,但2001年后文献数量的减少说明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内容已经相对趋于集中。
3 结论
3.1 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已经初具规模
无论从研究人员的分布。涉及期刊的数量,还是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2 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的内容从分散向相对集中发展
主要向信息化、数字化、服务与利用等方向发展,这表明比较研究已经从研究者个人研究取向为主导向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为主导方向转变,比较研究更关注成果在实际工作的应用。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档案馆与图书馆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将面临更多相似的问题。进行这一方面的对比研究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比较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
3.3 高校作者是从事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的主体
在所有研究者中,高校信息、档案、历史专业的学者更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在实际工作者中,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比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志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这与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利用、服务和运用新技术等方面相对领先于档案馆有一定关系。
3.4 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
研究文章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相对较少。这与相关数据获取困难有一定关系,同时与研究人员缺乏相关量化分析研究训练和理工科知识背景有关。定量研究相对较弱是档案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今后档案学研究中应当着力加强的方面。
3.5 截面分析多,过程分析少
研究文章中以某一时点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情况进行的截面分析相对较多,而以一定的样本进行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研究则较少,相对时间跨度大的过程研究则更少。这需要长时间的关注与持久的研究,需要相对稳定的研究人员、研究对象与可获得的研究数据。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开封市档案局)
关键词:档案馆 图书馆 档案学 图书馆学 比较 比较研究
比较档案学是档案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般意义上讲,比较档案学是一门“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找出各国、各地区、各领域、各时期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的异同及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学科。
档案馆与图书馆作为档案学与图书馆学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的主体,由于同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管理模式、工作模式、服务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上具有许多共性,因而常常被档案学与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学者们当作比较研究的对象。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正逐渐成为比较档案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样本框,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档案馆”AND“图书馆”AND“比较”为检索词,对2007年4月20日前,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情况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文献83条。这些文献基本涵盖了1979-2007年(4月20日前)期间档案界和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以下是对这83篇论文进行的概略分析。
1 文献分布情况
1.1 数据库来源分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献绝大多数来源于期刊,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量就有77篇,占全部文献量的92,8%。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文献量虽然只有6篇,但说明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已经进入学位论文选题范围。遗憾的是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还没有相关文献。
1.2 文献年代分布
83篇文献年代分布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79年到2007年的29年中有7年没有相关文章发表,其余22年均有相关文章发表。发表文章的数量,总体呈台阶式上升趋势。1979-1985年为第一台阶,1986-1990年为第二台阶,1991-2001年为第三台阶,2002-2007年为第四台阶。2002年和2005年达到了峰值。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对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在1985年以前,只有个别人给予了关注。1986-1990年,关注的人数开始增加。但仍然是少数人。1991-2001年,关注的人又有所增加,进入相对活跃期。2002-2007年,关注的人明显增加,进入研究的高峰期。
1.3 期刊源分布
第一、期刊种类范围较广。包括档案学期刊14种,图书馆学期刊12种,大学学报2种,其他期刊14种(含情报学期刊3种)。共计42种。说明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第二、档案界比图书馆界更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从涉及的期刊数看:档案学期刊为14种,图书馆学期刊为12种:从论文的总数看:档案学期刊刊发45篇,图书馆学期刊刊发12篇,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从杂志的平均刊发数看:档案学14种期刊平均为3.2篇,图书馆学12种期刊平均数为1篇。
第三、档案学核心期刊是刊发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在刊发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文章的14种档案学期刊中,有档案学13种核心期刊中的11种。且刊发数量在4篇以上的均为核心期刊。
1.4 研究文献的作者单位分布
在标明作者单位的62篇文章中,共有作者81人,其中来自高校的作者有54位(包含8位研究生),来自其他单位的作者有10位,来自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作者有7位,来自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作者有4位,来自各级图书馆的作者有6位,来自其他单位档案部门的作者有2位。
第一、高校作者是从事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的主体。54位作者占标明作者单位81位作者的66.7%。这其中又以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32位)为主。作者数位于第二位的是来自其他单位的作者,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作者数列第三、四位。如果考虑到局馆合一的因素,两者合在一起则超过其他单位的作者,位列第二。
第二、信息、档案、历史专业的学者更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在高校作者中又以信息、档案、历史专业的学者更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这与这些专业间的相关性有密切关系。其中又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云南大学信息管理学系、四川大学档案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苏州大学历史系、辽宁大学历史系、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的作者为多。
第三、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比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志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从事档案工作的作者为13人,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作者为6人。前者是后者的2倍还要多。而且从来自其他单位10位作者的文章内容看,其中多数作者从事的也是档案工作。

1.5 研究文献的作者分布
在署名的全部103名作者中2篇以上的没有,2篇的5人(丁海斌、黄坤坊、赵屹、陈晓晖、李法顺),1篇的98人。按照文献计量法来衡量,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中还没有核心作者,还没有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学者。相对来说档案界的学者更为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发表该问题研究论文2篇的5人均是来自大学中的档案学者。
2 文献主题分析
在77篇文献中,有中文词的仅有28篇。因此对没有中文关键词的文献只能从标题中提取主题。
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档案馆和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利用与服务;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数字化:档案馆和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档案馆和图书馆对新技术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这其中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对比研究成为整个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档案馆和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事业发展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4篇,涉及作者3人。期刊3种,全部为档案学核心期刊。时间跨度4年(2002年至2005年)。
文章或从图书馆事业与档案馆事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探讨了图书馆事业与档案馆事业在社会分工、运行模式、理论体系、功能作用、服务模式与原则等方面的异同,在理论上进行了两者的总体区别;或从档案学为什么不能称作档案馆学,档案学科体系的构成,档案基本价值等方面出发,对上述部分观点,提出了异议。
2.2 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利用与服务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与服务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10篇,涉及作者13人。期刊10种,其中档案学期刊5种(《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档案管理》、《档案与建设》、《机电兵船档案》),图书馆学期刊3种(《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情报学期刊3种(《情报科学》等),大学学报1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时间跨度16年(1991年至2006年),2000年前3篇,2001年至2006年7篇。这与进入新世纪后档案馆与图书馆更为关注利用与服务有直接关系。
从具体内容上讲。有关利用方面的文献6篇,其中档案学期刊4种,图书馆学期刊1种,大学学报1种。
有关服务方面的文献4篇,其中档案学期刊1种,图书馆学期刊2种,情报学期刊1种。
相对而言,档案界更为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利用与服务方面的比较研究,其次是图书馆界。
2.3 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日常管理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12篇,涉及作者18人。期刊9种,其中档案学期刊5种,图书馆学期刊1种,情报学期刊3种,
时间跨度17年(1991年至2007年),2000年前5篇,2001年至今7篇。时间上与数量上的相对均衡,说明对管理工作的关注始终是研究者的研究内容与重点。
从具体内容上讲,有关分类与编目方面的文献4篇,其中档案学期刊2种,情报学期刊1种,其他期刊1种。
有关职能与功能方面的文献2篇,其中档案学期刊1种,情报学期刊1种。
有关管理与保护方面的文献3篇,其中档案学期刊2种,情报学期刊1种。
有关“人”方面的文献1篇,出自档案学期刊。另有其他内容2篇。
在这一部分的各个内容上档案界的关注程度高于其他学科,其次是情报界。
2.4 档案馆和图书馆数字化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数字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11篇,涉及作者17人。期刊7种,其中档案学期刊6种,图书馆学期刊1种。
时间跨度18年(1989年至2006年),2000年前2篇。2001年至2006年10篇。这种时间上的分布状况与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有直接关系。
从具体内容上讲,有关数字档案馆方面的文献7篇,占到此类文献的近64%。其中有关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的文献4篇,有关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比较研究的文献1篇,有关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传统档案馆的关系分析的文献1篇。有关国内外数字档案馆比较研究的文献1篇。
有关档案界与图书馆界信息化建设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献2篇,均来自档案学期刊。
其他有关中美档案工作现代化比较研究的文献1篇。从信息角度看档案管理的文献1篇,同样来自档案学期刊。
从数量上看档案界对这一问题特别关注,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档案界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一问题,既与档案信息化进程有关,也与图书馆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对领先有关。
2.5 档案馆和图书馆网站建设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网站建设问题的比较研究文章有3篇,涉及作者3人。期刊3种,其中档案学期刊2种(《档案学研究》、《档案管理》),图书情报学期刊1种(《图书情报知识》)。
时间跨度5年(2002年至2006年),2002年1篇,2006年2篇。这方面研究的时间跨度小,研究文献数量少,与我国档案网站建设起步较晚有关。2.6档案馆和图书馆新运用技术比较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涉及到档案馆与图书馆对新技术的运用比较研究文章有10篇,涉及作者14人。期刊8种,其中档案学期刊2种(《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建设》),情报学期刊2种(《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杂志》),其他期刊4种(《缩微技术》、《数字与缩微影像》、《中国博物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时间跨度22年(1986年至2007年),2000年前4篇。2001年至2007年6篇。此类研究文献从时间上看虽然整体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但2001年后7年的文献数量的相对集中度还是超过了前15年。
从具体内容上讲,有关缩微与文献数字影像制作方面的文献5篇,其中档案学期刊1种,情报学期刊1种,其他期刊3种。
有关保护技术方面的文献2篇。其中档案学期刊1种,其他期刊1种。
有关数据库、射频识别技术方面的文献3篇,均来自其他期刊。
相比较而言,档案界对新技术运用方面的比较研究明显弱于图书与情报界,这与档案界研究者大都为文科背景,较少理工科背景有关。
2.7 其他方面比较研究
在其余25篇文献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分散,涉及作者24人。期刊21种,其中档案学期刊9种,图书馆学期刊3种,其他期刊9种。
时间跨度29年(1979年至2007年)。2000年前21篇,2001年至2007年4篇。从时间上看显然十分分散,但2001年后文献数量的减少说明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比较研究内容已经相对趋于集中。
3 结论
3.1 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已经初具规模
无论从研究人员的分布。涉及期刊的数量,还是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2 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的内容从分散向相对集中发展
主要向信息化、数字化、服务与利用等方向发展,这表明比较研究已经从研究者个人研究取向为主导向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为主导方向转变,比较研究更关注成果在实际工作的应用。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档案馆与图书馆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将面临更多相似的问题。进行这一方面的对比研究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比较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
3.3 高校作者是从事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的主体
在所有研究者中,高校信息、档案、历史专业的学者更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在实际工作者中,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比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志关注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这与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利用、服务和运用新技术等方面相对领先于档案馆有一定关系。
3.4 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
研究文章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相对较少。这与相关数据获取困难有一定关系,同时与研究人员缺乏相关量化分析研究训练和理工科知识背景有关。定量研究相对较弱是档案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今后档案学研究中应当着力加强的方面。
3.5 截面分析多,过程分析少
研究文章中以某一时点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情况进行的截面分析相对较多,而以一定的样本进行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研究则较少,相对时间跨度大的过程研究则更少。这需要长时间的关注与持久的研究,需要相对稳定的研究人员、研究对象与可获得的研究数据。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开封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