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杨景森 曾丽雪 郭劲瑜 刘鲁闽 聂鹤荣
秋天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打开了丰收的大门。从东海之滨黄澄澄的果园到川西坝子金灿灿的稻田,从东北黑土地广袤的玉米地到天山脚下无际的棉花田,美丽的中国大地正渐次展开一幅大美的丰收画卷。不仅如此,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一带一路、亚投行的稳步前行,习马会的历史性握手……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中国正昂首迈入丰收的季节。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这一理念的提出和践行,将使“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普惠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能动性的调动也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六个‘必须坚持’,摆在首位的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分析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使得发展的价值指向更加明确。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通过共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提出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到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到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既是一脉相承,也是逐步深化。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小康,不仅体现在统计指标和平均数上,更应当体现在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
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辛鸣分析指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共享发展,保障基本民生,保证机会公平,将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亟待增强消费的驱动力,而共享发展将会减少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提升消费能力,让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仅有“需”而且可以有能力去“求”,从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一带一路”让“三驾马车”重获动力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符合全球化需求,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两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6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正在逐步收获早期成果。
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9月至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因为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经济下行,且全球经济乏力的时候。”他用“一二三”来概括“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贡献,“‘一带一路’打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让投资、消费、出口三者重新获得动力,得以良性循环,并实现互联互通。”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赵磊认为,“一带一路”聚焦这三者,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首先是投资领域,赵磊称,“一带一路”发展,吸引投资到中国,“特别是沿边,跟一带一路直接相关的省市,投资态势已逐渐回暖。”此外,“投资双向性开始凸显”,国际资本注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而中国的企业,开始走到沿线去投资相关国家。
赵磊举例,2015年10月19日习主席出访英国,携带了一支人员多达150人的企业家代表团,与英国签订超过300亿英镑的贸易投资协议,涵盖零售、能源、金融服务、航天等多个行业。中国充沛的海外投资,使英国等丝路国家得以生产好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最终会部分回流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资本,英国的技术,中国的市场,英国的品牌,中国的需求,英国的经验……开始充分互联互通。”赵磊称,“国际社会现在看重中国的,一个是投资能力,一个是消费市场。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角色是倒置的。”
赵磊预测,“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可能是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民众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已经来临。老百姓手头宽裕了,开始个性化消费,企业应当要满足他们的差异性需求。”赵磊表示,拉动消费,市场要充分尊重规律,“不仅生产产品,还要生产个性化的产品。”“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优质海外企业走进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有利于我们更加敏锐地把握全球消费市场”。“‘一带一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或者说是全球化的升级版。”赵磊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发展,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品质意识也真正走向了全球化。
“短期来看,‘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经济最大的刺激,就是出口。”赵磊表示,“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近年中国出口的突出特点。铁路、核电等满足沿线国家硬需的优势产能开始集群式地‘走出去’。”赵磊说,在“一带一路”之前,中国的大多数出口,主要走向发展中国家,“而这两年,中国的优势产能进入了发达国家。我们‘走出去’的市场,由低端走向高端,我们的产品附加值,也由低附加值逐渐走向高附加值。”
亚投行“朋友圈”扩大背后
2015年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首日,由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朋友圈”加速扩容。这一天,俄罗斯、巴西、荷兰、格鲁吉亚和丹麦纷纷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
亚投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对中国来说,亚投行意味着哪些机遇呢?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计,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合计约需8万亿美元,另需近3000亿美元用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因为亚洲国家对资金的迫切需要,让亚投行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大了“朋友圈”。
在亚投行不断扩大的“朋友圈”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进入今年3月份以来,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是欧洲国家。2015年3月12日英国表达加入亚投行的意愿,紧接着法国、德国、意大利就“抱团”共同宣布了加入意向。随后,卢森堡和瑞士两个金融强国递交申请;丹麦、荷兰和俄罗斯也在最后关头申请加入。
有人说“美国不过打了一个喷嚏,欧洲就感冒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欧洲人感觉到,美国一家独大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对欧洲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美国人垄断世界银行行长、欧洲人垄断IMF总裁、日本人垄断亚洲开发行行长已经成了不成文的惯例。而且,美国在这三个主要国际机构中都有着巨大的发言权,在IMF中,美国享有一票否决权。近年来,中国一直都在争取在国际金融秩序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不过由于美国世界金融霸权的阻挠,中国的金融话语权一直被限制。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规模是日本的两倍多,但中国在亚洲银行的投票权还不到日本的一半。这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需要被重建。
人民币成世界第五大国际货币
2015年12月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成功纳入SDR的货币篮子,是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上的里程碑。中国央行表示欢迎基金组织执董会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决定,称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中方对基金组织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在SDR审查过程中的辛勤工作以及广大成员国的支持表示赞赏。
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的结果。人民币加入SDR也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有更多期许,中方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二胎放开“孩动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二胎放开,举国沸腾。
不论这会对我国人口结构产生怎样的变化,和80后、90后年轻人“生不生得起”的问题,从商业和移动互联网方面来讲,或许释放出积极信号。
据华泰证券预测,全面放开二胎,每年将有可能新增新生儿100万人~200万人,预计2018年新生儿有望超2000万人。其所蕴含的消费红利大约每年1200亿元~1600亿元。
这当中,包括房地产、母婴医疗、食品、玩具、儿童服饰、家用汽车、教育培训等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均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换句话说,放开二胎,一方面应对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激活中国经济。
目前,我们常见的是“三口之家”为主的家庭结构,但随着二胎政策完全放开的落地,未来或将出现较大面积的“四口之家”、“三代同堂”的局面。届时,原本的小户型已不能满足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需求,三房以上的大户型将逐渐成为二胎家庭的重点考虑对象。
同时,学区房依旧是热点,争夺学区房及入读名额也将愈发激烈。
总的来说,政策推动楼市发展是正面的。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在放开二胎政策激励下,出生率会有所提高,将直接引导部分地产转向对婴幼儿相关行业的投机性投资。也可以认为是,打算生二胎的,生了二胎的,都会开始考虑二套房。
“习马会”创造历史 改变未来
若干年以后,历史学家一定会以类似口吻记录2015年11月7日这个重要日子: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以一红一蓝的领带,微笑握手的姿态,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克服了会面时机、场合、身份、成果等重重障碍,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领导人正式会谈,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两岸关系的未来。
很多人在惊叹两岸政策执行层此前毫无走漏风声的严谨,更多人钦佩两岸领导人着眼于民族未来的谋略,所有人更感慨冥冥之中的某种历史牵引力,令两岸关系终究重回正途。
100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宽度,真正要迈过两岸政治鸿沟,远比只身横渡难无数倍。早在1956年,北京方面就致信台湾蒋介石,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温情攻势,盼蒋在中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蒋一度动心,曾数次派国民党将领宋希濂、著名报人曹聚仁等回大陆,面见大陆第一代领导人。双方思量重启和平谈判。可惜,历史造物弄人,两岸内部的各类重大事件,令两岸分治超过一个甲子。
1992年11月,两岸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实现1949年以来第一次两岸非正式会谈,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
然而,两岸领导人层面始终差“关键一晤”。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谈的一番话,感动了台湾许多人,被台湾媒体普遍认为是充满“两岸一家亲”的温情,着重于共同命运、中华血脉、民族复兴的深意,把中国梦与“两岸梦”完美地联结起来。这些都与习近平本人在福建连续工作17年、熟悉对岸情况密不可分。
由此看,艰难走了66年才得以实现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既有前人积累的厚重情理,更有着个人特色的魅力体现。均有秘书履历的两位“先生”的细腻,在二人见面的着装仪表、举手投足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而大陆方面给予台湾的对等尊重与长期耐心,更体现了习近平本人的自信、包容与善意。习近平曾说过,“世界上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谈着就有希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如果说个人魅力是此次“习马会”最终成行的特殊因素,那么,社会互动则是两岸领导人必须见面的宏观基础。2014年两岸贸易额为1983.1亿美元,占台湾全年对外贸易的60%左右;2014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941.1万人次,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536.6万人次,占全台人口20%多。两岸定期客运航班每周总班次将近1000班次。
加之两岸海关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上线、两岸货物通关效率大幅提高等因素,台湾与大陆的互动,无论是人员,或者是贸易,丝毫不亚于大陆同样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省份或区域,与其他省份的互动频次。
正如习近平在“习马会”致辞中所说:“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从这个角度看,两岸领导人最终会面也是被两岸人民“拱”出来的。这也正是三天前“习马会”消息一宣布,两岸股市均连日大涨,最敏感的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对两位“先生”见面表达的真实期盼与一致拥护。
除了个人因素、社会期盼,世界同样在为“习马会”点赞。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的“关键域外国家”美国的国务院,第一时间出来表态:“(习马会)为两岸、为美国以及整个地区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没有触及具体问题,但象征意义已经大于所有具体的成果。过去20多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朝鲜半岛局势曲折、全球分离主义盛行,“习马会”的成功,体现了中国人完全对解决好自己问题的“大智慧”、“大团结”和“大远见”。
历史没法选择,但现实却能倍加珍惜,未来更应全力创造。今天这个日子,两岸化干戈为玉帛,化对立于对话,全球15亿华人为两位帅气的“先生”叫好,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又一个希望,再次体验到这个多灾多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秋天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打开了丰收的大门。从东海之滨黄澄澄的果园到川西坝子金灿灿的稻田,从东北黑土地广袤的玉米地到天山脚下无际的棉花田,美丽的中国大地正渐次展开一幅大美的丰收画卷。不仅如此,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一带一路、亚投行的稳步前行,习马会的历史性握手……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中国正昂首迈入丰收的季节。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这一理念的提出和践行,将使“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普惠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能动性的调动也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六个‘必须坚持’,摆在首位的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分析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使得发展的价值指向更加明确。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通过共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提出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到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到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既是一脉相承,也是逐步深化。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小康,不仅体现在统计指标和平均数上,更应当体现在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
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辛鸣分析指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共享发展,保障基本民生,保证机会公平,将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亟待增强消费的驱动力,而共享发展将会减少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提升消费能力,让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仅有“需”而且可以有能力去“求”,从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一带一路”让“三驾马车”重获动力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符合全球化需求,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两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6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正在逐步收获早期成果。
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9月至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因为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经济下行,且全球经济乏力的时候。”他用“一二三”来概括“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贡献,“‘一带一路’打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让投资、消费、出口三者重新获得动力,得以良性循环,并实现互联互通。”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赵磊认为,“一带一路”聚焦这三者,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首先是投资领域,赵磊称,“一带一路”发展,吸引投资到中国,“特别是沿边,跟一带一路直接相关的省市,投资态势已逐渐回暖。”此外,“投资双向性开始凸显”,国际资本注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而中国的企业,开始走到沿线去投资相关国家。
赵磊举例,2015年10月19日习主席出访英国,携带了一支人员多达150人的企业家代表团,与英国签订超过300亿英镑的贸易投资协议,涵盖零售、能源、金融服务、航天等多个行业。中国充沛的海外投资,使英国等丝路国家得以生产好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最终会部分回流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资本,英国的技术,中国的市场,英国的品牌,中国的需求,英国的经验……开始充分互联互通。”赵磊称,“国际社会现在看重中国的,一个是投资能力,一个是消费市场。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角色是倒置的。”
赵磊预测,“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可能是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民众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已经来临。老百姓手头宽裕了,开始个性化消费,企业应当要满足他们的差异性需求。”赵磊表示,拉动消费,市场要充分尊重规律,“不仅生产产品,还要生产个性化的产品。”“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优质海外企业走进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有利于我们更加敏锐地把握全球消费市场”。“‘一带一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或者说是全球化的升级版。”赵磊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发展,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品质意识也真正走向了全球化。
“短期来看,‘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经济最大的刺激,就是出口。”赵磊表示,“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近年中国出口的突出特点。铁路、核电等满足沿线国家硬需的优势产能开始集群式地‘走出去’。”赵磊说,在“一带一路”之前,中国的大多数出口,主要走向发展中国家,“而这两年,中国的优势产能进入了发达国家。我们‘走出去’的市场,由低端走向高端,我们的产品附加值,也由低附加值逐渐走向高附加值。”
亚投行“朋友圈”扩大背后
2015年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首日,由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朋友圈”加速扩容。这一天,俄罗斯、巴西、荷兰、格鲁吉亚和丹麦纷纷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
亚投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对中国来说,亚投行意味着哪些机遇呢?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计,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合计约需8万亿美元,另需近3000亿美元用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因为亚洲国家对资金的迫切需要,让亚投行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大了“朋友圈”。
在亚投行不断扩大的“朋友圈”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进入今年3月份以来,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是欧洲国家。2015年3月12日英国表达加入亚投行的意愿,紧接着法国、德国、意大利就“抱团”共同宣布了加入意向。随后,卢森堡和瑞士两个金融强国递交申请;丹麦、荷兰和俄罗斯也在最后关头申请加入。
有人说“美国不过打了一个喷嚏,欧洲就感冒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欧洲人感觉到,美国一家独大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对欧洲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美国人垄断世界银行行长、欧洲人垄断IMF总裁、日本人垄断亚洲开发行行长已经成了不成文的惯例。而且,美国在这三个主要国际机构中都有着巨大的发言权,在IMF中,美国享有一票否决权。近年来,中国一直都在争取在国际金融秩序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不过由于美国世界金融霸权的阻挠,中国的金融话语权一直被限制。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规模是日本的两倍多,但中国在亚洲银行的投票权还不到日本的一半。这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需要被重建。
人民币成世界第五大国际货币
2015年12月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成功纳入SDR的货币篮子,是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上的里程碑。中国央行表示欢迎基金组织执董会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决定,称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中方对基金组织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在SDR审查过程中的辛勤工作以及广大成员国的支持表示赞赏。
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的结果。人民币加入SDR也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有更多期许,中方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二胎放开“孩动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二胎放开,举国沸腾。
不论这会对我国人口结构产生怎样的变化,和80后、90后年轻人“生不生得起”的问题,从商业和移动互联网方面来讲,或许释放出积极信号。
据华泰证券预测,全面放开二胎,每年将有可能新增新生儿100万人~200万人,预计2018年新生儿有望超2000万人。其所蕴含的消费红利大约每年1200亿元~1600亿元。
这当中,包括房地产、母婴医疗、食品、玩具、儿童服饰、家用汽车、教育培训等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均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换句话说,放开二胎,一方面应对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激活中国经济。
目前,我们常见的是“三口之家”为主的家庭结构,但随着二胎政策完全放开的落地,未来或将出现较大面积的“四口之家”、“三代同堂”的局面。届时,原本的小户型已不能满足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需求,三房以上的大户型将逐渐成为二胎家庭的重点考虑对象。
同时,学区房依旧是热点,争夺学区房及入读名额也将愈发激烈。
总的来说,政策推动楼市发展是正面的。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在放开二胎政策激励下,出生率会有所提高,将直接引导部分地产转向对婴幼儿相关行业的投机性投资。也可以认为是,打算生二胎的,生了二胎的,都会开始考虑二套房。
“习马会”创造历史 改变未来
若干年以后,历史学家一定会以类似口吻记录2015年11月7日这个重要日子: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以一红一蓝的领带,微笑握手的姿态,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克服了会面时机、场合、身份、成果等重重障碍,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领导人正式会谈,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两岸关系的未来。
很多人在惊叹两岸政策执行层此前毫无走漏风声的严谨,更多人钦佩两岸领导人着眼于民族未来的谋略,所有人更感慨冥冥之中的某种历史牵引力,令两岸关系终究重回正途。
100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宽度,真正要迈过两岸政治鸿沟,远比只身横渡难无数倍。早在1956年,北京方面就致信台湾蒋介石,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温情攻势,盼蒋在中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蒋一度动心,曾数次派国民党将领宋希濂、著名报人曹聚仁等回大陆,面见大陆第一代领导人。双方思量重启和平谈判。可惜,历史造物弄人,两岸内部的各类重大事件,令两岸分治超过一个甲子。
1992年11月,两岸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实现1949年以来第一次两岸非正式会谈,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
然而,两岸领导人层面始终差“关键一晤”。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谈的一番话,感动了台湾许多人,被台湾媒体普遍认为是充满“两岸一家亲”的温情,着重于共同命运、中华血脉、民族复兴的深意,把中国梦与“两岸梦”完美地联结起来。这些都与习近平本人在福建连续工作17年、熟悉对岸情况密不可分。
由此看,艰难走了66年才得以实现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既有前人积累的厚重情理,更有着个人特色的魅力体现。均有秘书履历的两位“先生”的细腻,在二人见面的着装仪表、举手投足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而大陆方面给予台湾的对等尊重与长期耐心,更体现了习近平本人的自信、包容与善意。习近平曾说过,“世界上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谈着就有希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如果说个人魅力是此次“习马会”最终成行的特殊因素,那么,社会互动则是两岸领导人必须见面的宏观基础。2014年两岸贸易额为1983.1亿美元,占台湾全年对外贸易的60%左右;2014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941.1万人次,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536.6万人次,占全台人口20%多。两岸定期客运航班每周总班次将近1000班次。
加之两岸海关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上线、两岸货物通关效率大幅提高等因素,台湾与大陆的互动,无论是人员,或者是贸易,丝毫不亚于大陆同样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省份或区域,与其他省份的互动频次。
正如习近平在“习马会”致辞中所说:“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从这个角度看,两岸领导人最终会面也是被两岸人民“拱”出来的。这也正是三天前“习马会”消息一宣布,两岸股市均连日大涨,最敏感的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对两位“先生”见面表达的真实期盼与一致拥护。
除了个人因素、社会期盼,世界同样在为“习马会”点赞。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的“关键域外国家”美国的国务院,第一时间出来表态:“(习马会)为两岸、为美国以及整个地区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没有触及具体问题,但象征意义已经大于所有具体的成果。过去20多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朝鲜半岛局势曲折、全球分离主义盛行,“习马会”的成功,体现了中国人完全对解决好自己问题的“大智慧”、“大团结”和“大远见”。
历史没法选择,但现实却能倍加珍惜,未来更应全力创造。今天这个日子,两岸化干戈为玉帛,化对立于对话,全球15亿华人为两位帅气的“先生”叫好,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又一个希望,再次体验到这个多灾多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