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高考会是一次被历史铭记的考试,我有幸在这次历史性的考试中投身到高考志愿者的行列中,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高考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个有点远的话题了,毕竟人一旦离开了当初的那个环境,就会和那个环境越来越陌生,当它慢慢地变成人生的一部分时,再真实的回忆都像是一场梦。
初中的我在市里最好的初中部学习,成绩不算差,但也因不用功导致我后来没能去到理想的高中,将就着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然而,当我眼看着昔日的同窗都去了更好的地方,而我却离那个曾经引以为傲的群体越来越远时,心里萌发了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在高中那会儿,也荒废过一阵子。
进入高中后不久,我生病了,医生也查不出个所以然,也许是心病。在医院住了一阵子,开了几服药,回家休养了一阵子,高一就很快过去了。
几个月后,我回到了校园,知识散落了一地,要怎么捡起来?我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樣发愤图强,依旧是度日如年地混日子。
直到有一天,我再也无法忍受那样颓废的生活与不上进的自己,我跟家里说:“我想换个环境,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学习。”
那时候距离我的高三只有两个月的时间。用一年的时间去完成三年的学业,可能吗?
说实话,那时候的我不确定能不能。只凭着一腔热血与对高等学府的向往,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高中生活。
换了一个环境之后,我的心情好了很多,在没有人认识的环境里,我反而更轻松。我看过的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所有选择的集合,便是你的一生。”人生当中总是有无数个要面临选择的处境,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转机,那时候我想,也许那就是所谓的人生的转机吧。
在高三的第一个月里,无论老师讲什么知识点,我都觉着新奇和惊喜。我想,如果能早点换一个环境的话,就不会有上政治的老师去给我们上地理的情况出现了吧,那是不是又会有所不同呢?但又幸好,如今换了也为时不晚。
犹记得高三的首次月考,我考得并不好,甚至是很糟糕,但是我并不气馁,因为我看到了希望,而我能握住它。
为了有十足的精神来打这场持久战,我买了耳塞和眼罩,晚上10点半之前必须上床睡觉。为了有足够的体力,我早上6点戴着耳机在操场上慢跑半小时,之后才开始新一天的学习。
人一旦忙碌起来,日子就过得飞快,封闭环境里的时间与喧闹的外界是不同步的。9月末,天气凉了,周末黄昏时分暖橘色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户照进宁静的教室里,周遭都暖洋洋的,一切看起来都很好。
我的学习渐渐地走上了正轨,每天都在不断地吸收和消化新知识。当操场边的水池里结起了冰时,高三第四次月考的结果出来了。
我盯着成绩单上还是排在班级倒数位置上的我的名字,顿时觉得眼睛发涩,喉咙发紧,鼻腔中的情绪胡乱冲撞,最后裹着憋屈冲进了眼眶,化成氤氲的雾气,凝结成温热的泪珠,一颗一颗地滚落,砸在了试卷上。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因为成绩哭,被自己那毫无生气可言的成绩给气哭。
还是没有用吗?我都那么虔诚了,还是不行吗?哪怕有一点点起色也好啊。前面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努力与错觉般的成就感,像是不自量力的垂死挣扎。
我已经不大记得是如何平复那场崩溃的情绪了,我只记得,在第二天,我一如既往地学习。也许,我是没有时间继续难过,除了一往无前,别无他法。
进入高三,但凡有所追求的人,多少都要吃些苦头。放眼于人的一生来看,那点苦头不过是漫漫人生长河里的一座小沙丘。八月长安说过:“我们之所以觉着那时候难,只是因为我们那时候离它太近。正所谓,只要足够接近,一叶也可障目。”
当冬天的风吹得越来越凛冽的时候,我的成绩终于开始有了起色。我走出了“贫困”区,进入了“温饱”线。
尽管高三的寒假如此短暂,但我还是把书都带回了家。
大年三十的晚上吃完饭,我回到房间,戴上耳塞,做题背书,专注在自己营造起来的世界中,将新年夜的烟花爆竹声“蔽”之门外。
新年一过,高三下学期如约而至,第一次模考,我进了年级前10名。是的,不是班级前10名,而是年级前10名。一不小心,直接奔了“小康”。
尝到了甜头的人总是想要得到更多的糖,也总是会比别人更加卖力地做事。在一次次的月考中,在一套套的试卷里,在一摞摞的错题本下,在3月的桃花飘落去,4月的樱花竞开来,天气越来越热了,教室里的风扇“呼呼”地疯狂转动起来,大家不再有聊八卦的闲情逸致,统统在高温的天气里进入了争分夺秒的高压状态,哪怕是在课间休息时分,大家也安静得出奇。
盛夏来临前,窗外的蝉鸣越发嚣张,高考的脚步声越发摄人心魄。在最后一次模考中,我势如破竹般地冲进了年级前三名。
老师们都说,我不是匹黑马,而是个奇迹。他们从来没见过有哪个学生以两百分的水平起步,而在高三末尾的时候考出了一本线的分数。
我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鼻子竟然有点酸。
填志愿的时候,老师们建议我去北京,然而我毫不犹豫地填了南方的大学,我喜欢南方。所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而那么多年过去后,我依然不后悔那时候的选择,反而我最要感谢的就是当初那个果敢的自己。
还好那时的我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别的路,用了正确的方法,坚持了下去,才终于等到后来的春暖花开。
高考结束的那天,天又下起大雨,我站在帐篷里,望着来来往往的考生,就好像在看那时的我。我想,那每一把伞下,一定有着又一个别有洞天的故事,独一无二,值得它的主人永远珍藏。因为那是这个世界上最明亮的一群人,他们有着最强韧的生命力,可以在阳光里欢笑,也能够在雨中笑着奔跑。他们会带着无可比拟的人生经历去到很远的未来,就像当初的我。
高考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个有点远的话题了,毕竟人一旦离开了当初的那个环境,就会和那个环境越来越陌生,当它慢慢地变成人生的一部分时,再真实的回忆都像是一场梦。
初中的我在市里最好的初中部学习,成绩不算差,但也因不用功导致我后来没能去到理想的高中,将就着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然而,当我眼看着昔日的同窗都去了更好的地方,而我却离那个曾经引以为傲的群体越来越远时,心里萌发了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在高中那会儿,也荒废过一阵子。
进入高中后不久,我生病了,医生也查不出个所以然,也许是心病。在医院住了一阵子,开了几服药,回家休养了一阵子,高一就很快过去了。
几个月后,我回到了校园,知识散落了一地,要怎么捡起来?我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樣发愤图强,依旧是度日如年地混日子。
直到有一天,我再也无法忍受那样颓废的生活与不上进的自己,我跟家里说:“我想换个环境,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学习。”
那时候距离我的高三只有两个月的时间。用一年的时间去完成三年的学业,可能吗?
说实话,那时候的我不确定能不能。只凭着一腔热血与对高等学府的向往,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高中生活。
换了一个环境之后,我的心情好了很多,在没有人认识的环境里,我反而更轻松。我看过的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所有选择的集合,便是你的一生。”人生当中总是有无数个要面临选择的处境,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转机,那时候我想,也许那就是所谓的人生的转机吧。
在高三的第一个月里,无论老师讲什么知识点,我都觉着新奇和惊喜。我想,如果能早点换一个环境的话,就不会有上政治的老师去给我们上地理的情况出现了吧,那是不是又会有所不同呢?但又幸好,如今换了也为时不晚。
犹记得高三的首次月考,我考得并不好,甚至是很糟糕,但是我并不气馁,因为我看到了希望,而我能握住它。
为了有十足的精神来打这场持久战,我买了耳塞和眼罩,晚上10点半之前必须上床睡觉。为了有足够的体力,我早上6点戴着耳机在操场上慢跑半小时,之后才开始新一天的学习。
人一旦忙碌起来,日子就过得飞快,封闭环境里的时间与喧闹的外界是不同步的。9月末,天气凉了,周末黄昏时分暖橘色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户照进宁静的教室里,周遭都暖洋洋的,一切看起来都很好。
我的学习渐渐地走上了正轨,每天都在不断地吸收和消化新知识。当操场边的水池里结起了冰时,高三第四次月考的结果出来了。
我盯着成绩单上还是排在班级倒数位置上的我的名字,顿时觉得眼睛发涩,喉咙发紧,鼻腔中的情绪胡乱冲撞,最后裹着憋屈冲进了眼眶,化成氤氲的雾气,凝结成温热的泪珠,一颗一颗地滚落,砸在了试卷上。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因为成绩哭,被自己那毫无生气可言的成绩给气哭。
还是没有用吗?我都那么虔诚了,还是不行吗?哪怕有一点点起色也好啊。前面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努力与错觉般的成就感,像是不自量力的垂死挣扎。
我已经不大记得是如何平复那场崩溃的情绪了,我只记得,在第二天,我一如既往地学习。也许,我是没有时间继续难过,除了一往无前,别无他法。
进入高三,但凡有所追求的人,多少都要吃些苦头。放眼于人的一生来看,那点苦头不过是漫漫人生长河里的一座小沙丘。八月长安说过:“我们之所以觉着那时候难,只是因为我们那时候离它太近。正所谓,只要足够接近,一叶也可障目。”
当冬天的风吹得越来越凛冽的时候,我的成绩终于开始有了起色。我走出了“贫困”区,进入了“温饱”线。
尽管高三的寒假如此短暂,但我还是把书都带回了家。
大年三十的晚上吃完饭,我回到房间,戴上耳塞,做题背书,专注在自己营造起来的世界中,将新年夜的烟花爆竹声“蔽”之门外。
新年一过,高三下学期如约而至,第一次模考,我进了年级前10名。是的,不是班级前10名,而是年级前10名。一不小心,直接奔了“小康”。
尝到了甜头的人总是想要得到更多的糖,也总是会比别人更加卖力地做事。在一次次的月考中,在一套套的试卷里,在一摞摞的错题本下,在3月的桃花飘落去,4月的樱花竞开来,天气越来越热了,教室里的风扇“呼呼”地疯狂转动起来,大家不再有聊八卦的闲情逸致,统统在高温的天气里进入了争分夺秒的高压状态,哪怕是在课间休息时分,大家也安静得出奇。
盛夏来临前,窗外的蝉鸣越发嚣张,高考的脚步声越发摄人心魄。在最后一次模考中,我势如破竹般地冲进了年级前三名。
老师们都说,我不是匹黑马,而是个奇迹。他们从来没见过有哪个学生以两百分的水平起步,而在高三末尾的时候考出了一本线的分数。
我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鼻子竟然有点酸。
填志愿的时候,老师们建议我去北京,然而我毫不犹豫地填了南方的大学,我喜欢南方。所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而那么多年过去后,我依然不后悔那时候的选择,反而我最要感谢的就是当初那个果敢的自己。
还好那时的我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别的路,用了正确的方法,坚持了下去,才终于等到后来的春暖花开。
高考结束的那天,天又下起大雨,我站在帐篷里,望着来来往往的考生,就好像在看那时的我。我想,那每一把伞下,一定有着又一个别有洞天的故事,独一无二,值得它的主人永远珍藏。因为那是这个世界上最明亮的一群人,他们有着最强韧的生命力,可以在阳光里欢笑,也能够在雨中笑着奔跑。他们会带着无可比拟的人生经历去到很远的未来,就像当初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