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依靠教师去实施.教师勾连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本研究从教师活力的意蕴出发,对教师活力内涵和产生的动因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教师活力的制约因素,提出以学校发展规划“研制—实施—评估”的三阶段激发教师活力的可行性和方法路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要依靠教师去实施.教师勾连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本研究从教师活力的意蕴出发,对教师活力内涵和产生的动因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教师活力的制约因素,提出以学校发展规划“研制—实施—评估”的三阶段激发教师活力的可行性和方法路径.
其他文献
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是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首要举措.“放管服”是我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化.上海自2015年正式推动“管办评”分离改革,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的制度体系下,着力在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内生动力等方面进行探索.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自主活动形式,它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情境性的特征,为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并获得自主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支持,而要使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发挥最大化价值,就必须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研究发现,教师对“区域活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理念认可并愿意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但在将理念转化到教育行动的过程中倍感困难.由此,有必要对“区域活动如何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进行思考与探索,帮助教师明晰思路并走出困境:营造支持性的区域环境,提供幼儿深度学习的机会;创设最优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幼儿深度学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连续三年对浙江省58所中学的167340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弹性评估.结果 发现:心理弹性能够显著预测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心理困扰水平.在初中、普高及职高各学段比较中,初中学段整体心理弹性状况良好,初一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最高.在高中阶段,普通高生心理弹性水平优于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弹性呈现倒“U”型特点.因中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显著,在自信、积极认知、问题解决等方面凸显出不同特点,各级学校应根据其各学段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策略.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当今语文阅读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课堂视频分析的方法,选取了2006年与2016年前后上海市初中优质语文阅读课堂实录,对其课堂互动行为及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课程整体稳步变革,但课堂节奏在不断加快,“控制性”问题增多,且教学重心在文本理解上.本研究认为,应理性看待课程改革成果,正确认识阅读素养的本质,支持学生培养阅读兴趣、自主探究.
师生主体关系的争鸣历经“主-客体”关系到“主导-主体”关系,再到主体间性关系的演变,现今又出现他者性关系的新论调.它犹如摆钟,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摆动,却难以回应现实师生关系中主体失落于外与封闭于内的悖论.师生主体关系的争鸣在本质上以主体哲学为基础,局限于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的立场来言说师生关系,以致形成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漩涡.事实上,师生关系的核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主体性,而是二者的关系.据此,“关系优先于主体”应是重新审思师生关系的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