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参考以参考国内外较多研究成果为基础,把生态城市有关理论作为指导,分析矿产资源型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上的可行性,站在微观角度获得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结构、功能和普通城市个性与共性关系,生态城市发展建设所需理论依据。然后探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也就是其发展最终不会衰退,而是可以在人为调控条件下达到生态化发展目的。
[关键词]矿产资源型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 可行性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8-0195-01
矿产资源型城市是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共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给国家发展提供所需的生产资料、利润与税金,同时也给工业地区与城市发展和收益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但是资源耗竭情况具有加剧趋势,资源型城市生存和发展正受到严峻挑战。站在生态化建设视角,探讨可持续发展路径,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也关系到地区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生态学有关理论
城市生态学诞生于上世纪20到30年代的社会学研究,兴起于60到70年代环境与资源危机引起的生态学研究,繁荣于90年代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这些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城市问题严重程度不断增加,要解决它们,就要从系统观点开始,选择综合性措施。该生态学理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受到环境科学、生态学、计算机和耗散理论、突变论等理论支持,慢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新理论。
生态化城市特点。生态城市通过自然、经济与社会组成复合体系,重视人类和自然和谐性,追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城市获得整体发展,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1)自然空间的生态化,以人们行为为导向、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资源与能源变化为中心,城乡结合成一体,建设适合的空间布局和生态平衡系统。(2)环境生态化,自然资源获得有效利用与保护,有高标准环境质量与充足的容量,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建筑被更多的应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达到融合目的。(3)经济生态化,创建生态产业系统,确保经济不断增长,使之具有良性循环,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统一起来。
2.资源型城市朝着生态城市目标建设可行性
生产功能集中在资源开发上程度较高。生产作为城市中生态系统通过消耗营养物质、原材料与能源来获得新物质和精神、固定能量的能力,也就是同化过程。人类是复合生态体系的中心,是主要生产这,在生产活动中把输入物质、能量加工、消费或者部分输出来实现“同化”目的。城市生产有两种:食物性与非食物性,其中非食物性占据着绝对规模。资源型城市,人类有很多聚集在第一产业中采掘业。国内一些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矿业产值大多高于普通型城市,平均是27.68%,普通城市中平均低于5% 。
废弃物很多但是还原水平极低。城市中生产生活排出很多废弃物,大大超出其自身自然净化水平与人工设施承受力,需要通过人工输送体系把它们输出到别的生态系统中。城市中生态系统净化水平大多由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表现出来,一般的城市生态体系缺少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制造废弃物功能,但还有较小的还原能力,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持的较好的城市。资源型城市生产大多聚集在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消费上,其本身会破坏分解者,造成城市还原能力持续下降。
系统的能量收支发生严重失衡,城市发展在不可持续的状态。城市中复合生态体系和自然界生态体系不同,人类是消费主体,食物性消费远比社会性消费要低,人类社会性消费需要大量利用自然界中煤、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和许多金属、非金属资源与水土资源,只能从区域生态体系中获得能量,同时实现在有限区域中无法获得的产品,人类还要通过自身生产不断对区域体系输出能量来交换。资源型城市在开发价格低廉产品和外界交换昂贵产品,在贸易过程中是不利的,造成输入到城市生态体系中价值量比输出价值量要小得多,城市的财富积累不断减小。通过太阳能积累的资源产品和被加工成品比起来,资源型城市有很多的太阳能流失。资源型城市通过消耗自身能量来换取生态体系稳定和有序,这是不可持续方式,是资源型城市无法解决“矿竭城衰”结果的根本原因。
3.资源型城市建设生态化城市时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复杂系统,在不同的角度和时间段采取不同的对策。但是资源型城市问题大多聚集在占产业结构大部分的重工业与环境污染方面,所以,以后建设重点是产业调整和环境治理。以此为基础,巩固、加强为符合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生态城市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点是统筹人和自然界和谐发展,做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保之间联系。现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从本质上发生转变,资源浪费很多,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要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如果还选择粗放型增长模式,资源很难被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也会不堪重负。要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模式改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增大、经济效益增长、资源消耗量较小、环境污染降低和人力资源获得充分利用的新型道路。
提升矿产的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率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措施。资源型城市是矿产资源开发地,对于矿产开发利用符不符合科学合理要求,不但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有关,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所以资源型城市要做好对矿产的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这是很关键的。对矿产开发要做到统筹规划,加大对共生和半生矿产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使勘查、开发和利用各自达到综合进行目的,加大对矿产开采的管理,完善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准入条件,改进矿产的开发利用方法,达到矿产的保护性开发;积极促进对矿产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达到矿产优化和升级;;开发和健全适合国内矿产特点的采集、筛选和冶炼工艺,提升回采率与综合回收率,减小采矿的贫化率,增加矿山寿命。加大对尾矿和废石的利用;对那些废弃物产生较多和污染严重企业要增强管理力度,提升对废渣、废水和废气的利用率。
大力提升矿产利用率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要解决的问题。资源型城市是因矿产开发与利用而建起来的,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是超重型,在资源消耗上是突出地区。所以加大在电力和矿产等行业能源、原材料和水的消耗管理,达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的目的,努力提升矿产产出效益。增强回收与循环利用很多废旧资源,像粉煤灰、煤矸石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支持机械等废旧产品的再制造;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创建分选系统,不断健全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和利用系统。
4.总结
矿产资源型城市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建设中心是改变主要是资源开发的经济方式。从生产方式开始才能在本质上处理好城市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同时,对于辅助条件,加大城市规划、提高其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是必然要走的一步,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大多都不合理,表现出超重型结构,是引起资源和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何建东.矿产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家.2013(8):83-86,98.
[2] 肖葵.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2013(10):136-138.
[3] 江源.矿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J].2012(11):28-32.
[4] 段彩芹,李宁,崔爱苹,金浩.矿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接替主导产业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4):67-70.
[关键词]矿产资源型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 可行性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8-0195-01
矿产资源型城市是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共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给国家发展提供所需的生产资料、利润与税金,同时也给工业地区与城市发展和收益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但是资源耗竭情况具有加剧趋势,资源型城市生存和发展正受到严峻挑战。站在生态化建设视角,探讨可持续发展路径,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也关系到地区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生态学有关理论
城市生态学诞生于上世纪20到30年代的社会学研究,兴起于60到70年代环境与资源危机引起的生态学研究,繁荣于90年代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这些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城市问题严重程度不断增加,要解决它们,就要从系统观点开始,选择综合性措施。该生态学理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受到环境科学、生态学、计算机和耗散理论、突变论等理论支持,慢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新理论。
生态化城市特点。生态城市通过自然、经济与社会组成复合体系,重视人类和自然和谐性,追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城市获得整体发展,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1)自然空间的生态化,以人们行为为导向、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资源与能源变化为中心,城乡结合成一体,建设适合的空间布局和生态平衡系统。(2)环境生态化,自然资源获得有效利用与保护,有高标准环境质量与充足的容量,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建筑被更多的应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达到融合目的。(3)经济生态化,创建生态产业系统,确保经济不断增长,使之具有良性循环,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统一起来。
2.资源型城市朝着生态城市目标建设可行性
生产功能集中在资源开发上程度较高。生产作为城市中生态系统通过消耗营养物质、原材料与能源来获得新物质和精神、固定能量的能力,也就是同化过程。人类是复合生态体系的中心,是主要生产这,在生产活动中把输入物质、能量加工、消费或者部分输出来实现“同化”目的。城市生产有两种:食物性与非食物性,其中非食物性占据着绝对规模。资源型城市,人类有很多聚集在第一产业中采掘业。国内一些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矿业产值大多高于普通型城市,平均是27.68%,普通城市中平均低于5% 。
废弃物很多但是还原水平极低。城市中生产生活排出很多废弃物,大大超出其自身自然净化水平与人工设施承受力,需要通过人工输送体系把它们输出到别的生态系统中。城市中生态系统净化水平大多由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表现出来,一般的城市生态体系缺少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制造废弃物功能,但还有较小的还原能力,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持的较好的城市。资源型城市生产大多聚集在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消费上,其本身会破坏分解者,造成城市还原能力持续下降。
系统的能量收支发生严重失衡,城市发展在不可持续的状态。城市中复合生态体系和自然界生态体系不同,人类是消费主体,食物性消费远比社会性消费要低,人类社会性消费需要大量利用自然界中煤、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和许多金属、非金属资源与水土资源,只能从区域生态体系中获得能量,同时实现在有限区域中无法获得的产品,人类还要通过自身生产不断对区域体系输出能量来交换。资源型城市在开发价格低廉产品和外界交换昂贵产品,在贸易过程中是不利的,造成输入到城市生态体系中价值量比输出价值量要小得多,城市的财富积累不断减小。通过太阳能积累的资源产品和被加工成品比起来,资源型城市有很多的太阳能流失。资源型城市通过消耗自身能量来换取生态体系稳定和有序,这是不可持续方式,是资源型城市无法解决“矿竭城衰”结果的根本原因。
3.资源型城市建设生态化城市时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复杂系统,在不同的角度和时间段采取不同的对策。但是资源型城市问题大多聚集在占产业结构大部分的重工业与环境污染方面,所以,以后建设重点是产业调整和环境治理。以此为基础,巩固、加强为符合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生态城市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点是统筹人和自然界和谐发展,做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保之间联系。现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从本质上发生转变,资源浪费很多,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要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如果还选择粗放型增长模式,资源很难被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也会不堪重负。要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模式改变,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增大、经济效益增长、资源消耗量较小、环境污染降低和人力资源获得充分利用的新型道路。
提升矿产的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率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措施。资源型城市是矿产资源开发地,对于矿产开发利用符不符合科学合理要求,不但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有关,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所以资源型城市要做好对矿产的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这是很关键的。对矿产开发要做到统筹规划,加大对共生和半生矿产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使勘查、开发和利用各自达到综合进行目的,加大对矿产开采的管理,完善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准入条件,改进矿产的开发利用方法,达到矿产的保护性开发;积极促进对矿产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达到矿产优化和升级;;开发和健全适合国内矿产特点的采集、筛选和冶炼工艺,提升回采率与综合回收率,减小采矿的贫化率,增加矿山寿命。加大对尾矿和废石的利用;对那些废弃物产生较多和污染严重企业要增强管理力度,提升对废渣、废水和废气的利用率。
大力提升矿产利用率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要解决的问题。资源型城市是因矿产开发与利用而建起来的,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是超重型,在资源消耗上是突出地区。所以加大在电力和矿产等行业能源、原材料和水的消耗管理,达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的目的,努力提升矿产产出效益。增强回收与循环利用很多废旧资源,像粉煤灰、煤矸石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支持机械等废旧产品的再制造;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创建分选系统,不断健全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和利用系统。
4.总结
矿产资源型城市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建设中心是改变主要是资源开发的经济方式。从生产方式开始才能在本质上处理好城市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同时,对于辅助条件,加大城市规划、提高其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是必然要走的一步,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大多都不合理,表现出超重型结构,是引起资源和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何建东.矿产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家.2013(8):83-86,98.
[2] 肖葵.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2013(10):136-138.
[3] 江源.矿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J].2012(11):28-32.
[4] 段彩芹,李宁,崔爱苹,金浩.矿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接替主导产业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4):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