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少林武术发展研究

来源 :中州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zh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品牌”少林武术在建国出这一阶段经历的兴衰,值得我们去挖掘,深思。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这一时期少林武术的发展进行一次深入探究。1949年10月——1965年4月,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武术也不例外,赶上了新中国成立是一个好的开端,却在正要大展手脚的时候遇上了“文革”。在建国初至文革前这一时期的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少林武术为中国武术的代表,有了怎样的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武术;少林;发展;
  作者简介:任彦兵(1979年1月—)河南濮阳人,本科,初级教练员,主要从事武术教学与训练方向研究,E-Mail:171307856@qq.com.
  引言
  根据史料记载,少林寺大约建于北魏时期,胜于明清,其中明朝少林寺发展最为鼎盛。满人入关,始建清朝,因为满族人信仰喇嘛,藏传佛教,比较抵制汉人所传承佛教,由此少林寺日渐式微。同时又有民间“反清复明”组织以少林为明组织反清斗争,再加上清末八国联军的入侵,洋枪等兵器的变革,使武术的发展更受限于此。直到民国建立,受西方文化影响,武术被列为国术,且少林武术作为一个其中子项,少林武术发展才有了逐渐好转。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中国的一切都处于一个全新的局面,各行各业都处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基点,少林武术文化同样也借着社会主义东风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但为时不长,即便迎来了“文革”风暴,少林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肘。
  1少林武术的发展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5年,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创立及初步发展时期,同时武术当时作为一项体育事业发展,也跟紧随着体育事业的步伐,由于国家一切都处在空白状态,都需急求发展。这个时期的体育事业是完全借鉴以苏联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体制及经验,并在他们的基础上开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虽然在此期间,因为苏联解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导致中国对苏联进行原搬照抄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大跃进”“左倾思想”的产生,武术在此期间也因政治问题被批判,武术“技击属性”引起很大争议,但是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路线还是受到了及时的纠正。
  在1949年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的规定了“提倡国民体育”。1950年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提出的任务之一是经常举行运动竞赛和运动会,并且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朱德同志提出体育一定要为人民、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 努力使体育运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1。1952年的6月10日,在第二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挥笔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光辉题词,确立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最高指导思想,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极大的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题词指出了新中国体育发展的任务:增强人民体质;同时体现了新中国体育的社会主义本质:为人民服务。从1956年毛泽东闲暇时写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也可看出国家领导人个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最高指导思想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1954年改称国家体委,并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中央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最高领导机构,为社会主义新体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在《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中: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大力培养训练体育工作干部;开展各厂矿、学校、机关等基层单位的运动竞赛;注意运动员的训练工作2。这一报告明确指出了关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任务和发展方向,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并且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我过在国际体育活动中地位。1953年,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在国际体育比赛获得金牌,更是大大鼓舞了全国体育事业的训练热潮,并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贺龙为大会做出了“发掘、整理、提高、推广”的指导方针。在《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的指示》中批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人民的体育运动还是国家的一项新的事业,各级党委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加强领导,协助政府配备必要的干部;建立和充实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3。由中共中央的批示中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对中央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的肯定,以及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在全国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中,有准备有计划地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的预备级,并选择其中条件最好的学校,重点试行“劳卫制”,以便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一定运动项目和标准进行经常的体育教育和锻炼,但应事先作广泛宣传,根据自觉自愿参加的原则,逐步地加以推广。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劳卫制”并施行运动员的等级制度4。其中“劳卫制”实行的原则是自觉自愿,并没有强制执行,而且是在一些教育设施最好的学校进行重点实行,并没有全国普及推广,这又限制了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当然这也是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国家各位领导人的重视及做出的批示;以及各种关门机构的设立;以及各种相应政策的制定;为新中国少林武术在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个温床,少林武术也在这种各行各业都攒足劲发展的大环境下开始崭露头角,但也因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实际国情及综合国力等因素的影响,少林武术的发展也受一定的制约。
  2 官方组织对少林武术发展的推动
  1954年,国家体委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根据“武术”的价值特征、“国术”一名的由来及一般语言习惯,在全国统一使用“武术”一词5。由此,武术正式被正名。同年,武术被列为体育院系必修课,开始进入高等学校教育。1955年国家体委训练竞赛司设立武术科。1958年9月,中国武术协会成立。武术科与武术协会的成立,促使了我过竞技武术的良性发展以及大众武术及运动员裁判员的规范化管理。   在竞技武术方面,1956年国家体委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的暂行规定(草案)》,《规定》明确指出武术是其中一项运动项目,并制定了与之配套的裁判、运动员等级制度、武术竞技比赛的评分制度。并在1958年及1963年再次完善了武术的竞赛制度。1957年,在国家体委的工作总结及工作要求会议上,对武术以往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在学校武术方面,1957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发展方针,体育运动在学校武术发展方面提供了保障。随着国际形势及国民经济的发展,1961年教育部在总结贯彻第一套大纲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一期间内,武术进入中小学、大学,高等学校教育并开始招收武术研究生。并且在学校教育上,毛泽东同志做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重要指示,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可见一斑。在大众武术方面,由于因政治因素“左倾”思想影响,国家体委对武术制定了“收缩加以整理”的方针,大众武术在推广方面受到了一定制约,故大众武术在此期间发展缓慢。
  3关于少林武术在学术领域的研究
  194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的同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第一届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对武术发展做了简短讨论。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专门召开了新时期武术如何发展额座谈会,由此武术的发展被提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日程上来。同年,成立体育专业刊物《新体育》,朱德并题词“提倡国民教育”。这为武术的理论、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伟良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领域——谈武术理论研究》中指出:加强武术理论研究,就是实现武术现代化转型的首要关键,武术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乃学术品位的提升,需要武犬界业内人,士的努力,也离不开整个学术界的多方共同支持6。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对武术的性质进行了讨论,武术究竟是走技击路线,还是表演路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些争议也是对武术发展的一个推动。在贺龙同志对武术“发掘、整理、提高、推广”的方针下,少林武术的内容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但也因少林寺在建国前饱经摧残,几尽覆灭,给发掘整理工作造成一定难度。但也有一部分关于少林武术的学术研究出现,如:
  刘玉华在《略论武术运动的门派》中:“武术运动,门派繁多,因而它的内容也极为丰富, 以地区分的南拳、北腿、武当、少林”7。同时也有少林武术在医学中运用的研究,在《凤岩穴的临床使用及对111 例患者的效果观察》一文中提到:“该学穴位是来之五台山少林寺中的一个手抄本——‘针灸外科’内若干穴位中的一个”8。由此也可以看出少林武术在民间的实用性及被认可性。温敬铭当时的研究中指出:“武当、少林合称南派的拳术,精神要求:意识其中,精神贯注,严肃沉着,以期作到感觉灵敏,反映迅速的以静制动;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沉肩、坠肘、涵胸、扳背(或称胸背自然)、脊椎中正,不偏不倚,松胯敛臀,以期作到气沉丹田;动作上大部要本:完整、紧凑、协稠,既稳且准,阴阳相济;力法上要求:以意导气,以气导力,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呼吸上要求,特别强绸气沉丹田,并强调一吸人入丹田,一呼贯于十指” 9。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当时极少的武术理论研究中,少林武术还是占据了一部分的。少林武术的精髓及少林武术的底蕴还是被广大武术习练者、学者、爱好者传承着、认同着、接受着。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少林学”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4结论
  少林武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后新世纪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也为少林文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少林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官方的组织和民间的习练热情为少林武术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对少林武术的发掘与整理,对少林武术的传承起到了保护与发展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主编,《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一一1981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8、12
  [2]中央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R],北京:中央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1953
  [3] 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的指示[R],北京:中共中央.1954
  [4] 中央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R],北京:中央人民体育运动委员会.1953
  [5]中央体委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为什么不把武术称为国术[J].新体育1954.7
  [6]周伟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领域——谈武术理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
  [7]刘玉华.略论武术运动的派别[J].武汉体育学报,1962(4)
  [8]郑毓桂,王峰熙. 风岩穴的临床使用及对111例患者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刊1958(8)
  [9] 温敬铭.有关武术竟赛项目的商榷[J].武汉体育学报,1962(5)
其他文献
西部大开发是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后,根据中国经济及社会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审时度势提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而税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必然与其他财政、
[摘 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21-02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2010年以来持续攀升的通货膨胀,使中小出版企业陷入各项经营成本、融资成本的不断增加及经营资金日趋紧张的不利局面。由于多数中小出版企业转企改制的时间不长,市场体制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