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困扰着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工作。我们尝试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状况分析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育心灵的应对策略,旨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爱和尊重是培育心灵的前提保证。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心理敏感且脆弱。尊重、信任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实现育人的和谐保证。培育心灵,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这便是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要理解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绝不能武断地对待学生,也不能草率地、肤浅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原则,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信任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全身心地积极接受教师的帮助与教诲。
宽容接纳学生是培育心灵的首要手段。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性格迥异、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尤其是五年制学生,教师更要接纳、感化这些学生,抓住心灵培育的契机,在情感上感染学生,在生活上关爱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错误上包容学生。尤其是针对那些“后进生”,教师要抓住他们追求上进的心理,因势利导,及时鼓励,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奋发有为,让他们从进入校园,就产生一种“从头做起、改变自我、重塑自我”的迫切心理,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将来走向社会、谋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课堂内外渗透是培育心灵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强调“能力为本”,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高素质的职业道德品质,而职业道德情操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经过渗透、吸收而逐渐内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将来就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创设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注重讲授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知识和技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角,敢于、乐于提出问题,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热爱所学专业,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增强竞争意识,获取奋进的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机,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学会致歉在培育心灵中体现超级魅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一旦有错或存在失误,向学生表示致歉,不仅体现的是教师的修养或度量,而且体现的是教师的责任感。教师的真诚致歉会在培育学生心灵的过程中体现出超级魅力,不仅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更会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同时教师人格也会得到升华。师生间、生生间的真诚致歉是培育学生心灵的法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言,遵其嘱”,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因此,教师学会致歉既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自我安抚心灵的需要,在改善与学生关系的时候,也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
公正评价是培育心灵的最高体现。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教育公平的道德要求。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态度、自我要求和自我努力的程度上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正确分析存在的各种差异,做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接受能力乃至性格不同,教师在表扬和批评的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对谨小慎微、自尊内向的学生的批评则应温和委婉些。教师应因材施教,褒贬得当,赏罚分明,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决不能姑息迁就,而应态度鲜明,严肃指出,必要的批评乃至处罚同样可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达成鼓励先进、帮助落后的教育效果。
教育其实就是培育心灵的工作,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究和努力完成。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路携行,一路缤纷。
■ 编辑 吴君 ■
爱和尊重是培育心灵的前提保证。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心理敏感且脆弱。尊重、信任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实现育人的和谐保证。培育心灵,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这便是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要理解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绝不能武断地对待学生,也不能草率地、肤浅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原则,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信任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全身心地积极接受教师的帮助与教诲。
宽容接纳学生是培育心灵的首要手段。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性格迥异、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尤其是五年制学生,教师更要接纳、感化这些学生,抓住心灵培育的契机,在情感上感染学生,在生活上关爱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错误上包容学生。尤其是针对那些“后进生”,教师要抓住他们追求上进的心理,因势利导,及时鼓励,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奋发有为,让他们从进入校园,就产生一种“从头做起、改变自我、重塑自我”的迫切心理,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将来走向社会、谋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课堂内外渗透是培育心灵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强调“能力为本”,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高素质的职业道德品质,而职业道德情操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经过渗透、吸收而逐渐内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将来就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创设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注重讲授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知识和技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角,敢于、乐于提出问题,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热爱所学专业,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增强竞争意识,获取奋进的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机,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学会致歉在培育心灵中体现超级魅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一旦有错或存在失误,向学生表示致歉,不仅体现的是教师的修养或度量,而且体现的是教师的责任感。教师的真诚致歉会在培育学生心灵的过程中体现出超级魅力,不仅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更会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同时教师人格也会得到升华。师生间、生生间的真诚致歉是培育学生心灵的法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言,遵其嘱”,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因此,教师学会致歉既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自我安抚心灵的需要,在改善与学生关系的时候,也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
公正评价是培育心灵的最高体现。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教育公平的道德要求。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态度、自我要求和自我努力的程度上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正确分析存在的各种差异,做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接受能力乃至性格不同,教师在表扬和批评的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对谨小慎微、自尊内向的学生的批评则应温和委婉些。教师应因材施教,褒贬得当,赏罚分明,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决不能姑息迁就,而应态度鲜明,严肃指出,必要的批评乃至处罚同样可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达成鼓励先进、帮助落后的教育效果。
教育其实就是培育心灵的工作,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究和努力完成。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路携行,一路缤纷。
■ 编辑 吴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