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论坛》2008第1期“特别策划”专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演变》引起广泛关注,许多媒体纷纷转载或评论,网友展开广泛讨论,一些读者打来电话反映称,城乡二元结构演变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就是在成都、重庆、苏州、杭州、惠州等地,农民不愿变市民。几年前,很多人还以“吃皇粮”为荣,费尽心思谋求“农转非”。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税费及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减免,农民“农转非”的意愿却不那么强烈了。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农民日子不比市民差
据调查,农民不愿变市民的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较为突出。部分农民的想法正在逐渐改变,即使条件成熟,大家也不愿意将农业户口改为居民户口。
江苏常熟市的潘先生说:“我们这边新农村建设步伐很快,如果变为城市户口的话,新农村建设拆迁等等一系列的补偿我们就得不到了,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挺好的。”
山东淄博张店马尚镇九级村由村上牵头,企业出力,修路、铺管道、搞绿化、建垃圾中转站……整个村容看起来比城市更漂亮。企业还投资兴建文化广场,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健全医疗卫生设施,村民们都不愿意离开村子。
村民向春霞告诉记者,他们夫妻拥有三套120平方米的住房,自己住一套,余下的都出租,月收入1000多元,村里每年还要分红,吃的油米等全是分配来的,家庭收入去年是5万多。55岁后,村里每月还给养老钱。“我为啥要进城当市民?”
事实上,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农民收入已经打破了几年前收入增长缓慢的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再创新高,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收入达到3321元。
农村在计生、教育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现在村民的优惠政策比居民多,变成‘市民’后我后悔了。”重庆的王先生说。
调查中记者发现,部分村民不愿转为居民,是因为居民和村民在政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央的“两免一补”政策,每年的粮食直补是一亩地补偿20.78元,今年更达到35.34元;在合作医疗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与制度框架在全国已基本形成,发达地区的农民基本上都可以享受到医疗补助;在计划生育上,村民允许生二胎,居民只能生一个孩子;农民可以有60平方米的宅基地,居民没有;农民可以建房,居民就不行;集体资产村民每年可分红,居民就一分钱没有;在教育政策上,现在农村户口的孩子读小学和初中可以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而居民的孩子目前还不能享受该政策。
变市民享受不到更多待遇,担心就业问题
实际上,很多村民更担心的是村改居之后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惠州的张建雄说,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也就意味着土地被征收后,面临就业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因为农民可以参与村里的分红。一些农民表示,几年后随着农业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同样的土地种植珍稀蔬菜或瓜果,每亩土地的年利润是几万元,是以前的十几倍。
当前,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但是,农民不愿变“市民”作为城乡二元结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农民为什么不愿进城落户,这些新变化究竟说明了什么?本期选题将予以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