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新的经济体下,对传统成本会计面临的挑战就行分析,旨在分析传统成本会计如何适应和调整,提出几点分析意见,有待探究。
关键词:新环境 成本会计 传统理念
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索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一、新环境下的成本核算手段
1.网络普及技术手段提高
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工程及电脑辅助制造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2. 电脑整合制造系统的应用
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 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 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O ~ 40 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 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还可能产生成本控制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
3.新环境下的成本計算方法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作业成本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分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作业成本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简单地说,作业基础管理就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时制
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上,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列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贷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 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2.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本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全面质量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①预防成本;②检验成本;③内部失败成本;④外部失败成本;⑤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在全面质量管理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使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
3.战略管理。
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子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包括3个方面;① 价值链分析;② 市场定位;③ 成本动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4.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
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日本丰田公司是贯彻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典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们认识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业最好的公司学习,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基准,了解自身与最优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以增强竞争力。
5.限制理论。
根据限制理论,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可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类。限制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但是如果加强了其他的联结处,整个链就不会得到加强。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必须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如果企业待解决的瓶颈是更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会发生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这也是“成本一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6.目标管理。
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日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国的目标战术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关键词:新环境 成本会计 传统理念
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索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一、新环境下的成本核算手段
1.网络普及技术手段提高
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工程及电脑辅助制造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2. 电脑整合制造系统的应用
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 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 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O ~ 40 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 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还可能产生成本控制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
3.新环境下的成本計算方法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作业成本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分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作业成本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简单地说,作业基础管理就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时制
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上,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列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贷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 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2.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本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全面质量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①预防成本;②检验成本;③内部失败成本;④外部失败成本;⑤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在全面质量管理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使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
3.战略管理。
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子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包括3个方面;① 价值链分析;② 市场定位;③ 成本动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4.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
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日本丰田公司是贯彻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典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们认识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业最好的公司学习,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基准,了解自身与最优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以增强竞争力。
5.限制理论。
根据限制理论,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可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类。限制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但是如果加强了其他的联结处,整个链就不会得到加强。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必须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如果企业待解决的瓶颈是更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会发生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这也是“成本一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6.目标管理。
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日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国的目标战术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