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育人工程,作文教学更是育人的工作。进入新世纪,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弘扬个性的写作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正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人的价值获得充分重视的新形势下,在鼓励创新、倡导个性的课堂演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让极富生命活力的写作课堂充满快乐的信念,从而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他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积累写作训练激发情感张扬个性
一、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关于阅读积累与写作训练
写作之道,贵在知性,是在知性引领下的写作实践。“知”即知识,“性”即性灵、性情。不能想象,一个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写作的冲动,写作的灵性,写作的思绪,写作的机窍都是从知性中来。而知性的获得,需要从大量阅读中积累和生发。我们在作文指导中一直倡导通过阅读学习写作。文章怎么写?大量的优秀作品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为文的成功之道。“熟读深思理自知”,脱离阅读专讲各种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是舍本求末。那样习得的东西是枯燥的、苍白的,无法引领生机勃勃的写作实践。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下面一些方法与模式:
1.明确主题,制订目标,建立训练体系
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及新大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我们在作文训练中明确提出了“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思考人生,提升思想”的主题,制订了“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写好文”的训练目标,建立“积累——感悟——初写——升华”的作文训练体系,并开始对学生进行有步骤、分阶段的训练。
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积累,读《语文读本》,要与课文进度同步(超前更好),读大纲规定必读的名著及古诗文背诵篇目,同时要求学生选订一些报刊,原则上要求每两人一份,统一放在班级的报刊架上,大家交流阅读,如《语文报》、《作文成功之路》、《创新作文》、《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写月报》、《青年博览》、《大自然探索》、《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都是同学们特别喜欢读的。每天的第八节自习课,同学们可以自由进行阅读,并且我们还打破了一些束缚,如课堂不许听音乐、不许离座的规定,只要是适合学生读的,只要是有益的作品(包括音乐),只要课堂是宜于学习交流的气氛,就不对学生进行过多过死的限制。
所谓积累,就是积累知识,积累素材,为写作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从书本上积累,从生活中积累,读和写本身就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我们要求学生从高一入学开始就准备三个笔记本,一个是摘抄本,一个是素材提炼本,一个是周记本。平时读书、看报,见到对自己有益的小知识、小资料以及名言佳句、精采片段等都摘抄下来。这种抄写过程,就是一种对材料的积累和强化。平时听音乐,看电视,同学相聚、交谈,参加公益活动,户外游览、踏青等等,也是很好的学习、积累的机会。有所见,就会有所感,所谓缘物生情,因情生文。经过提炼加工,随时写进自己的素材积累本中,以备正式作文时源头活水汩汩涌来。
至于周记的要求,则是每周至少三篇,须有一篇大作文。并且取材范围要跳出写日记那样的多写个人的喜怒哀乐的小圈子,要着眼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即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作文的取材范围广阔了,内容自然会丰富充实,多思考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思想自然会不断成熟起来,作文的质量也会得以升华。应该说,写周记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同时也避免了教师规定一学期八篇作文的量的不足与内容的偏狭。作文训练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会说话、会表达。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多渠道、多形式的训练方法确实激“活”了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在语文课上同学们把在写作训练中的生活感悟、大自然的陶冶、社会生产的体验都有机地在课堂上发挥,如他们所展示的“话见闻,说长短,传佳话,我知道的一和二,课文中的你与我,假如我是主人公,假如我是作者”等话题及活动都很有实效。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各显身手,互不示弱,真正地“活”起来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地得以体现了。
2.以读写为中心,以听说为双翼,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积累素材。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引领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蓄积能量。热爱自己会使人成为创造生活的活跃分子;热爱生活能使人以健康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心态融入生活;生活是创新的原料库,只有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带领学生品评艺术珍品,感悟创新之美。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画、名雕塑、名建筑都是我们的好教材,都是丰富的“营养食品”。经常品评这些艺术珍品,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对美的追求,张扬其对未来创造美的渴望和梦想。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文能力,我们制订开展了“诗词歌赋演说辩做”的文化素质育人活动。利用语文课堂的5-8分钟由一名同学为主(或多名同学自我组合)进行诗词歌赋训练。即背诵一首古诗词(起初阶段规定以初、高中语文大纲规定背诵的古诗词篇目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自由选择或教师当堂指定篇目等形式),并且对其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进行简要的分析讲解;唱一首歌;背诵(或朗诵)一段文章(不限定古文或现代文)。这种训练形式侧重于听说读,但又何尝不是对写作的一种有效积淀、储备呢?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锻炼了表达能力,展现了自己的才艺,提高了心理素质,形成了语文的综合素质。“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其他能力具备了,水涨船高,写作能力自然会提高。
“演说辩做”,主要是指根据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特点,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活”起来的一系列语文活动。如表演能力,高二上学期教材中的戏剧单元的学习,我们就采取了课本剧、小话剧、戏曲片段表演等形式,学生们自己创作、改编、表演,做到了对语文知识的活学活用,也提高了文学写作能力。此外,演讲、辩论、情境口头作文、即兴口头作文、自办文学手抄报及黑板報、到本地区企业调查采访等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也都有计划地开展,并贯穿于课内外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写作活动中,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3.贯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则,实践“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学生读书、学习获取的知识,应该经常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方能逐渐转化为真正的能力。我们根据我校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自然优势,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虽然没有城市学校的优越条件,没有南方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但是广阔的山川原野、松涛水韵却是我们能经常享有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学生能走进大森林,领略原始红松林的独有姿态,走进大自然,拥抱青山碧水。夏季泛舟漂流,冬季登山滑雪,尽展少年豪情,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锻炼尤其是写作的得天独厚的宝藏!
我们的学生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生活、学习,尽情释放少年的情怀,尽情张扬青春的个性,读书有松涛水韵相和,作文有碧水青山可抒,读书、做人、作文怎能不向健康方向发展?
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激发情感、张扬个性、释放生命活力
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要落实新课标精神,必须进行个性化写作训练。
个性化写作就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绪、思维等)在写作中得以展现。要实现个性化写作,就需要在拓宽学生思路、积淀学生底蕴、关注学生情感、扣合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才有效果。
写作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是人生在言语上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需求;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这种教育需要将学生情感意愿放在首位,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写作目标建立一种天然联系,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诱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使他们写出富有境界的佳作。作文就要饱含生命意识,就要在字里行间体现生命的律动,体现真、情、理、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植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景,使其人格化、情感化。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者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作文不是生活的复印件,而是要在感悟思索中,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从而向读者展现出一个个“真我”的灵魂,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价值与精神品位。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超越学校藩篱,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正道,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渗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显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使生命富有巨大的张力。如某同学面“墙”而思,写出了大气氤氲的文章:“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墙,或将自身分割,或与其他民族隔开,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表明:这些形式各异的墙最终都将被拆除,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墙的世界。”(《墙·民族·世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事”是古人为诗作文的取向原则。而小作者从实体的“墙”,想到了分隔民族的心灵之墙、社会之墙:想到了柏林墙、朝韩的三八线,还有巴以间的墙,中国和日美之间的墙。他指出:“这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同民族间的‘墙’,终将在趋于大同的世界中消失。”敏锐的触角,深邃的观察,使文章承载着强烈的社会意识,具有了厚质感。
理性地审视生活,便会发挥出生活的意义,体悟出生活的内质。理性地透析生活,便会发掘出生活所折射出的生命内核。理性透析,更能使文章具有敏锐的触角,开掘出独到的理念,把读者带入到崭新的思想和情感境界。一名高一女同学在周记本上,就有这样一种理性透析后的独特感悟:
有空去趟火葬场
听老师讲述了去火葬场的经历和感受,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那一幕:一个完整的人,顷刻间化成了一缕轻烟,一捧骨灰!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轻易而迅速地消逝了。他告别了人世的喧嚣和烦恼,再不用为名利而劳心奔波。生活中的人应从这鲜活的生命的陡然凋零中有所启示。
去一次火葬场,眼看死者静卧灵床上,内心除了对死者的悲痛外,还会陡然生出超然的通达。不由心生感慨:人啊,无论活多大岁数,也终究会死亡;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也终究带不走一文。为了功名、为了金钱钩心斗角、坑蒙拐骗而使自己劳心伤神、心力憔悴,多么不值得呀!
我们可以平淡地活着,没有显赫,无所谓;我们可以清贫地活着,没有富贵,无所谓。但我们必须是精神上的富翁。我们可以平心静气,与世无争,胸无烦闷,笑傲人生!
这并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的人生观,我只是觉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人生苦短,生命脆弱,与其等生命即将终结时才猛然悔悟生命鲜活时的幼稚和可惜,不如就在有生之年珍视人生,善待生命。
去一次火葬场,会使你如历经沧桑,对许多的事看开、看透。人们难得有机会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因此,有空请去趟火葬场。去趟火葬场,就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你不会再愁肠百结;去趟火葬场,就是一次对精神的升华,你不会玩世不恭。你会觉得:生活真美,活着真好!
朋友,有空请去趟火葬场。
有了这种对生活的理性透析,自然会有通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果能经常有这样对生活、人生、社会自然的理性透视,我们的作文自会有崭新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境界。
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看似离奇,但他将事件置于政治斗争或民族斗争的背景下,张扬的是一种侠义报国的豪爽之气,其作品也因此颇具厚度。”这话不无道理,小事件、大背景,其事件也便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样,审视历史,演绎或移植历史,也会使文章产生历史的厚重感。2001年高考,蒋昕捷同学写的《赤兔之死》即显示出了厚实的历史积淀与文学素养。其厚实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想象力,让人在回溯歷史、内省人生的审美境界中感受到作者沉甸甸的人生理念。
让文章显现厚实的思想底蕴,还应引导学生吸纳丰富的文化素养,使文章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有一名同学的高考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写道:“‘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地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此考生有丰富的文化素养,诗词名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体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第三中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积累写作训练激发情感张扬个性
一、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关于阅读积累与写作训练
写作之道,贵在知性,是在知性引领下的写作实践。“知”即知识,“性”即性灵、性情。不能想象,一个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写作的冲动,写作的灵性,写作的思绪,写作的机窍都是从知性中来。而知性的获得,需要从大量阅读中积累和生发。我们在作文指导中一直倡导通过阅读学习写作。文章怎么写?大量的优秀作品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为文的成功之道。“熟读深思理自知”,脱离阅读专讲各种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是舍本求末。那样习得的东西是枯燥的、苍白的,无法引领生机勃勃的写作实践。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下面一些方法与模式:
1.明确主题,制订目标,建立训练体系
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及新大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我们在作文训练中明确提出了“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思考人生,提升思想”的主题,制订了“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写好文”的训练目标,建立“积累——感悟——初写——升华”的作文训练体系,并开始对学生进行有步骤、分阶段的训练。
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积累,读《语文读本》,要与课文进度同步(超前更好),读大纲规定必读的名著及古诗文背诵篇目,同时要求学生选订一些报刊,原则上要求每两人一份,统一放在班级的报刊架上,大家交流阅读,如《语文报》、《作文成功之路》、《创新作文》、《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写月报》、《青年博览》、《大自然探索》、《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都是同学们特别喜欢读的。每天的第八节自习课,同学们可以自由进行阅读,并且我们还打破了一些束缚,如课堂不许听音乐、不许离座的规定,只要是适合学生读的,只要是有益的作品(包括音乐),只要课堂是宜于学习交流的气氛,就不对学生进行过多过死的限制。
所谓积累,就是积累知识,积累素材,为写作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从书本上积累,从生活中积累,读和写本身就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我们要求学生从高一入学开始就准备三个笔记本,一个是摘抄本,一个是素材提炼本,一个是周记本。平时读书、看报,见到对自己有益的小知识、小资料以及名言佳句、精采片段等都摘抄下来。这种抄写过程,就是一种对材料的积累和强化。平时听音乐,看电视,同学相聚、交谈,参加公益活动,户外游览、踏青等等,也是很好的学习、积累的机会。有所见,就会有所感,所谓缘物生情,因情生文。经过提炼加工,随时写进自己的素材积累本中,以备正式作文时源头活水汩汩涌来。
至于周记的要求,则是每周至少三篇,须有一篇大作文。并且取材范围要跳出写日记那样的多写个人的喜怒哀乐的小圈子,要着眼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即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作文的取材范围广阔了,内容自然会丰富充实,多思考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思想自然会不断成熟起来,作文的质量也会得以升华。应该说,写周记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同时也避免了教师规定一学期八篇作文的量的不足与内容的偏狭。作文训练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会说话、会表达。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多渠道、多形式的训练方法确实激“活”了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在语文课上同学们把在写作训练中的生活感悟、大自然的陶冶、社会生产的体验都有机地在课堂上发挥,如他们所展示的“话见闻,说长短,传佳话,我知道的一和二,课文中的你与我,假如我是主人公,假如我是作者”等话题及活动都很有实效。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各显身手,互不示弱,真正地“活”起来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地得以体现了。
2.以读写为中心,以听说为双翼,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积累素材。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引领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蓄积能量。热爱自己会使人成为创造生活的活跃分子;热爱生活能使人以健康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心态融入生活;生活是创新的原料库,只有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带领学生品评艺术珍品,感悟创新之美。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画、名雕塑、名建筑都是我们的好教材,都是丰富的“营养食品”。经常品评这些艺术珍品,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对美的追求,张扬其对未来创造美的渴望和梦想。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文能力,我们制订开展了“诗词歌赋演说辩做”的文化素质育人活动。利用语文课堂的5-8分钟由一名同学为主(或多名同学自我组合)进行诗词歌赋训练。即背诵一首古诗词(起初阶段规定以初、高中语文大纲规定背诵的古诗词篇目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自由选择或教师当堂指定篇目等形式),并且对其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进行简要的分析讲解;唱一首歌;背诵(或朗诵)一段文章(不限定古文或现代文)。这种训练形式侧重于听说读,但又何尝不是对写作的一种有效积淀、储备呢?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锻炼了表达能力,展现了自己的才艺,提高了心理素质,形成了语文的综合素质。“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其他能力具备了,水涨船高,写作能力自然会提高。
“演说辩做”,主要是指根据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特点,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活”起来的一系列语文活动。如表演能力,高二上学期教材中的戏剧单元的学习,我们就采取了课本剧、小话剧、戏曲片段表演等形式,学生们自己创作、改编、表演,做到了对语文知识的活学活用,也提高了文学写作能力。此外,演讲、辩论、情境口头作文、即兴口头作文、自办文学手抄报及黑板報、到本地区企业调查采访等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也都有计划地开展,并贯穿于课内外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写作活动中,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3.贯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则,实践“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学生读书、学习获取的知识,应该经常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方能逐渐转化为真正的能力。我们根据我校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自然优势,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虽然没有城市学校的优越条件,没有南方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但是广阔的山川原野、松涛水韵却是我们能经常享有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学生能走进大森林,领略原始红松林的独有姿态,走进大自然,拥抱青山碧水。夏季泛舟漂流,冬季登山滑雪,尽展少年豪情,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锻炼尤其是写作的得天独厚的宝藏!
我们的学生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生活、学习,尽情释放少年的情怀,尽情张扬青春的个性,读书有松涛水韵相和,作文有碧水青山可抒,读书、做人、作文怎能不向健康方向发展?
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激发情感、张扬个性、释放生命活力
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要落实新课标精神,必须进行个性化写作训练。
个性化写作就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绪、思维等)在写作中得以展现。要实现个性化写作,就需要在拓宽学生思路、积淀学生底蕴、关注学生情感、扣合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才有效果。
写作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是人生在言语上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需求;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这种教育需要将学生情感意愿放在首位,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写作目标建立一种天然联系,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诱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使他们写出富有境界的佳作。作文就要饱含生命意识,就要在字里行间体现生命的律动,体现真、情、理、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植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景,使其人格化、情感化。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者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作文不是生活的复印件,而是要在感悟思索中,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从而向读者展现出一个个“真我”的灵魂,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价值与精神品位。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超越学校藩篱,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正道,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渗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显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使生命富有巨大的张力。如某同学面“墙”而思,写出了大气氤氲的文章:“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墙,或将自身分割,或与其他民族隔开,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表明:这些形式各异的墙最终都将被拆除,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墙的世界。”(《墙·民族·世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事”是古人为诗作文的取向原则。而小作者从实体的“墙”,想到了分隔民族的心灵之墙、社会之墙:想到了柏林墙、朝韩的三八线,还有巴以间的墙,中国和日美之间的墙。他指出:“这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同民族间的‘墙’,终将在趋于大同的世界中消失。”敏锐的触角,深邃的观察,使文章承载着强烈的社会意识,具有了厚质感。
理性地审视生活,便会发挥出生活的意义,体悟出生活的内质。理性地透析生活,便会发掘出生活所折射出的生命内核。理性透析,更能使文章具有敏锐的触角,开掘出独到的理念,把读者带入到崭新的思想和情感境界。一名高一女同学在周记本上,就有这样一种理性透析后的独特感悟:
有空去趟火葬场
听老师讲述了去火葬场的经历和感受,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那一幕:一个完整的人,顷刻间化成了一缕轻烟,一捧骨灰!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轻易而迅速地消逝了。他告别了人世的喧嚣和烦恼,再不用为名利而劳心奔波。生活中的人应从这鲜活的生命的陡然凋零中有所启示。
去一次火葬场,眼看死者静卧灵床上,内心除了对死者的悲痛外,还会陡然生出超然的通达。不由心生感慨:人啊,无论活多大岁数,也终究会死亡;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也终究带不走一文。为了功名、为了金钱钩心斗角、坑蒙拐骗而使自己劳心伤神、心力憔悴,多么不值得呀!
我们可以平淡地活着,没有显赫,无所谓;我们可以清贫地活着,没有富贵,无所谓。但我们必须是精神上的富翁。我们可以平心静气,与世无争,胸无烦闷,笑傲人生!
这并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的人生观,我只是觉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人生苦短,生命脆弱,与其等生命即将终结时才猛然悔悟生命鲜活时的幼稚和可惜,不如就在有生之年珍视人生,善待生命。
去一次火葬场,会使你如历经沧桑,对许多的事看开、看透。人们难得有机会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因此,有空请去趟火葬场。去趟火葬场,就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你不会再愁肠百结;去趟火葬场,就是一次对精神的升华,你不会玩世不恭。你会觉得:生活真美,活着真好!
朋友,有空请去趟火葬场。
有了这种对生活的理性透析,自然会有通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果能经常有这样对生活、人生、社会自然的理性透视,我们的作文自会有崭新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境界。
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看似离奇,但他将事件置于政治斗争或民族斗争的背景下,张扬的是一种侠义报国的豪爽之气,其作品也因此颇具厚度。”这话不无道理,小事件、大背景,其事件也便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样,审视历史,演绎或移植历史,也会使文章产生历史的厚重感。2001年高考,蒋昕捷同学写的《赤兔之死》即显示出了厚实的历史积淀与文学素养。其厚实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想象力,让人在回溯歷史、内省人生的审美境界中感受到作者沉甸甸的人生理念。
让文章显现厚实的思想底蕴,还应引导学生吸纳丰富的文化素养,使文章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有一名同学的高考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写道:“‘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地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此考生有丰富的文化素养,诗词名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体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