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策以及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赏识教育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进行教学,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赏识教育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感觉学不好语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调整教学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对于语文的学习,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赏识教育,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热爱生命的过程中,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帮助学生实现与外界的健康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它作为一种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是人本主义理论以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赏识教育就是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肯定学生的整体人格,培育学生的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17世纪以来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提出了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无论对什么人,都要尊重他、赏识他。要不断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鼓励学生,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儿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主张“遵循自然”,强调儿童的主动发展。现代教育家杜威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把学校组织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 让学生在自然、社会、学校等环境中,使他们得到和谐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指出,社会就是学校,社会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在社会交往中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与赏识教育所倡导的自然教育、和谐发展相一致。
二、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
教学氛围对于教学效果影响是比较大的。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沉闷、死板,那么学生也昏昏欲睡;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威严、紧张,那么学生也战战兢兢。当然这两种情况都是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心的、民主的、轻松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師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方法是比较多的。首先,教师可以多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和欣赏的眼神等可以给这个课堂增添一份温馨。其次,教师要试着多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从而建立其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内容。试想一下,如果学生们怕老师,那课堂教学时时刻刻都是紧张的。第三,可以多运用一些幽默或者是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语文科目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语文的教学是“大语文”的教学。教学内容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课外资料,活跃自己的课堂。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中的赏识因素
教育和教学资源是永远都分不开的。我们进行赏识教育要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赏识因素。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本是作者对人生、生活敏锐感受的诗意描绘,存在着大量的美学因素。教师教读文本,是教师与文本作者思想的交流,是对文本作者的一种生命的赏识。教师赏识文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真实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分析,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来理解、解读文本。在解读的过程中,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和意义,使之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感受和理解教师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并从教师对文本的赏识,来激发自己对文本的赏识。师生双方都沉浸在赏识文本的和谐氛围中,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师生之间迸发出强烈的审美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逐步完善、超越自我。语文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被赏识的氛围。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应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即使学生会的的并不正确,都应给予肯定的赞扬,然后再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肯定其付出,鼓励其继续进步;对于贫穷的学生,要鼓励其努力学习,指出贫穷并不是成绩的衡量标准;对于优秀的学生更要不吝鼓励,使其明白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成果,鼓励其继续保持。当然,这样并不表示就要针对学生的不足来完全开展课堂活动。我们要努力的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例如对于口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让其参加辩论赛或者是进行演讲来培养其自信心。总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尤其是中学的学生,他们的课业压力是非常大的。适当的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长处,也有助于他们其他科目的学习。
三、开展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有些人认为如果总是进行赏识教育,会让学生过分的自满,认识不清楚自己。而且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其实,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并不矛盾,学生们需要对其进行提点,需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样也需要肯定。我们在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也要综合的运用挫折教育。要使两者较好的配合,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运用,需要教师把握实际情况来进行。例如: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他并没有付出什么努力,这使得他一直都沾沾自喜。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要使其面对挫折,发现自己的问题,明白自己并不是特别优秀的,以激发其前进的动力。
(二)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赏识教育并不是单单的就是几句鼓励的话,那样的赏识如果被长久的运用,会让学生感觉不真实,反而让学生不相信教师。因此,赏识必须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对学生的赏识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更具有激励作用。例如:有一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浓,分析能力很强,对一些问题经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教师如果经常拿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与他共同讨论,就会让他感觉到被重视,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锻炼他这方面的能力,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赏识教育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进行教学,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赏识教育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感觉学不好语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调整教学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对于语文的学习,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赏识教育,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热爱生命的过程中,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帮助学生实现与外界的健康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它作为一种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是人本主义理论以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赏识教育就是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肯定学生的整体人格,培育学生的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17世纪以来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提出了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无论对什么人,都要尊重他、赏识他。要不断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鼓励学生,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儿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主张“遵循自然”,强调儿童的主动发展。现代教育家杜威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把学校组织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 让学生在自然、社会、学校等环境中,使他们得到和谐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指出,社会就是学校,社会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在社会交往中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与赏识教育所倡导的自然教育、和谐发展相一致。
二、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
教学氛围对于教学效果影响是比较大的。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沉闷、死板,那么学生也昏昏欲睡;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威严、紧张,那么学生也战战兢兢。当然这两种情况都是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心的、民主的、轻松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師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方法是比较多的。首先,教师可以多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和欣赏的眼神等可以给这个课堂增添一份温馨。其次,教师要试着多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从而建立其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内容。试想一下,如果学生们怕老师,那课堂教学时时刻刻都是紧张的。第三,可以多运用一些幽默或者是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语文科目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语文的教学是“大语文”的教学。教学内容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课外资料,活跃自己的课堂。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中的赏识因素
教育和教学资源是永远都分不开的。我们进行赏识教育要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赏识因素。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本是作者对人生、生活敏锐感受的诗意描绘,存在着大量的美学因素。教师教读文本,是教师与文本作者思想的交流,是对文本作者的一种生命的赏识。教师赏识文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真实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分析,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来理解、解读文本。在解读的过程中,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和意义,使之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感受和理解教师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并从教师对文本的赏识,来激发自己对文本的赏识。师生双方都沉浸在赏识文本的和谐氛围中,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师生之间迸发出强烈的审美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逐步完善、超越自我。语文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被赏识的氛围。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应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即使学生会的的并不正确,都应给予肯定的赞扬,然后再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肯定其付出,鼓励其继续进步;对于贫穷的学生,要鼓励其努力学习,指出贫穷并不是成绩的衡量标准;对于优秀的学生更要不吝鼓励,使其明白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成果,鼓励其继续保持。当然,这样并不表示就要针对学生的不足来完全开展课堂活动。我们要努力的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例如对于口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让其参加辩论赛或者是进行演讲来培养其自信心。总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尤其是中学的学生,他们的课业压力是非常大的。适当的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长处,也有助于他们其他科目的学习。
三、开展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有些人认为如果总是进行赏识教育,会让学生过分的自满,认识不清楚自己。而且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其实,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并不矛盾,学生们需要对其进行提点,需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样也需要肯定。我们在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也要综合的运用挫折教育。要使两者较好的配合,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运用,需要教师把握实际情况来进行。例如: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他并没有付出什么努力,这使得他一直都沾沾自喜。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要使其面对挫折,发现自己的问题,明白自己并不是特别优秀的,以激发其前进的动力。
(二)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赏识教育并不是单单的就是几句鼓励的话,那样的赏识如果被长久的运用,会让学生感觉不真实,反而让学生不相信教师。因此,赏识必须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对学生的赏识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更具有激励作用。例如:有一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浓,分析能力很强,对一些问题经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教师如果经常拿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与他共同讨论,就会让他感觉到被重视,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锻炼他这方面的能力,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