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不断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有了一些体会:
一、 平等对话,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先决条件
作为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打破先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平等对话。师生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使阅读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美的享受。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因此,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先决条件。
二、 创设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课前要和学生一起认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我在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文时,课前让学生查找关于阿炳的大量资料,我也做了补充介绍,上这一课时,学生听着乐曲朗读文本很快进入情境,为阿炳痛苦的经历深深惋惜。我认为只有学生对阿炳痛苦的经历有了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乐曲的内涵,才能被文本感动、吸引。这样,学生就更愿意听乐曲,愿意主动地读课文。
当然,有些学生对课文本身关注程度不高,教师如何让其产生一定的学习动机呢?毋庸置疑,找到让他感兴趣的材料,就能很快地将他引入课文。例如,在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我先问一个后进生:“你裤子膝盖的地方为什么破了?”他说:“每次下课在地上爬,磨坏的。”我说:“是呀,你每天磨,日复一日,当然会破啦!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它讲的道理和你裤子膝盖磨破的道理一样。”这个学生听到课文和他有关,学习就格外认真了。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儿童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我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课文中黄河和羊皮筏子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怎样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羊皮筏子”的样子呢?我通过一段黄河的录像加以配乐,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他们争先恐后要求朗读描写黄河的语句,试图表达出黄河的气势。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被文本吸引,仿佛就亲临黄河一般,该段录像取得预期效果。
三、 鼓励质疑,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怎样让学生学会思、学会真正地读懂文本呢?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鼓励他们敢于“求异”,而不是跟着教师走,去一味“求同”。“求异思维”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探索客观真理,有所创见。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当然,这些问题应该是有效问题,不是仅从文本中很快地找出答案的问题和与文本理解无关的问题。只有对自己学的原有知识理解得深了,才能够发现新问题。教师应给学生多留些提出问题的机会,即使不深刻,也不要责怪他们,要尊重他们提问题的权利。我在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充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较多,有的和课文主题紧密联系,有的质疑某句话的意思,个别学生甚至质疑词义。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都在思考问题,都在仔细研读课文,有些直接揭示主旨的问题更是全文通读了好几遍,认真思考后才提出的,我给予了褒奖。本课我尝试了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都愿意在课前提出若干问题,往往这些问题不是读一遍两遍书就能提出的。
四、 注重自学,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捷径
课前自学主要是指反复阅读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作为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复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使它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通过复习,查漏补缺,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补上遗漏和未掌握好的知识,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作者单位: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一、 平等对话,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先决条件
作为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打破先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平等对话。师生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使阅读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美的享受。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因此,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先决条件。
二、 创设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课前要和学生一起认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我在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文时,课前让学生查找关于阿炳的大量资料,我也做了补充介绍,上这一课时,学生听着乐曲朗读文本很快进入情境,为阿炳痛苦的经历深深惋惜。我认为只有学生对阿炳痛苦的经历有了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乐曲的内涵,才能被文本感动、吸引。这样,学生就更愿意听乐曲,愿意主动地读课文。
当然,有些学生对课文本身关注程度不高,教师如何让其产生一定的学习动机呢?毋庸置疑,找到让他感兴趣的材料,就能很快地将他引入课文。例如,在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我先问一个后进生:“你裤子膝盖的地方为什么破了?”他说:“每次下课在地上爬,磨坏的。”我说:“是呀,你每天磨,日复一日,当然会破啦!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它讲的道理和你裤子膝盖磨破的道理一样。”这个学生听到课文和他有关,学习就格外认真了。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儿童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我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课文中黄河和羊皮筏子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怎样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羊皮筏子”的样子呢?我通过一段黄河的录像加以配乐,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他们争先恐后要求朗读描写黄河的语句,试图表达出黄河的气势。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被文本吸引,仿佛就亲临黄河一般,该段录像取得预期效果。
三、 鼓励质疑,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怎样让学生学会思、学会真正地读懂文本呢?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鼓励他们敢于“求异”,而不是跟着教师走,去一味“求同”。“求异思维”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探索客观真理,有所创见。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当然,这些问题应该是有效问题,不是仅从文本中很快地找出答案的问题和与文本理解无关的问题。只有对自己学的原有知识理解得深了,才能够发现新问题。教师应给学生多留些提出问题的机会,即使不深刻,也不要责怪他们,要尊重他们提问题的权利。我在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充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较多,有的和课文主题紧密联系,有的质疑某句话的意思,个别学生甚至质疑词义。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都在思考问题,都在仔细研读课文,有些直接揭示主旨的问题更是全文通读了好几遍,认真思考后才提出的,我给予了褒奖。本课我尝试了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都愿意在课前提出若干问题,往往这些问题不是读一遍两遍书就能提出的。
四、 注重自学,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捷径
课前自学主要是指反复阅读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作为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复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使它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通过复习,查漏补缺,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补上遗漏和未掌握好的知识,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作者单位: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