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施工过程中,商品混凝土易发生坍落度损失、裂缝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文章分析了发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各种现象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通过采取合理恰当的技术措施,来减少或者杜绝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施工过程;商品混凝土;预防措施
引 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进步,我国在建筑材料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混凝土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广泛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混凝土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的进步,建筑物的施工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混凝土商品化供应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和等级,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材料消耗,加快了建筑工程的进度。商品混凝土具有节约施工、节能环保等优点,并且还带动了外加剂和混合材料的使用。
随着混凝土在建筑行业的广泛使用并获得了一致的赞赏,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发现,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混凝土发生裂缝、离析、速凝和坍落度损失等现象,这些问题给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例如: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建筑物整体的观赏性,同时裂缝的长期存在,使得混凝土内部的钢筋受到自然条件下潮湿空气的长期侵蚀,发生钢筋锈蚀现象,导致粘接力下降、降低了钢筋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再比如说,如果发生离析和坍落度损失,则会给现场施工造成极大的困难,特别是一些体积大的、加筋密的构建,其会导致振捣困难,并且容易使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漏筋等现象,对钢筋的密实程度有严重的影响,同时还降低了混凝土表面质量等级和结构强度。针对上述現象,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一一解析。
1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受到了商品混凝土质量这一因素的重要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在正式应用前,必须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坍落度损失、裂缝、减水剂掺量等。混凝土的裂缝大致可以分为混凝土沉降裂缝、混凝土的干缩裂缝以及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根据各种裂缝的不同性质,需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1 沉降裂缝
混凝土的沉降裂缝属于硬化前的裂缝,它往往是发生在板结构、梁结构浇筑1~3h之后。沉降裂缝多数是在预埋件的附近出现或者是沿着结构件的钢筋铺设方向断续开裂,裂缝深度一般是到达钢筋的表面为止。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坍落度和混凝土搅拌用水量的偏大、结构上层保护件偏小或者是在钢筋约束力的作用下,振捣后的骨料和水泥自然沉降造成的。
防止措施:对于沉降裂缝,在搅拌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控制用水量,在保证泵送混凝土这个前提下,尽量降低其砂率。在保证刚度这个前提下尽量少用水泥,粉煤灰掺合量也要适中,不可过大和过小,否则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1.2 干缩裂缝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混凝土会发生干缩现象,这同样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在混凝土浇筑硬化的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生成物的体会与原来的物质相比会缩小一定的量,在加上表面活动水在空气中的蒸发以及凝胶体在失去水分后会发生收缩现象。随着混凝土体积的不断收缩,混凝土内部会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并超过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使得混凝土表面发生开裂的现象。
预防措施: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对温度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润湿模板并加强浇筑后的早期保护。在混凝土初凝的时间不应该过长、及时进行抹压和振捣适度。若在水泥硬化后出现开裂等现象,需要及时的往裂缝处加注水泥,并加水湿润,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然后及时的进行覆盖塑料布养护,不得是水泥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
1.3 温度裂缝
混凝土的温度变形是指其热胀冷缩的变形。因为水泥受到水化作用的影响,并且在搅拌过程中伴随着发热的化学反应,使得浇筑后的混凝土在硬化的初期会散发出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时候,混凝土中厚实也体积较大的部分内部产生的热量不能够及时的散发出去,再加上内外存在较大温差,使得水泥的表面和内部会产生拉应力,如果温差过大,则会使得拉应力增大,导致水泥发生开裂。
预防措施:与体积较小的混凝土施工方法不一样,对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在施工时应该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并采取掺入混凝剂挥着人工降温的措施防止水泥开裂。同时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纵向长度较大的混凝土,在一定的距离内,需要设置温度变形。
2 发生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坍落度损失是指商品混凝土在搅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混凝土的杂质物会变稠,并且流动性逐渐减小的现象。凝结硬化速度和拌合率是坍落度损失集中反映的两个方面,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就会容易导致混凝土在成型过后会发生质量缺陷,给施工带来一定的不便。水泥原因、温度原因以及时间原因是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主要三个原因。
2.1 水泥原因
水泥引起坍落度损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水化产物,表面吸收了一部分游离的水,降低了水泥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在混凝土水化早期,特别是水泥中铝酸三钙成分高的水泥,水化作用消耗了部分水分,在外界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水泥的反应速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增高也会得到增加,坍落度损失也会得到加快。
2.2 温度原因
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受到施工时的外界温度和施工高度的影响。相比冬天,在夏季高温施工时,钢筋和浇筑模板温度的过高都会导致混凝土水分的急剧蒸发,加速了坍落度损失。
2.3 时间原因
混凝土如果在运输距离较长和等待时间过长的时候,也会导致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流失,加速坍落度损失。
防止措施:针对上述三个造成坍落度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控制施工时间和温度,并适当的掺入缓凝剂和高等级粉煤灰有助于坍落度损失。由于粉煤灰的形态可以显著的减慢混凝土的硬化速度,并且就强度而言,粉煤灰的后期强度增长过快,通过混合使用粉煤灰和水泥产量,可以有效的较少坍落度的损失。因此,而且如果掺入高等级粉煤灰不仅可以代替部分的材料水泥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水热化,改善拌合物的性能。 3 减水剂引起的质量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减水剂有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如果将减水剂添加入混凝土中,在减水剂中的亲水端會朝向含水的溶液,而疏水端由于排斥水则会定向的吸附在水泥的表面,吸附水膜也就形成了。减水剂分子在水泥中的定向排列,使得水泥中的颗粒的电荷相同,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原理下,电荷力分散了水泥颗粒,使得水泥由以前的絮凝状变为了现在分散结构状态,从而释放了颗粒间的水分,达到了降水,提高了混凝土搅拌物的灵活性。如果在混凝土中,掺入的减水剂的浓度增大,则对水泥颗粒的分散能力也会得到增大,搅拌物的灵活性也会得到增加,减少了坍落度的损失。
(1)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并在施工浇筑后容易在初凝的前后发生开裂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的粘稠度较高、不易完全沉平、不泌水,并且裂缝多事发生在钢筋上方。对于这种现象,可以在混凝土的初凝后,利用木抹子对裂缝处进行搓毛抹压使得裂缝处愈合。
(2)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后,在混凝土搅拌时,部分水泥砂浆会粘连在桶壁上,导致混凝土出机不均匀和灰少等现象。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仍是混凝土较为粘稠,在搅拌过程中发生了缓凝现象而与筒壁粘连在一起。当发生这个现象时,需要在第一时间去除剩余的混凝土,即首先添加部分骨料和水进行搅拌,然后在添加减水剂和水泥拌和,对其进行强制性的搅拌。
(3)在加工掺入减水剂的混凝土后,混凝土出机后在短时间内流动性丧失,发生了假凝现象,甚至无法进行浇筑。这种想象产生的原因是水泥的石膏量不足,使得硅酸三钙的水化太快,并且还有部分原因是减水剂中的原料三乙醇胺添加过量,减水剂的适应性差。如果观察发生这种现象时,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更换水泥的批号或者水泥品种,如果条件允许,更换减水剂的品种或者调节拌合温度和降低减水量,掺入0.5%-2%的硫酸钠缓凝。
(4)减水剂掺入后,混凝土长时间不凝固,并且其表面呈现黄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减水剂的掺入量过大。对于这种现象,应该降低减水剂的掺入量,在混凝土最终凝结后,可以适当的提高其养护的温度,多浇水,如果部分呈现黄色现象严重,可以清除,并重新浇筑。
4 结束语
与其他材料相比,商品混凝土具有明显的优势,使得其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确保建工工程质量的安全可靠,需要对施工材料混凝土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混凝土搅拌物的性能,使得混凝土的质量满足施工条件和工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商品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对建筑物质量的提上效果显著,虽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开裂、坍落度损失等现象,但是只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正确的研究,并在施工中积极的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这些现象都会得到避免。
参考文献
[1]周明月.建筑材料与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刘连松.加强质量管理创造项目精品[J].山西建筑,2006,32(7):19~20.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关键词:施工过程;商品混凝土;预防措施
引 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进步,我国在建筑材料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混凝土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广泛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混凝土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的进步,建筑物的施工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混凝土商品化供应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和等级,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材料消耗,加快了建筑工程的进度。商品混凝土具有节约施工、节能环保等优点,并且还带动了外加剂和混合材料的使用。
随着混凝土在建筑行业的广泛使用并获得了一致的赞赏,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发现,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混凝土发生裂缝、离析、速凝和坍落度损失等现象,这些问题给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例如: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建筑物整体的观赏性,同时裂缝的长期存在,使得混凝土内部的钢筋受到自然条件下潮湿空气的长期侵蚀,发生钢筋锈蚀现象,导致粘接力下降、降低了钢筋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再比如说,如果发生离析和坍落度损失,则会给现场施工造成极大的困难,特别是一些体积大的、加筋密的构建,其会导致振捣困难,并且容易使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漏筋等现象,对钢筋的密实程度有严重的影响,同时还降低了混凝土表面质量等级和结构强度。针对上述現象,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一一解析。
1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受到了商品混凝土质量这一因素的重要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在正式应用前,必须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坍落度损失、裂缝、减水剂掺量等。混凝土的裂缝大致可以分为混凝土沉降裂缝、混凝土的干缩裂缝以及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根据各种裂缝的不同性质,需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1 沉降裂缝
混凝土的沉降裂缝属于硬化前的裂缝,它往往是发生在板结构、梁结构浇筑1~3h之后。沉降裂缝多数是在预埋件的附近出现或者是沿着结构件的钢筋铺设方向断续开裂,裂缝深度一般是到达钢筋的表面为止。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坍落度和混凝土搅拌用水量的偏大、结构上层保护件偏小或者是在钢筋约束力的作用下,振捣后的骨料和水泥自然沉降造成的。
防止措施:对于沉降裂缝,在搅拌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控制用水量,在保证泵送混凝土这个前提下,尽量降低其砂率。在保证刚度这个前提下尽量少用水泥,粉煤灰掺合量也要适中,不可过大和过小,否则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1.2 干缩裂缝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混凝土会发生干缩现象,这同样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在混凝土浇筑硬化的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生成物的体会与原来的物质相比会缩小一定的量,在加上表面活动水在空气中的蒸发以及凝胶体在失去水分后会发生收缩现象。随着混凝土体积的不断收缩,混凝土内部会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并超过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使得混凝土表面发生开裂的现象。
预防措施: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对温度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润湿模板并加强浇筑后的早期保护。在混凝土初凝的时间不应该过长、及时进行抹压和振捣适度。若在水泥硬化后出现开裂等现象,需要及时的往裂缝处加注水泥,并加水湿润,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然后及时的进行覆盖塑料布养护,不得是水泥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
1.3 温度裂缝
混凝土的温度变形是指其热胀冷缩的变形。因为水泥受到水化作用的影响,并且在搅拌过程中伴随着发热的化学反应,使得浇筑后的混凝土在硬化的初期会散发出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时候,混凝土中厚实也体积较大的部分内部产生的热量不能够及时的散发出去,再加上内外存在较大温差,使得水泥的表面和内部会产生拉应力,如果温差过大,则会使得拉应力增大,导致水泥发生开裂。
预防措施:与体积较小的混凝土施工方法不一样,对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在施工时应该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并采取掺入混凝剂挥着人工降温的措施防止水泥开裂。同时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纵向长度较大的混凝土,在一定的距离内,需要设置温度变形。
2 发生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坍落度损失是指商品混凝土在搅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混凝土的杂质物会变稠,并且流动性逐渐减小的现象。凝结硬化速度和拌合率是坍落度损失集中反映的两个方面,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就会容易导致混凝土在成型过后会发生质量缺陷,给施工带来一定的不便。水泥原因、温度原因以及时间原因是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主要三个原因。
2.1 水泥原因
水泥引起坍落度损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水化产物,表面吸收了一部分游离的水,降低了水泥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在混凝土水化早期,特别是水泥中铝酸三钙成分高的水泥,水化作用消耗了部分水分,在外界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水泥的反应速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增高也会得到增加,坍落度损失也会得到加快。
2.2 温度原因
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受到施工时的外界温度和施工高度的影响。相比冬天,在夏季高温施工时,钢筋和浇筑模板温度的过高都会导致混凝土水分的急剧蒸发,加速了坍落度损失。
2.3 时间原因
混凝土如果在运输距离较长和等待时间过长的时候,也会导致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流失,加速坍落度损失。
防止措施:针对上述三个造成坍落度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控制施工时间和温度,并适当的掺入缓凝剂和高等级粉煤灰有助于坍落度损失。由于粉煤灰的形态可以显著的减慢混凝土的硬化速度,并且就强度而言,粉煤灰的后期强度增长过快,通过混合使用粉煤灰和水泥产量,可以有效的较少坍落度的损失。因此,而且如果掺入高等级粉煤灰不仅可以代替部分的材料水泥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水热化,改善拌合物的性能。 3 减水剂引起的质量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减水剂有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如果将减水剂添加入混凝土中,在减水剂中的亲水端會朝向含水的溶液,而疏水端由于排斥水则会定向的吸附在水泥的表面,吸附水膜也就形成了。减水剂分子在水泥中的定向排列,使得水泥中的颗粒的电荷相同,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原理下,电荷力分散了水泥颗粒,使得水泥由以前的絮凝状变为了现在分散结构状态,从而释放了颗粒间的水分,达到了降水,提高了混凝土搅拌物的灵活性。如果在混凝土中,掺入的减水剂的浓度增大,则对水泥颗粒的分散能力也会得到增大,搅拌物的灵活性也会得到增加,减少了坍落度的损失。
(1)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并在施工浇筑后容易在初凝的前后发生开裂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的粘稠度较高、不易完全沉平、不泌水,并且裂缝多事发生在钢筋上方。对于这种现象,可以在混凝土的初凝后,利用木抹子对裂缝处进行搓毛抹压使得裂缝处愈合。
(2)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后,在混凝土搅拌时,部分水泥砂浆会粘连在桶壁上,导致混凝土出机不均匀和灰少等现象。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仍是混凝土较为粘稠,在搅拌过程中发生了缓凝现象而与筒壁粘连在一起。当发生这个现象时,需要在第一时间去除剩余的混凝土,即首先添加部分骨料和水进行搅拌,然后在添加减水剂和水泥拌和,对其进行强制性的搅拌。
(3)在加工掺入减水剂的混凝土后,混凝土出机后在短时间内流动性丧失,发生了假凝现象,甚至无法进行浇筑。这种想象产生的原因是水泥的石膏量不足,使得硅酸三钙的水化太快,并且还有部分原因是减水剂中的原料三乙醇胺添加过量,减水剂的适应性差。如果观察发生这种现象时,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更换水泥的批号或者水泥品种,如果条件允许,更换减水剂的品种或者调节拌合温度和降低减水量,掺入0.5%-2%的硫酸钠缓凝。
(4)减水剂掺入后,混凝土长时间不凝固,并且其表面呈现黄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减水剂的掺入量过大。对于这种现象,应该降低减水剂的掺入量,在混凝土最终凝结后,可以适当的提高其养护的温度,多浇水,如果部分呈现黄色现象严重,可以清除,并重新浇筑。
4 结束语
与其他材料相比,商品混凝土具有明显的优势,使得其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确保建工工程质量的安全可靠,需要对施工材料混凝土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混凝土搅拌物的性能,使得混凝土的质量满足施工条件和工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商品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对建筑物质量的提上效果显著,虽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开裂、坍落度损失等现象,但是只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正确的研究,并在施工中积极的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这些现象都会得到避免。
参考文献
[1]周明月.建筑材料与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刘连松.加强质量管理创造项目精品[J].山西建筑,2006,32(7):19~20.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