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就读子女校外监管的思考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l98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一、二线城市的不少学校里,新移民或进城务工人群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公立中小学中,多的已占全校学生数的70%~80%,一些私立学校几乎是100%。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少是企业工厂的一线工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体摊档的经营者。他们早出晚归,或加班或做生意,很少有时间在家监管孩子的学习、生活,有些家长把孩子放在托管机构,有的配上住家房子的钥匙给孩子由孩子自己回家自理放学后的事情,只在晚上回家睡觉时能见上孩子。这些家庭的孩子,校外普遍有这样的现象:放学后有无按时回家家长不知道,空闲时间跟谁一起、干什么家长不清楚,家外去哪玩、玩什么少过问,有的甚至夜不归家家长也不紧张,孩子们几乎处于生活自主、散漫的状态。他们校外的行为习惯自然带进学校,在校表现出自我约束能力和纪律性都比较差;有的孩子无心向学甚至已跟人学坏;有的贪吃贪玩,完全不懂体谅父母,经常乱花钱,他们身上不利于成长成才的坏行为习惯相当明显。这些孩子的父母本想把他们带在身边不让其成为留守儿童,能多给温暖或好的教育,结果有一大部分却与初衷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监管力不从心,还有个别家长错误认为教育管理小孩是学校的事,这样变得家庭监管基本不到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于形成合力。
  针对上述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因为,我们肩负着为国育人的责任。每一位学生将来都要走出社会,若错失及时教育引导的良机,误的不只是学生个人前途、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的大问题。
  为了尽可能让这些随迁进城就读的孩子不因家庭环境而虚度时光,我认为学校要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监护意识和责任,同时把对这类学生的监管延伸到校外,让孩子们在人生奠基阶段不学坏、不荒废学业,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思考,采取下列做法:
  1.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小孩家庭档案。目的是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父母职业,尤其是父母工作时间与孩子校外时间的联系情况,并把放学后或假日家里无人监护、管理的学生作为学校重点跟踪对象。采取“三定期”:定期分年级集中开会,了解他们校外时间安排情况,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自我管理;定期由班主任、科任老师共同约见家长汇报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的实际情况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做到家、校常互通情况,有针对性对孩子教育、引导;定期家访,领导班子成员可挂点到年级组并与班主任定期上门家访,做好帮教指导,尤其对那些重点跟踪的对象。
  2.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对家长的培训,以提高家长对孩子监护责任的重视程度并注重传授科学育儿的方法,向家长讲明学校对孩子全面发展提出的做人、做事、学习方面的具体要求与管理,以逐步形成家长与学校对孩子教育的协调性和合力。
  3.发动党员教师分片区对本校进城务工特殊家庭的孩子进行跟踪、帮助,以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
  4.制订“学生校外表现家长评监表”,通过它促进学生校内校外都能按学校要求、老师引导遵纪守法,做好人、做好事、勤学习、爱劳动,尽量减少在外松散、懒惰和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走错路、误前程;促进家长落实对孩子监护和教育的责任,如实评价孩子校外表现,及时与班主任反映、交流孩子情况。评监内容可从孩子可行、可做、有利于成长的五方面进行:一是“爱劳动做家务”;二是“按时回家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多读课外书”;三是“一天在家上网不超过1小时”;四是“按规定不进游戏机室和不进黒网吧”;五是“不乱花钱、不与外人游逛晚不归家”。使用要求:家长每周对照五项要求对孩子的表现评价一次,并亲笔签名,班主任两周一次把表回收检查了解情况,学校德育处定期抽查了解。这样的评监内容其实也是对学生校外做事的一种约束和引导。
  5.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多借一些课外书让这些孩子校外阅读,把其引向与好书交友上来,也可赠予他们象棋等实物等,引导其产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成长环境。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学校要视生源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进城务工群体随迁就读子女的校外监管,创造家校共育人才的好环境,确保孩子正向成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