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浅析“借物喻人”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語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不仅要突出语用训练,强调言意兼得,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获取美的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这对于散文教学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浅析其中典型的表达技巧——“借物喻人”。
  师:现在课文已经初步学完,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题目为什么要点出“宋庆龄的故居”呢?对此,你们有哪些疑惑?
  生: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生:游客为什么总喜欢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
  ……
  师:对于你们的问题,老师这里暂不解答,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资料,相信对你们肯定有所帮助。
  (多媒体出示宋庆龄的相关资料)
  师:各小组讨论一下,想一想樟树与宋庆龄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樟树生命力非常旺盛,这与宋庆龄的革命斗志一样旺盛。
  生:樟树拒虫,这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一样。
  ……
  师:不错,你们概括得很好,那么对于一开始的问题,你们有答案了吗?
  生:课文写樟树,其实就是写宋庆龄,所以要突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是的。对于散文来说,这种写法叫作“借物喻人”,表面上写树,实际上是写人,写樟树的生命力旺盛与不怕虫的特点,其实也是写宋庆龄旺盛的革命斗志。因而游客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也都喜欢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次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谈“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有点深奥,如果直接讲解,系统分析,学生必然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案例中笔者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一方面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技巧,做到言意兼得。具体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以便从中探求文本所表达的价值,接着通过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做到相互比照,将樟树与宋庆龄巧妙联系起来,通过寻找共同点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理解作者的表达策略,即由“树”及“人”,从中感受到宋庆龄的品德像樟树一样散发出永恒的清香。
  树是作者笔下的“树”,人却是学生心目中的“人”。写“树”就是写“人”,从樟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联想到宋庆龄的革命斗志与高贵品质,继而实现文本教学的言意兼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了解到本文虽然用大量篇幅写的是樟树,但实际上写的却是人,是宋庆龄。由此也初步了解到散文中象征这一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物喻人”。尽管文中没有涉及象征介绍,也没有涉及散文特征介绍,但学生其实已经“走”了进去,已经能够从中感受到散文特殊的韵味。这比单纯讲解概念、机械识记要高明得多。遗憾的是,在教学中笔者如能再拓展一下,让学生结合周边普通事物,比如小草、绿叶等,与周围普通人进行联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践行“阅读指向写作”的理念,而且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其习作表达技巧的提升创造条件。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不仅是教课文,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导他们与作者在表达情感、写作技巧上进行对话,以便真正由“树”及“人”,实现言意兼得。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能够用独特的眼光去审视文本、解读文本,继而从中挖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语文元素,在教学中挤掉“杂质”,直奔主题,真正还语文课堂一份纯真,让学生能够徜徉在真正的语文世界之中,并获得人文的熏陶。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粮食,粮食,搬粮食……”一群蚂蚁一边搬黄豆,一边唱着歌。蚂蚁们高兴地把粮食搬回家,可是,一只叫小黑豆的蚂蚁耷拉着脑袋跟在后面。  小黑豆觉得,一只蚂蚁除了搬粮食,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他想做一个旅行家。  可是,蚂蚁们都嘲笑小黑豆,说他是小懒虫。  天清晨,小黑豆鼓起勇气,背上行囊,去旅行了。  小黑豆翻过了许多的小土坡,看见了一条戴眼镜的大青虫。他正在晒太阳。  小黑豆问:“请问这是哪里?”  
选读课文作为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文本内容豐富,表达形式多样,是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虽与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有所不同,但它的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但在阅读教学中,选读课文往往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许多教师面对选读课文不知该教什么、怎么教,大都处于让学生自己读读就算完事的状况,没有发挥出选读课文应有的价值。那么,在当今教育背景下,选读课文应该如何教呢?  一、充分示范  选读课文大多具有示范的作用
在“以学为中心”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而教师则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实现个性化阅读、多角度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开放点”。  一、基于阅读“差异点”,引导阅读  由于生长环境、性格特征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两个重要的环节,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也体现了读与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读写结合点的选择,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  一、阅读的吸收积累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丰富阅历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书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发展离不开阅读思维的激活。但当下阅读教学,充斥着对文本粗浅的感知、生硬的分析、刻板的理解,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同时也使得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睡眠状态。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才能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和谐发展。  一、把握思维起点,让语言实践活动摒弃程式  1.把握学段要求,以适切方式贴近学生实际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支架是指起支撑作用的构架。在阅读教学中,所谓的支架主要是指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为学生提供的支持与辅助。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是“空中楼阁”,在学生阅读支架的搭建方面,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知识的生长点、需求点入手,为学生搭建起恰当的阅读支架,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水平。  一、适切的学习支架使教师让学  “让学”的本质是让学生拥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
现行的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便是阅读与习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我在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将阅读与习作圈成了一个同心圆。  一、 明确主题,找准圆心  主题好比这个单元的圆心,在它的周围围绕着文本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实践、习作等,只有将这些有机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各项语文活动最终才能落到实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
语文课“费时低效”是广大教师心中的“痛”。特级教师黄厚江指出: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即语文课要回归语言的本质,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吴忠豪教授则进一步指出,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要以本体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组织课文教学,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评价语文课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是否“学了语文”,即掌握了多少学习语文的方法,积累了多少语言文字,提高了多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下面试
第一,做一个有思考力的教师  课堂上我们要用教材教,从创造性加工教材开始,对教材科学地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删除,让教材更符合自己学生的口味。  一定要重视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要做到灵活多变,一课有一课的导入方法。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有“巧法”。要学会“难得糊涂”,你糊涂了,你的学生才会聪明;要学会“偷懒”,你懒惰了,你的学生才更勤奋。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教材,用学生
【教学目标】  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拓宽交际思路,有话可说,乐于开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我们的课余生活。你认为哪些时间属于课余时间?  (预设:下课后、放学后、周末、寒暑假……)  2.师:在课余时间,你们都做些什么?  3.观看几段录像,说一说他们在做些什么。  (播放视频内容:课间,同学们在教室和操场上活动。)  4.指导学生说话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