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型特点]
主题式联读题,就是将具有相同主题的材料放在一起,从规定角度进行理解探究、综合比较的阅读试题。这种题型具有材料的多样性、能力的综合性、答案的开放性等特点,着重考查学生思维的联想和创造,是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导下出现的一种新题型。
[中考原题]
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结论简要表述出来。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005年重庆市)
[解题指导]
这道题题型新颖,既有对古诗文理解领悟能力的考查,也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体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体答题时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审准题干,揣摩命题意图。题目要求联系三则材料和社会现实谈感悟,不能只抓住其中一个方面谈。若不符合题干要求,就会失分。
2.把握要点,提炼材料主旨。通过认真阅读思考,读懂并筛选出材料的深层含义。三则材料的主旨要点可拟为:(1)是“团结友爱”;(2)是“明礼诚信”;(3)是“和平安宁”。然后再进行求同辨异的比较探究,概括出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和谐共处。
3.联想拓展,综合归纳答案。做题时思维要活跃,善于从材料中产生相似联想、相关联想,联系社会现实的相关问题组织答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近年中央在大力宣传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也在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的活动。这样联想拓展,把相关问题联系在一起分析思考,就会综合归纳出题目的答案: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建(或拟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等)。
[相关链接]
(2004年宜昌市中考题)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到。(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虬曲,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来。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那两个诗句。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质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质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30个字左右。
5.如果根据前二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则材料中“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则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则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画梅?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30个左右。
参考答案:
1.到、俏、报、笑。2.犹有。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4.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5.孤独、寂寞、冷清、凄凉……6.前四则材料属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材料五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梅树的画法,属于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平实。7.开放题,答案多样。8.开放题,可选择墙角、悬崖、斜月等作背景,也可选择其他背景,具体答案略。
主题式联读题,就是将具有相同主题的材料放在一起,从规定角度进行理解探究、综合比较的阅读试题。这种题型具有材料的多样性、能力的综合性、答案的开放性等特点,着重考查学生思维的联想和创造,是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导下出现的一种新题型。
[中考原题]
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结论简要表述出来。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005年重庆市)
[解题指导]
这道题题型新颖,既有对古诗文理解领悟能力的考查,也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体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体答题时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审准题干,揣摩命题意图。题目要求联系三则材料和社会现实谈感悟,不能只抓住其中一个方面谈。若不符合题干要求,就会失分。
2.把握要点,提炼材料主旨。通过认真阅读思考,读懂并筛选出材料的深层含义。三则材料的主旨要点可拟为:(1)是“团结友爱”;(2)是“明礼诚信”;(3)是“和平安宁”。然后再进行求同辨异的比较探究,概括出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和谐共处。
3.联想拓展,综合归纳答案。做题时思维要活跃,善于从材料中产生相似联想、相关联想,联系社会现实的相关问题组织答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近年中央在大力宣传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也在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的活动。这样联想拓展,把相关问题联系在一起分析思考,就会综合归纳出题目的答案: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建(或拟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等)。
[相关链接]
(2004年宜昌市中考题)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到。(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虬曲,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来。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那两个诗句。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质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质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30个字左右。
5.如果根据前二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则材料中“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则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则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画梅?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30个左右。
参考答案:
1.到、俏、报、笑。2.犹有。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4.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5.孤独、寂寞、冷清、凄凉……6.前四则材料属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材料五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梅树的画法,属于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平实。7.开放题,答案多样。8.开放题,可选择墙角、悬崖、斜月等作背景,也可选择其他背景,具体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