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爸爸影响大于妈妈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GODWHB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教育是同时兼具了父爱和母爱两方面的内容。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谓的“偏阴性格”,即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父亲应“亲临”教育第一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近来,各国一些研究证明,在人的一生中,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超过母亲。美国一项研究也表明,与母亲亲近、与父亲疏远的男孩成年后普遍适应性差、性格内向、缺乏进取精神;而与父亲疏远的女孩成年后,在与男性形成亲密关系上容易形成缺陷。也因此,有心理学家将父亲的影响力比作“离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它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裂变、释放“能量”,帮我们形成完备的人格。父亲的影响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影响最大,在婴儿期、壮年期、老年期影响较小。
  婴儿时期:加速母子分离。在婴儿期,孩子主要依赖母亲,从妈妈那里吮吸生存所必需的乳汁。因此,看似出生时早已剪断的脐带,实则还存在于母子的心中。此时,父亲恰恰要充当加速母子分离的角色,以便形成正常的等边三角的家庭模式。在这个阶段,父亲应该多抱抱孩子,和他们建立感情。
  儿童期:规则的代表,效仿的对象。这时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发展任务——性别角色认同。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比母亲更重要。此时,父亲必须给孩子建立规则,引导男孩向男人的方向发展,教他们勇敢、理性、负责任、敢于参与社会活动、关注世界等。弗洛伊德认为,懦弱和疏离的父亲是将儿子推向同性恋队伍的“罪魁”。另外,美国学者比博认为,对于女孩,父亲则要告诉她们,女孩子是什么样,她们与男人的区别在哪。因此,在这个阶段,父亲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如在公共场合不吸烟、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对家庭负责、努力工作等,这会让男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让女孩子从中获得安全感。
  青春期:超越的标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不再认为自己是孩子,有了强烈的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拜父亲了。男孩开始看不惯父亲,甚至觉得爸爸窝囊;女孩则把对异性的崇拜从父亲转向同龄人。父亲开始成为孩子超越的标杆。
  这时父亲要注意自身行为,一方面,不要过分压制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果有可能,要多带孩子和自己一起出席社交场合。另一方面,如何对待别人,这一点可能更重要。此时,父亲要孝顺老人、关爱弱小、宽容待人,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这样孩子超越的将是一座高峰。
其他文献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发生换相失败时,可能引起系统后续的换相失败。为抑制后续换相失败的发生并加快系统的恢复速度,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变斜率低压限流控制器(voltage d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道家文化作为切入点,来梳理并探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道家文化因素,或者说道家文化在新时期小
冰心的小说与她的的散文、诗歌同样有着很大研究价值,其中常表达出关于人类之爱和家庭的独到见解。但冰心从问题小说开始的小说创作,水平参差,特别是在前期创作中,真正好的作品较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解说字义、分析字形、辨别读音的字典,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不朽名着。它在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以及语音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至今仍然
文学的本质(“文学性”)问题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上,形成了三种研究思路:一是“求异”思路,二是“求同”思路,三是“提纯”思路。正是三种思路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