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小中藏有大乾坤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ao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言]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叙写生活中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来阐述一个大大的、宏伟的主题。这种艺术处理巧妙运用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光辉的原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事反映大主题,既能够给写作者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情趣。今天,我们就以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为例,来学习这种写作技法。
  [课文品读]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散步小事,然而通过这样的小事,反映出来的却是尊老爱幼、对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
  散步(节选)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思路分析]
   反映责任感、使命感的文章,大部分同学喜欢选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或从事某项巨大工程或尖端科技的专家、学者流汗、流血、甚至牺牲的深切感人事迹来表现,认为只有他们不平凡的经历,丰功伟绩才能配得起“责任”和“使命”这样的大主题。然而作者莫怀戚却独辟蹊径,将所要表现的责任和使命主题,聚焦在一次普通的家庭散步当中。文章以极普通的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极普通的经历:生活散步;极普通的文字,来表现这一宏大主题。这样处理,将艺术的触角深入到一个普通的家庭,用一家人的互敬互爱,来表现社会问题,从普通家庭生活的角度,来表现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中年人在整个民族进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小事件中映照出宏大的主题,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想一下,如果作者不出此高超的一招,仅写一家人散步的事实,文章又怎能如此含蓄蕴藉?如果作者通过英雄人物或感动中国人物来表现这一主题,又怎能让人眼前一亮,感叹作品手法的智慧?正是因为作者巧用“以小见大”的这种写作技法,文章才能小中有大,见微知著。
  [技法讲解]
   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而环绕我们的多是平凡小事。特别是初中学生,不读书、不看报,只知道穷于应付海一样的作业,又哪里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写?所以,“以小见大”这种写作技法,可以让我们生出一双慧眼,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同样能写出具有深邃隽永的意义、融聚重大主题的文章来。想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事中要挖掘出大主题
   生活小事,组成轰轰烈烈的社会洪流向前不断发展,因而小事中也会映照出时代的影子。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就是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挖掘出时代主题。仍以《散步》为例:生活中,哪一个人没有同家人一起散过步?哪一个人没有过这样的平凡的经历?但作者能够往事件深处去开掘,并与时代相联系,联系到尊老爱幼,联系到中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的责任,更挖掘出这一代中年人在整个民族进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小事件上就附着了时代的影子,小事件也就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二、用“小人物”表现大主题
   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即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层面,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普通人的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动人以大感情,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散步》一文,文中写的是一家普通的人: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极为普通的、平凡的人物,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身上有着人性的光芒。作者挖掘小人物身上的这些“闪光点”,以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大主题,这样就形成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
   三、以小细节来支起文章的主干
   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平凡事,因为太平凡,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力,也很难写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要想让这样的小人物、小事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必须学会以细节来表现主题。还是以《散步》为例,作者写散步,并不是只写一路风景,一路漫谈,而是巧设细节,设置一个分歧,在选择走哪条路上,细致展现老中少三代的选择,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走小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一个站在生命之链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个细节的设计,文章平凡的小事才有了深刻的意蕴。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挖掘小事、小人物身上的细节,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四、从小事物中读出大道理
   以小见大的手法,同样也适用于写小的事物。小的事物,如果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审视,同样也可以寄予比较宏大的旨趣。如刘燕敏的《一棵核桃树》,作品写荒园中生出一棵不知名的树,有人说是枣树、有人说是李子,还有的说是樱桃树,都有充分的理由,然而最终却因为“明明挂着一颗核桃”而确定是核桃树。“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物及人,以核桃树这一“小物”见出大道理:“有时我想……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由物及人,由叙述到感悟,有了这样的感悟,文章的旨趣也就得到了升華。   [佳作工坊]
  明天一定是要改的
  胡馨月
   这几天,我真的有点焦头烂额了。
   自打上周“老班”布置要组织“你说我说,低碳生活”活动以来,我这个班长便没有消停过:找资料,图画板,出板报,搞展览,忙得不亦乐乎。从巴黎气候大会,到北冰洋沿岸,从北方雾霾,到南方雨水,从反恐斗争到南极旅行,找材料发动了全班。今天周五,总算准备工作告一段落。也该给自己放个假,让疲惫的大脑也“低碳”。
   吃罢晚飯,我便和爸爸妈妈去村西小河边散步。“啊!什么这么臭呢?”还没到河边,妈妈便用双手捂着鼻子,紧皱着眉头问。爸爸嗅了嗅,叹息道:“垃圾呗!哎,以前可不是这样子的。”
   我使劲嗅了嗅,可不是吗,一股酸臭味扑鼻而来,呛得我喘不了气。这条小河是我们全家晚饭后遛弯儿的地方,更是全村老少夏夜纳凉的去处。几个月的寒冬刚过去,刚脱掉冬装的小河怎么一下子就变臭了呢?我不解地询问爸爸。
   爸爸一边走,一边说:“还不是上游几个新盖的工厂造的孽!现在大城市倡导低碳环保,让许多污染企业没了生存的条件。于是,这些企业又把目光转向了监管相对松散的乡村,这不,这条河的上游一下子就新建了四五家企业,有化肥厂,有橡胶厂,有电瓶厂,个个都是污染大户。这样一条小河,不臭才怪呢。”
   我若有所悟。对呀,怪不得班里很多同学都说,他们也是工人阶级了呢,原来他们的父母是在新建的工厂里打工呀。爸爸接着说:“这条河在我们小时候可不是现在这样子的。那时这条河是我们全村人的乐园。河水特别的清,清得可以在河边洗菜、刷碗;清得可以清楚地看到河里的小鱼、小虾。到了夏天,小伙伴们便在水中嬉戏,调皮的鱼儿,也会时不时地来挑逗着你;冬天,虽然天气寒冷,但小河之上却是‘热腾腾’的一片,有滑冰的,有打陀螺的,脸冻得通红也不愿离开……”
   爸爸话锋一转:“可是今天的这条河就不行了。你看看都成什么样子了?”我和妈妈朝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啊,小河附近一片狼藉:挖沙的沙砾让平坦的河床变得高低崎岖;泛黄的河水携着难闻的气味,慢慢地向下游流淌;河里哪还见鱼的踪影,就连水边的小草,也都是耷拉着脑袋,奄奄一息;几棵倔强的小树身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风中呼呼地响着,似乎在哀号、在哭泣。
   妈妈感叹道:“是变了!才几年的工夫呀!”“嗨!居民们也都把小河当成了垃圾桶,大型工厂把污水排在河里,这样我们的乐园就变成现在的模样。和谁谈起来都叹息,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真正为她做点什么。”爸爸心事重重地说。妈妈说:“你就别瞎操心了。”爸爸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不正是我要确定的宣传主题吗?让每一个同学都知道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不正是“低碳环保”的最好主题吗?
   对,改一改,明天一定要改一改!低碳环保,就从身边这条小河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一个美妙的计划浮上心头……
   我有这个信心。
  [点评]
   “保护环境”“低碳环保”,这样的大主题常让我们头疼:要么无病呻吟,高谈阔论,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一股脑儿搬到作文纸上;要么就写植树、写捡垃圾……而小作者巧妙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通过写一家人的散步,由酸臭味引发话题,并巧妙嫁接进组织“低碳”活动,这样,通过谈话,通过最后的认识,展现“低碳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宏大主题,就显得生动别致,让人耳目一新,显示出写作中构思的精妙。
其他文献
“爱是双向的流动”,当爱的阳光照耀在我们身上的时候,请记住:你也应用爱温暖别人的心房……  时文赏析   乔叶是近年中考热点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清新活泼,笔触细腻,意味隽永,富有哲理,对生活、对人生往往有生动的描写和独到的思考。比如这篇文章,虽说表现的是常见的有关“母爱”的主题,作家却写得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一、立意推陈出新。母亲,是古今文人墨客讴歌的普遍对象;母爱,是中外文学作品表现的常
期刊
还是不错的  语文老师正在说某一比较懒的同学,  “你呢,其实还是挺聪明的。你看,七窍你都通了六窍,还是不错的。”  排气量  我们寝室有一个身高一米七  体重一百七的小胖子,没事就喜欢穿着条三角裤到处乱逛。  一天午休,他光着上身半弯着腰坐着,对面床的北京人说道:“没看出来啊胖子,你肚皮上还有奥迪的标志,四个圈呢!”  寝室里的四川人问道:“不知道是奥迪啥型号的啊?”  這是小胖突然放了一个又响
期刊
导引   “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只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一部《山海经》,让童年的鲁迅渴慕已久,以致十多年之后,“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是一部怎样的书?你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部充满奇幻的书籍——《山海经》。  编者探究   由于历史久远,《山海经》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
期刊
走近作者   游仁美,中国台湾一线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曾获得中国台湾地区众多奖项,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曾任杂志主编。对艺术、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爱好大自然,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冒险,喜欢和人接触。希望自己永远拥有一颗单纯而诚挚的心,在文学与艺术的领域继续前进。  写作背景   台湾地区的“金融海啸”,让很多家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孩子的父母因此失业,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越来越多的孩子交不起营
期刊
近年来,材料作文已成为中考新宠,而通过写记叙文来表现材料作文的主题,是很多考生的首选,也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记叙文通常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倘若恰如其分地在记叙中穿插些议论,便能起到深化主题、契合材料的作用。记叙犹如“画龙”,议论则是“点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者结合才相得益彰。  真题回放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青年人
期刊
这是一首悲怆、激昂的祖国恋歌;这是一首激情涌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赞歌。面对着古老而贫穷,伤痕累累的祖国,作者舒婷以赤子之情,向祖国母亲倾诉内心的痛苦,表达为祖国的未来而献身的激情和决心,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赞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诗人那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唱。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期刊
考场真题   题目:家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中考佳作  家  吉林一考生   时光不疾不徐,一站又一站,如年轮般记录着人世间的变化与沧桑。十几年的人生路上,我辗转于家与学校之间,停停歇歇,珍藏变动的风景,不经意间触摸到了家的脉搏……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期刊
导 言   铺垫,是指写作文时,为情节的展开及高潮的到来,酝酿气氛,作好准备,铺平道路的一种写作方法。这好比拉弓射箭,拉弓是为射箭蓄积力量,弓拉得越满,箭就射得越远。好的铺垫能使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非常完美地实现作者蓄势的意图。作家鲁迅就是运用铺垫技法的高手。今天,我们就通过研读他的小说《社戏》,来学习铺垫这种写作技法。  课文品读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小说以“社戏”为标题,以
期刊
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角度不同,即使是相同的作品也会读出不同的主题,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这,正是文学富有魅力的原因之一。  折断的树照样开花  余显斌  他大学毕业去应聘,可是一次次失败。其中,他最看好的一家公司,去了后,什么条件都达到了,可到了面试时,他却面红耳赤,期期艾艾,最终还是落聘了。  他回到家里,一头倒在床上,沮丧极了。  他知道
期刊
你携清风与明月来,夹杂红尘微光,来到我身边。  ——题记   每个人都会有那么几个烙印在记忆深处的人。那些人大概就像是光怪陆离的时光中,眼前亘古不变屹立着的灯塔,有了他们,人就不怕迷失了方向。   窗外夕阳迟暮,却仍有残余光亮温和地舔舐着我的指尖,清风徐来,我看见新月羞涩地藏在树梢,突然间就想起了我的老师——班主任,余老师。   其实,余老师并不温柔。他虽然爱笑也常笑,可那双眼睛却像养在水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