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迄今为止亚太地区合作范围最大、影响也较为深远的地区合作组织。APEC的宗旨是通过引领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改善商业环境,以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澳大利亚等国倡议开展亚太经济合作的时候,“二战”后长期持续的冷战已经处在结束的边缘,那时人们还不敢确定亚太地区会在此后很快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但随着冷战对亚太经济割裂的即将结束,亚太各经济体已经感受到加强合作、促进一体化来推动亚太地区经济走向繁荣的必要。
其实,在APEC 成立之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最早可追溯到日本学者小岛清于1965年提出的“太平洋自由贸易区”设想。而APEC成立后所做的努力,一直没有脱离推动自由化以带动亚太走向繁荣的轨道。尽管此后25年APEC合作中出现了不少波折,但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条主线一直或隐或现,引导着APEC合作的主题。
1993年开始,在美国的推动下,APEC走上了领导人年度非正式会议的合作模式。年度会议的召开不仅提升了APEC合作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亚太地区开启了领导人之间协调、协商共同推动合作、实现地区经济融合与繁荣的进程。
亚太经济繁荣的25年
众所周知,冷战结束之初的亚太地区虽然有美国和日本这两大经济体,但更多的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当中的很多虽然在冷战时期已经通过走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而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相对较弱。而在APEC合作的20多年里,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的表现令人瞩目,亚太地区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自1993年以来,APEC各成员的经济几乎全部都经历了快速增长。1993年,亚太地区21个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额为14.8万亿美元。10年后的 2003年达到22.1万亿美元,增长了49.3%。到2013年,APEC的21个成员经济体的GDP总额已经增长到42.6万亿美元,比2003年几乎翻了一倍。如果除去从合作开始时经济规模就已经十分巨大的美国和日本,折衷增长势头就更加明显。1989年,亚太地区18个经济体(除去美、日的APEC地区)的GDP总量大约在2.5万亿美元,到2003年已经增长到6.2万亿美元,而到2013年则进一步增长到20.9万亿美元。
与GDP的大幅增长相对应,APEC各成员的人均GDP也在这个期间快速增长。对于APEC发达成员来说,增长的幅度十分显著。例如,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从1990年的18858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7304美元,增长了48446美元。对于大多数发展中成员来说,虽然增幅没有发达成员那么大,但增长的速度令人瞩目。例如,中国1990年的人均GDP是341美元,2012年已经达到6071美元,增长了17.8倍。
APEC推动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
1993年11月由美国倡导在西雅图召开的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了《APEC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将贸易投资自由化确定为APEC主要目标。在冷战结束之初,“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华台北及中国香港正在创造“东亚奇迹”,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已经改革开放的中国则在迎头赶上。而所有这些繁荣依托的都是市场的繁荣——发展中经济体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源禀赋优势为发达市场提供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与此同时,多数发展中经济体又都缺少必要的资金,因此都希望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国际直接投资能更多流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当APEC把贸易投资自由化确定为合作目标时,自然得到APEC成员的大力支持。
因此我们看到,当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举行时,会议发表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简称《茂物宣言》)明确提出了亚太地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以及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不迟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此后的1995年和1996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分别发表了《大阪宣言》和《马尼拉行动计划》,落实《茂物宣言》的努力已经分解为行动步骤。
此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东亚各成员对APEC合作的信心,也因此导致1998年APEC会议推动部门提前自由化的失败。但这并没有完全改变APEC对地区自由化的追求,经过1999年奥克兰会议的简单调整,2000年务实的文莱再次提出继续推动自由化,加强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2001年上海会议提出了以“探路者”方式推动落实《茂物宣言》,2003年曼谷会议则重申2006年前将亚太地区的交易成本削减5%。2006年APEC会议通过的《河内行动计划》是向《茂物宣言》前进的一个很具体的规划。更具实质意义的是,《河内宣言》承诺到2010年,把亚太地区的交易成本再降低5%。这对亚太地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无疑是很大的促进。
APEC推动地区自由化的努力为地区贸易繁荣提供了动力。APEC会议以来,各成员对外贸易不断增长。1993年APEC各成员对外贸易总量35383亿美元,到2003年达到70499亿美元,接近翻一番。10年后的2013年,APEC21个成员的对外贸易已经上升到182907亿美元,比2003年又翻了一番还多。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只有1957亿美元,而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中国在参与区域合作中融入地区经济的速度不断加快,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1600亿美元。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使APEC发展中成员的表现尤为抢眼,也正是中国等发展中成员的优异表现,才帮助亚太地区塑造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地位。
但正如大家了解的,尽管到2009年APEC新加坡会议仍在强调APEC通过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支持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共同目标,但由于2008年美国开始在APEC框架内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并表现出对于进一步推动落实《茂物宣言》的厌倦之情,实际上APEC在促进地区繁荣方面的作用,或者说至少在发挥作用的方式上已经陷入一种分歧状态。然而,虽然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努力在APEC合作中随着发达成员对高水平一体化的追求而受到一些冷落,但并没有完全被放弃,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受到重视。2010年,APEC日本横滨会议就继续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切实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达成一致。此后,FTAAP成为APEC关心的议题,并被作为2014年北京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
其实,在APEC 成立之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最早可追溯到日本学者小岛清于1965年提出的“太平洋自由贸易区”设想。而APEC成立后所做的努力,一直没有脱离推动自由化以带动亚太走向繁荣的轨道。尽管此后25年APEC合作中出现了不少波折,但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条主线一直或隐或现,引导着APEC合作的主题。
1993年开始,在美国的推动下,APEC走上了领导人年度非正式会议的合作模式。年度会议的召开不仅提升了APEC合作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亚太地区开启了领导人之间协调、协商共同推动合作、实现地区经济融合与繁荣的进程。
亚太经济繁荣的25年
众所周知,冷战结束之初的亚太地区虽然有美国和日本这两大经济体,但更多的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当中的很多虽然在冷战时期已经通过走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而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相对较弱。而在APEC合作的20多年里,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的表现令人瞩目,亚太地区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自1993年以来,APEC各成员的经济几乎全部都经历了快速增长。1993年,亚太地区21个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额为14.8万亿美元。10年后的 2003年达到22.1万亿美元,增长了49.3%。到2013年,APEC的21个成员经济体的GDP总额已经增长到42.6万亿美元,比2003年几乎翻了一倍。如果除去从合作开始时经济规模就已经十分巨大的美国和日本,折衷增长势头就更加明显。1989年,亚太地区18个经济体(除去美、日的APEC地区)的GDP总量大约在2.5万亿美元,到2003年已经增长到6.2万亿美元,而到2013年则进一步增长到20.9万亿美元。
与GDP的大幅增长相对应,APEC各成员的人均GDP也在这个期间快速增长。对于APEC发达成员来说,增长的幅度十分显著。例如,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从1990年的18858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7304美元,增长了48446美元。对于大多数发展中成员来说,虽然增幅没有发达成员那么大,但增长的速度令人瞩目。例如,中国1990年的人均GDP是341美元,2012年已经达到6071美元,增长了17.8倍。
APEC推动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
1993年11月由美国倡导在西雅图召开的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了《APEC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将贸易投资自由化确定为APEC主要目标。在冷战结束之初,“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华台北及中国香港正在创造“东亚奇迹”,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已经改革开放的中国则在迎头赶上。而所有这些繁荣依托的都是市场的繁荣——发展中经济体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源禀赋优势为发达市场提供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与此同时,多数发展中经济体又都缺少必要的资金,因此都希望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国际直接投资能更多流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当APEC把贸易投资自由化确定为合作目标时,自然得到APEC成员的大力支持。
因此我们看到,当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举行时,会议发表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简称《茂物宣言》)明确提出了亚太地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以及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不迟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此后的1995年和1996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分别发表了《大阪宣言》和《马尼拉行动计划》,落实《茂物宣言》的努力已经分解为行动步骤。
此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东亚各成员对APEC合作的信心,也因此导致1998年APEC会议推动部门提前自由化的失败。但这并没有完全改变APEC对地区自由化的追求,经过1999年奥克兰会议的简单调整,2000年务实的文莱再次提出继续推动自由化,加强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2001年上海会议提出了以“探路者”方式推动落实《茂物宣言》,2003年曼谷会议则重申2006年前将亚太地区的交易成本削减5%。2006年APEC会议通过的《河内行动计划》是向《茂物宣言》前进的一个很具体的规划。更具实质意义的是,《河内宣言》承诺到2010年,把亚太地区的交易成本再降低5%。这对亚太地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无疑是很大的促进。
APEC推动地区自由化的努力为地区贸易繁荣提供了动力。APEC会议以来,各成员对外贸易不断增长。1993年APEC各成员对外贸易总量35383亿美元,到2003年达到70499亿美元,接近翻一番。10年后的2013年,APEC21个成员的对外贸易已经上升到182907亿美元,比2003年又翻了一番还多。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只有1957亿美元,而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中国在参与区域合作中融入地区经济的速度不断加快,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1600亿美元。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使APEC发展中成员的表现尤为抢眼,也正是中国等发展中成员的优异表现,才帮助亚太地区塑造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地位。
但正如大家了解的,尽管到2009年APEC新加坡会议仍在强调APEC通过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支持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共同目标,但由于2008年美国开始在APEC框架内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并表现出对于进一步推动落实《茂物宣言》的厌倦之情,实际上APEC在促进地区繁荣方面的作用,或者说至少在发挥作用的方式上已经陷入一种分歧状态。然而,虽然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努力在APEC合作中随着发达成员对高水平一体化的追求而受到一些冷落,但并没有完全被放弃,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受到重视。2010年,APEC日本横滨会议就继续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切实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达成一致。此后,FTAAP成为APEC关心的议题,并被作为2014年北京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